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干部德才观研究
作者: 张荣军 杨娜编者按:党性修养,是共产党人按照党性要求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一种活动。加强党性修养是领导干部改造主观世界的永恒课题,是提升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举措。本期开设“增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专题,邀约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荣军团队,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华副教授团队,就“中国共产党干部德才观”及“领导干部政治领悟力”相关问题展开研讨,现刊出有关成果。
摘 要:德才兼备的党员干部事关能否办好中国事情,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干部的德才素质,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干部德才观,这是党的干部建设理论的重要方面。党的干部德才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理论根基下形成和发展,要求干部德为才先,政治性始终是德的首要要求,同时要兼备其他方面的道德素质,并在党领导的不同历史背景下发展符合时代要求的才干。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党的干部德才观启示我们,德才兼备干部的选拔与培养要继续坚持政治性的主导地位,要始终注重干部自身学习与实践的内在动力,坚持党组织引导的外在力量。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德才观
基金项目: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研究”(22ZDA036),贵州省社科联重点项目“用传统文化推动农村乡村文明实现路径研究”(GZLCZB-2022-2-7-15)。
[中图分类号] D263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2)005-0035-0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2.005.003
德才兼备的党员干部是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关键要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突出政治素质要求、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1],干部在党的伟大事业中衔接着中央和人民,“是党的事业的骨干,他们对全党和全社会具有示范引领作用”[2],德才兼备的干部对党的形象与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在前进的过程中重视干部德才素质,并不断形成和发展党的干部德才观。
一、关于中国共产党干部德才观研究的学术回顾
学术界涉及中国共产党干部德与才的研究中,直接对党的干部德才观展开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于研究干部多个方面的素质,或是干部选拔与培养过程,这些素质或是过程从侧面表现了党的干部德才思想。
第一,对某一时期党员干部的德才素质的研究。王乐平认为,中华苏维埃时期党员干部素质必须涵盖德才兼备的素质,表现在干部具备的“突出政治思想、工作能力、贡献大小”[3]。杨德山认为,在整个革命与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选用标准集中在“德”和“才”上,“德”和“才”在不同时期,要求有所不同[4]。陈坤等认为,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干部教育论述表达了干部教育的目标始终围绕着德才兼备的标准,培养“五好干部”,进而提升干部的德才素质[5]。
第二,对中国共产党选人用人过程中干部的德与才的经验总结。白雪枫认为,在中国共产党百年选人用人的标准之中,贯穿着干部德与才的这一经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干部的德才兼备的标准逐渐得到明确,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不断发展,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的经验不曾改变[6]。贺治方则从中国共产党所历经的各个时代来探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干部标准的历史流变与发展”,梳理了我国各个时期对于德才兼备干部的具体要求,总结出各个时期德才兼备干部的用人经验与要求的成因[7]。
第三,关于党员干部德才素质如何获取的观点。陈斌认为,要重视学习,勇于实践,并践行担当,在扛起时代使命中激发正能量,提升自身能力[8]。周敬伟等认为,干部以德才兼备为标准,但是德的标准的深层次考察对象是人的善,所以干部德才素质中以德为先,要求干部做到以善为先,党组织要解决培养和选拔过程中的标准与实践的矛盾[9]。王春玺在对新时代干部队伍的要求研究中指出,对于新时代干部德才兼备的要求需要干部能够具有理想信念,执行和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对领导干部不仅强调了“德”的要求,也突出强调了“才”和“绩”的要求[10]。沈跃跃认为,在干部的德才素质中,以用人导向来帮助干部立德,以教育养德,以管理监督来律德,实现党的干部建设[11]。
综上,近年来关于中国共产党干部德才标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党的某一或者多时期干部德才具体要求的变化、经验的梳理,以及研究党的干部德才素质的获取方法。在过往的研究之中对于党的干部德才观中德才素质要求与变化的总结以及对干部德才素质如何获取的关注较多,但这些研究中较少有对党的干部德才理论的源泉探究,且关于党的干部德才理论对现今和以后的干部发展有何种启示较少,对于党的干部德才素质的探讨还可进行丰富,在这些方面有着一定的研究空间。党的指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除此之外,重视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党的重要发展方式。党的干部德才观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生成的,且在时代前进中不断发展,对干部的发展与培养有着重要启示。故而对于党的干部德才观的理论源泉、发展过程、启示进行研究能够丰富新时代干部队伍理论,促进干部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干部德才观的理论源泉
任何理论都有着深厚的理论根源,中国共产党干部德才观是党挑选和培养干部的理论。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成为德才观的理论源泉。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党员素质修养的思想
从马克思主义出发,共产党人所具备的独特素质是无产阶级革命能够获得胜利的重要保障。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力量是巨大的,但是自身的理论与才干不足以实现解放,因此需有卓绝素质的先进的共产党人的坚强领导,才能实现斗争的胜利。从总的要求来看,无产阶级领导者——共产党人的独特素质表现在不仅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革命意志,能够始终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且在理论知识与其他方面的素质必须完备。马克思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方面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12]413列宁认为,要反对用上下级、民族、知识分子和工人等身份来区分党员[13],相反,应该在党员的党性上更加重视,尤其是党员对党的觉悟以及政治上的成熟度、是否忠实坚定来区别党员。党员具有觉悟、对党忠诚,而且政治上成熟,有革命经验等内在的和外在的素质即表现了要求党员具备的政治上和能力上的素质。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党人的素质理论具体体现在,一方面,要求共产党人要具有共产主义性质,始终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12]435,没有共产党和无产阶级的性质,就不可能成为无产阶级的领导者并领导革命的胜利,这是作为共产党人首先应具备的素质;另一方面,还需具备领导革命走向胜利的强大能力,正如列宁在革命实践中指出的,“训练和团结觉悟的无产阶级共产党的成员,使无产阶级从‘普遍的’小资产阶级狂热中解脱出来”[14]。要在具有“觉悟”的共产党员的领导之下,无产阶级才能不断摆脱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提升无产阶级的质量,毕竟革命阶级的执政党,不致力于追求党员的数量,但是十分注重党员的质量[15],如此革命才能胜利。