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和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比较研究

作者: 蓝定香 白佩玉

成渝地区和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比较研究0

作者简介:蓝定香,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国企改革;白佩玉(通信作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制造业、高技术产业。

摘 要:基于成渝地区和长三角地区2012—2021年高技术产业的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三链”的相关数据,构建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比较,发现成渝地区高技术产业“三链”协同发展的问题主要是:总体波动较大;内部城市之间协同效应较弱,产业结构单一且规模较小;“创新链”与“资金链”协同度远不及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对成渝地区有三点启示:扩大高技术主导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提升高技术产业集群化程度;打破区域内各城市间高技术产业的“壁垒”,实现一体化发展;增加高技术产业创新链的资金有效供给,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

关键词:成渝地区;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三链”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76.44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12-0128-01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12.009

高技术产业是我国经济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支撑。高技术产业的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以下简称“三链”)能否协同发展,是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原始创新能力、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垄断、加快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所在。成渝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两个具有重要经济地位和战略发展地位的地区,它们的高技术产业在“三链”协同发展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对其进行深入比较研究,能够找到成渝地区高技术产业“三链”协同发展的问题所在,寻求相应的对策,促进其“三链”协同发展,从而实现高技术“产业强链”发展。

一、两大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总体比较

成渝地区作为西部地区的代表,而长三角地区则作为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引擎,两个地区在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都有一定基础,但又各具特点。

(一)成渝地区高技术产业链的特点及发展的优劣势

成渝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注重打造特色产业,如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同时,积极引进人才和资本,促进创新和产业升级。该地区高技术产业链的上游核心技术与研发环节是成渝地区较优势的环节,主要布点于成都,研发行业涵盖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1];中游制造环节的原材料供应商主要来源于我国的沿海发达地区和国际市场,生产制造与装备主要分布在重庆地区,包括高端装备制造、机器人等生产制造环节;下游企业通过重庆地区的市场推广、物流运输等,实现最终销售[2]。

成渝地区的高技术产业涵盖多个领域且相互关联,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就重点领域看,成都有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开发和数字动漫等优势产业;重庆有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制造等优势产业。同时,成渝地区拥有众多高校,与地方企业、政府形成产学研一体的生态圈[3-4]。当然,该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或劣势,如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转化率低、高技术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缺乏成规模及高效益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弱、产业协同效应不明显等[5]。

(二)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链的特点及发展的优劣势

长三角地区得益于早期的工业化进程,已形成复杂而完整的高技术产业链,涵盖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多项相互交叉融合的领域[6],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同时,该地区众多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高科技企业,吸引了众多国内及国外的高质量人才和资本,为高技术产业链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动力,也促进了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发展[7]。

长三角地区凭借其先天的地理优势、早期的改革开放,集聚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丰富的人才资源、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先进的产业基础。这些条件使得长三角地区在高技术产业领域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8]。同时,该地区政策支持力度大,具备了高技术全产业链的优势,完整的高技术产业链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形成竞争优势[6]。但是,该地区由于产业发展速度快、产业密集度高,环境污染和资源约束问题突出,这给高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同时,国内外技术发展迅速,导致对高技术产业的升级和转型的要求日益提高。高科技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激烈,供需不对等局势加剧[9]。

二、两大区域高技术产业基于“三链”协同度的比较

在高技术产业“三链”的协同发展中,理论机理的准确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深入理解高技术产业的特点和规律,才能有效地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和创新主体进行有针对性的研发、创新和生产等,进而提升整个高技术产业链的竞争力。同时,还可以帮助我们充分认识到不同地区在高技术产业“三链”协同发展方面的优劣势,从而更好地发挥各地区的特色和潜力,推动高技术产业的整体发展。

(一)高技术产业“三链”协同度的理论机理

高技术产业链与普通产业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含量高、知识密集度高、创新驱动力强,同时还需要具备更高的创新意识、国际化程度和市场适应能力,以满足时代的需要和市场的变化。因此,高技术产业“三链”协同不同于普通产业“三链”的协同。后者是以产业链为核心、创新链为推动力,资金链发挥作用后要求资金回流,形成资金链闭环。而前者是以创新链为核心、产业链为基础,资金链发挥保障作用过程中可能面临创新失败的风险,因此不强调资金回流,不一定形成资金链闭环。

1.“三链”协同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技术产业“三链”协同是顺应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制造业强国、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解决技术“卡脖子”问题的战略需要,也是有效强化我国制造业韧性、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要求。一方面,从产业组织形态演变的角度来看,“三链”协同是高技术产业在数字技术发展、科学技术提升和企业产品生产质量综合作用下的产物。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来看,随着高技术企业在价值链上不断深化分工,企业内置的服务部门已逐渐不能满足其关于创新管理、技术咨询和研发设计等方面的需求,迫切需要从外界获取质量更高、成本更低的技术和知识服务[10]。高技术产业链的上游企业扮演研发的角色,是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突破的环节[11],如概念验证、小试、中试等环节;中游企业是高技术产业研发成果通过产品设计、制造、包装以及品牌塑造等环节实现批量化、商业化转化,是产业链中企业协同聚集的核心区;下游企业通过市场推广、物流运输等,实现最终销售。另一方面,只有通过“三链”互绕、协同互动、相互支撑、强化“三链”协同发展,才能防止在加大对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中投入资金时脱离产业链的实际需求[12-13],避免一味追求在高技术产业各环节投入巨额资金而忽略实际市场和企业的需求[14],最终造成“高技术产业空心化”,导致高技术产业缺乏发展活力,削弱其韧性,制约制造业乃至整个经济高质量发展。

