从“六个必须坚持”把握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力量源泉
作者: 张健 应婉娟作者简介:张健,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教育长、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应婉娟,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贯穿其中的“六个必须坚持”,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至上体现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坚持自信自立体现马克思主义民族性;坚持守正创新体现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坚持问题导向体现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坚持系统观念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坚持胸怀天下体现马克思主义开放性。“六个必须坚持”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继承性,彰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和独特魅力,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关键词:六个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力量源泉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的百年实践及其历史经验研究”(22XDJ006)。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12-0071-01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12.0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16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淬炼成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自信从容,焕发出勃勃生机,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本国实际和历史积淀,坚持以“两个结合”为根本途径,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并用以指导新的实践。“六个必须坚持”既从中国实践升华而来又深植于中华文化沃土,从“六个必须坚持”把握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力量源泉,有助于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增强作为马克思主义忠诚信奉者的中国共产党推进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自觉性与坚定性,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一、文献回顾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六个必须坚持”这样凝练的语言准确概括了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自“六个必须坚持”提出以来,学术界对此展开了广泛讨论和深入研究,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六个必须坚持”思想内涵的研究,张雷声、成龙等阐释“六个必须坚持”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作为精髓和灵魂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过程[2],从历史、理论、现实三方面深入考察其逻辑体系[3];张峰从“两个结合”的独特视野下阐述了“六个必须坚持”是“两个结合”的典范,它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底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4]。第二,对“六个必须坚持”理论基础的研究,陈锡喜等阐释“六个必须坚持”始终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内涵[5]。在此基础上,杨振闻从哲学视域解读“六个必须坚持”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运用与创新性发展[6]。第三,对“六个必须坚持”价值意蕴的研究,于春玲、曾孟认为“六个必须坚持”为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南,为推动党的事业发展供了方法论指导[7];黄明理、周泊然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论述了“六个必须坚持”对于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信、回答重大时代课题等有重要意义[8];赵义良、张明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剖析了“六个必须坚持”的哲学意义[9]、创新性发展[10]。以上研究成果为未来这一论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但是也需要从“六个必须坚持”的理论底蕴、历史经验、实践要求入手来把握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力量源泉,以期为“六个必须坚持”的研究做一些有益补充。
二、人民至上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奠定情感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1]19马克思主义着重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将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根本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人民至上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价值立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充分贯彻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
(一)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源于其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是为最广大基层劳动者谋幸福、谋福利的学说。与以前为少数统治者服务的理论家不同,马克思恩格斯高度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将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事业。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即欧洲垄断资本主义前期,资产阶级追求私人利益的价值取向以及资本的逐利性,“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要求他做的只是极其简单、极其单调和极容易学会的操作”[11]407,劳动人民完全丧失“人”的尊严和独立性。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社会化,社会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劳资矛盾日益尖锐。马克思主义站在人民立场上,科学分析造成资本主义不平等的根源,最终发现剩余价值生产这一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马克思主义致力于打破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框架来谋求绝大多数人幸福。但是幸福不会从天而降,需要作为主体的人去努力奋斗。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决定作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2]287。这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在马克思看来,“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11]385。工人阶级不仅仅与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相联系,而且没有任何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所以拥有最坚定、最彻底的革命意志,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凝聚起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和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拿起人民主体性这个批判的武器,通过暴力革命这一物质性力量,才能赢得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马克思主义照亮了人类寻求解放的道路,渗透着人民情怀,让全世界无产者和劳动人民能够“从情感上认同理论崇高的价值追求,在体悟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关怀中接受信仰感召”[13]。本质上来讲,马克思主义的生命活力在于始终站在最广大劳动者的立场上,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己任,最大限度地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社会发展的方向,进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自觉实践。
(二)党群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鱼水深情、同甘共苦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依靠广大人民群众锻造抵御艰险的铜墙铁壁,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加强根据地建设,最终砸碎了束缚在农民身上的枷锁,结束了广大劳动人民被剥削被奴役的历史,让人民真正翻身当家作主,并以此奠定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政治基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了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中国共产党站稳人民立场,通过土地改革使农民圆梦“耕者有其田”,依靠人民群众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克服国内外重重危机,将“三反”运动与党风整治相结合,在和平条件下推进社会主义改造,构建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中国共产党汇集民智民力,引领广大人民自觉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改革一切束缚先进生产力和群众创造力的体制机制,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了由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整体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汇聚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依靠人民控疫情抗大灾、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国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令人刮目相看的中国奇迹,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贯穿其中始终不变的是坚守人民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14],加强党群血肉联系,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挖掘深藏于人民群众中的无穷智慧和强大力量,紧紧依靠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46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人民生活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国之大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全过程。在经济建设领域,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经济“蛋糕”做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物质生活的需求;在政治建设领域,坚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拓宽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在文化建设领域,坚定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自觉守好意识形态的阵地,广大的文艺工作者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的新期待,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的作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在社会民生领域,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化民生建设的制度体系,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经济“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在国家安全领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和基石,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保障人民生存发展。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始终坚定地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边,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铭记于心,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所需所盼并将其上升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从而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以真挚情感赢得人民支持。
三、自信自立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培育精神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1]19坚持自信自立是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活的灵魂的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坚持把自信自立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精神气质,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牢牢把中国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性。
(一)民族特色是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形态
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源于其民族性。任何现存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但是它没有也不可能为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提供具体发展道路,这种理论只有同各个民族、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强大的指导作用。正如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15]这明确告诫人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破除对绝对真理的迷信,切忌囫囵吞枣学习马克思主义,拘泥于各种条条框框而食“经”不化。“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1]376由于各民族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等、历史文化传统的多样性等原因,这就造成世界各国走向人类解放道路的起点不同,各民族无产阶级革命的内容、形式等都存在着不同。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外在表现千差万别,而正是因为这种差异丰富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如何让马克思主义深深扎根于各民族国家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实质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正如20世纪初,列宁结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以及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或多国取得胜利的理论,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一国胜利论”不是要推翻马克思主义“共同胜利论”,而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经受住了东欧剧变之后生死存亡的考验,在反思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不同程度地由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转向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把各自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各民族和国家的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历史文化等都存在差异,但殊途同归,都是在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实现人类最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构建过程中积极奉献民族智慧。本质上来讲,马克思主义的生命活力在于立足各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尊重考虑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特殊性,使得自身以民族化的形式存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