个体党员素质的完善与发展关系到整个政党,对党员干部素质的重视是政党本身不断发展的要求,内在坚定的信念与外在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是不可缺少的,这成为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能力在今天而言,就是内在的德和外在的才的要求,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德才要求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来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才理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众多在治理国家时关于人的德才素质的重要理论。从我国古代历史来看,提倡德才安天下。关于对德的重视最早可追溯到帝尧时期,尧通过“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使得“九族既睦,平章百姓”进而达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16]4,彰显了以德治理国家的重要性。至周朝初期,鉴于殷商灭亡的经验,周文王从历史教训中悟出了“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16]517,告诫统治者需重视以德治国,敬德保民。周朝出现对六艺的要求,要求在重视德的养成基础上,还要重视人的才艺与才能,兼备六艺。至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人的德才以及以德才治天下更进一步发展,《大学》开篇便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7],教育人们要有德。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对培养人的道德展开过论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8]47,仁德是人的立足点和根本,也提出了在治理国家时,除了有德之外,还需有才,孔子认为要选举有贤才的人治理国家,“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18]97为人、为官与为政必然要兼备德与才。至汉朝,董仲舒上书汉武帝关于官员选用的标准,指出录用要“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19]454。应选举德才兼备的人。唐朝,对官员的德才素质的重视体现在科举考试中,协律郎沈济上书曰“选用之法,三科而已:曰德也,才也,劳也。”[19]6080在录用为官员之后还需要进行定期考核,每年考核为官者的德才素质,并依此评定等级。唐代官吏品德与才能的考核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显示了对官员的德才的重视,其中“四善”中排在首位的便是“德义有闻”,显示了德的重要性,“二十七最”则表示了官员的本职工作完成度,是才的体现。宋代,司马光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德才兼备的前提下,以德为统帅。朱熹关于才德有过重要论述:“君子,才德出众之名。”[20]理想人格要求兼备德才,也是为官者需具备的条件。从这一历史线条来看,对领导人才的德才双修要求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淡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注重以德修身,德安天下,发展才干。
三、中国共产党干部德才观的内涵与发展过程
中国共产党干部德才观有着其独特的涵义,并且在党领导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过程中丰富,探讨党的干部德才观的内涵以及发展过程对促进干部理论的发展与研究干部德才观的启示都不可忽视。
(一)中国共产党干部德才观始终要求干部以政治品德为核心、综合的道德品质引领才的共同发展
党员干部以德为先,就是要以政治品德为核心,兼备其他方面的思想道德。中国共产党干部德才理论在各个时期的具体要求各不相同,但是从总体的要求来看,则有着共通性。在德的要求中,首先是对政治品德的要求。政治品德对于干部而言,是要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属性,能够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干部的政治立场,在干部的德中首先是政治上的要求,如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干部和领袖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21]227。意即在干部的德才关系中,德具有首要性,而这个首要的德在干部之中则要求干部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属性。邓小平同志指出:“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22]326面临世纪之交,政治品德的要求并没有改变,江泽民同志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德才兼备,各类优秀人才特别是年轻优秀人才层出不穷,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蔚然成风。”[23]263胡锦涛同志也强调:“我们党的干部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的核心就是党性。”[24]198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现在干部出问题,主要在‘德’上、出在党性薄弱上” [25]17,对党性的重视即是对政治品德在干部的德中的重视,这样的政治品德要求干部“必须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努力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好干部” [26]。党员干部首先要保证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是基本的政治品德。除此之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中国共产党人非常重视加强自身的道德修身”[27],德的要求中还包含了对干部个人的修养与道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28]227干部对自身应有严格的要求,对党和国家有“大德”、对社会有“公德”、对个人有“私德”,干部在平常生活中还应该“重品行、正操守、养心性”[29]。要求干部既要有理想信念的“金刚不坏”之身,还要自修其他方面的德性,这囊括了社会公德与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等综合道德的各个方面,要求干部严以律己,修养自身各个方面的思想道德。
在德的标准与要求之下,跟紧时代要求,练就专业才干。德是方向,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干部的才要能够始终符合时代的要求,须坚持在德的指导下发展和运用。对于才而言,时代是不断变化的,要有在时代要求中不断发展的真才实学,包括文化和实操能力,创新创造的精神等等。在革命战争时期即是要求有能够带领革命走向胜利的方法,在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和平年代,才干的急切要求是具备符合现代化的知识与科学技术能力,高超地领导大众为共同的目标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要“保持先进,走在前列”“立足自身,不甘现状,追求更好,敢于突破”“慎始如初,善作善成”,要能够“保持先进性,就是要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精神,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勇于走在时代前列”[30]。要能够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则要求干部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才能,不断积累丰富办事经验和知识,“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24]656,有真才实学并干出实际成绩,便是才的体现。干部要用在人民中发展起来的多方面的才干更好地服务人民,为党的事业奋斗。在德的要求之下拥有的才干是德才兼备干部的必然要求,德才是德才观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部分。面临时代任务,干部要跟紧时代要求,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解决时代发展问题,让德才成为服务人民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