2.以产业链为基础、创新链为核心、资金链为保障构建高技术产业“三链”协同机制

首先,从高技术产业的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来看,产业链凭借资源集聚和驱动优势,支撑创新链有序运转和优化升级[15]。创新链是指研发、设计、试制、生产和销售等环节之间的关系链,它是产品创新的源动力。在全球经济竞争的背景下,高技术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创新是重要手段之一[16-17]。因此,对于高技术企业来说,建立完善的创新链可以提升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一方面,创新链依附着产业链,产业链的各个节点都可能爆发出新的创新点,衍生出创新链,带动产业链各环节共同创新。另一方面,创新链赋能产业链。创新需求来源于产业链,通过创新活动将研究成果进行有效转化,赋能产业链价值增值,进而提升整体产业链的价值水平[18]。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可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产业韧性,因此产业链是产业发展的基础。

其次,从高技术产业的资金链与产业链协同来看,资金链是产业链和创新链正常运营的重要保障[19]。第一个是采购环节:资金在原材料的采购环节保持资金充足和使用效率,直接影响着后续的生产和销售环节。第二个是生产环节:生产需要开展多个环节,生产线和设备的投资、工厂租赁、工人的薪资等都需要资金的支持才能正常运营[20]。第三个是加工和制造环节:通常是对原材料的二次加工或制造,生产出来的产品需要经过多个加工工序,在这个环节中资金用于加工设备的购置、人员工资等方面。第四个是物流环节:包括仓储、运输、配送等多个环节,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资金不足会影响到仓储和运输的正常运作,从而影响成品的及时制造和交付。第五个是销售和市场环节:包括产品销售和市场宣传,产品推广、广告费用、销售人员的薪资需要资金的保障。因此,资金对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有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充足的资金能提高生产效率和销售结果,促进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21]。

再次,从高技术产业的资金链与创新链协同来看,创新链通过资金链的作用,将创新知识和创新技术在生产、加工和制作环节实现价值转化,围绕产业链上、中、下游不同环节的零部件或产品进行研发、改造或创新,最终达到产业终端产品的集成创新[22]。资金链助力创新链实现某一项产品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过程[23],为人才、技术、设备、研发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满足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最终完成高技术产业中科技成果的研发、转化和产业化进程[24-25]。

通过上述“三链”协同运行,最终形成“三链”互绕、相互支撑的协同机制(图1)。

(二)协同度的模型及指标构建

本文借鉴王玉冬[20]测算高技术产业双链协同度及孙琴[26]等测算集成电路产业“三链”协同度的方法,采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协同度是通过序参量的时间序列变化进行的动态分析,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则是根据不同时期子系统协同度的变化测度的结果。因此,“三链”复合系统协同度的测算可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构建“三链”指标体系,确定序参量,并计算各指标权重;

第二步,计算序参量有序度;

第三步,计算由序参量组成的子系统的有序度;

第四步,测度“三链”复合系统协同度。

1.“三链”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

本文中,“三链”复合系统包括创新链S1、产业链S2、资金链S3三个子系统,而子系统由若干序参量组成,即xj=(xj1,xj2,…,xjn)。其中j=1,2,3,n≥2,βji≤xji≤αji,i∈[1,n]。βji和αji分别为序参量分量xji的下限和上限。βji的取值由子系统Sk的第j个要素的最小值向下浮动5%确定,αji的取值由子系统Sk的第j个要素的最大值向上浮动5%确定。

uj(xji)=■,i∈[1,l]■,i∈[l+1,n] (1)

在上式中,xj1,…,xjl表示的序参量,其取值与其序参量有序度成正比;xj,l+1,…,xjn表示的序参量,其取值与其序参量有序度成反比,uj(xji)表示根据xji计算出的子系统有序度。

本文利用线性加权法集成各子系统Sj的有序度,各子系统Sj的有序度测算公式为:

uj (xj)=∑■■λi μj(xji),λi≥0,∑■■λi=1 (2)

由子系统有序度测算公式可知uj(xj)∈[0,1]

“三链”复合系统协同度根据两时刻间各子系统有序度的变化来测算,设初始时刻t0各子系统的有序度为u■■(xj),在复合系统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时刻t1各子系统的有序度为u■■(xj),则“三链”复合系统协同度(System Synergy Degree,SSD)的测算公式为:

SSD=θ3■|u■■(xj)-u■■ (xj)| (3)

其中,θ=■,j=1,2,3。

由公式(3)可知,协同度的提高重点取决于各系统有序度的共同提高,如果有些系统有序度提升很快,其他系统有序度提升很慢,复合系统协同度会比各系统同步提升的要低。因此,复合系统协同度不仅要求各系统的发展,更要求各系统协同发展。

2.指标体系设计

(1)指标说明

当今的产业竞争已经转化为产业链竞争,产业链指标体系必须包含产业链自身协同度和竞争力因素。本文结合学界已有对“两链”和“三链”的实证研究来设计本研究的指标体系。

一是产业链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从高技术产业主导产业规模、就业贡献率、固定资产增速、贸易总额占比、集群化等角度来构建产业链评价指标体系。

主导产业规模:主导产业是高技术产业中的支柱产业,高技术主导产业规模可以从主体上反映高技术产业链的综合实力。该指标采用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进行衡量。

就业贡献率:反映的是高技术产业投入的人才要素。高技术产业就业人数越多表示越有利于高技术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该指标采用高技术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之比进行衡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