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政治领悟力的时代解读及提升路径

作者: 杨华 郭慧慧

摘 要:政治能力是干部的第一能力,是衡量干部的第一标准。早在无产阶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干部政治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一系列的要求。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其中,政治领悟力作为连接政治判断力、政治执行力的逻辑支点而成为“政治三力”的重要一环。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域下,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因素,“领悟力”是人的内在素质的重要体现,是感性实践与理性思考相互作用的能力表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我们分析领导干部政治领悟力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基点。同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指导我们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在其精神实质的指导下提升领导干部政治领悟力要加强理论武装,在“深思”中感悟、夯实政治领悟力提升的理论基础;强化政治历练,在“体悟”中升华、积累政治领悟力提升的实践基础;密切联系群众,在“亲民”中涵养、凝聚政治领悟力提升的群众基础;总结历史经验,在“反思”中清醒、夯实政治领悟力提升的文化基础。

关键词:认识论;领导干部;政治领悟力;提升路径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观民族观的重要论述研究”(17XKS019)。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2)005-0046-0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2.005.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指出:“我们党要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和人民事业长长久久推进下去,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1]立足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干部政治领悟力的理论溯源

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因素,“领悟力”是人的内在素质的重要体现,是感性实践与理性思考相互作用的能力表征。无论是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无产阶级革命时代,还是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建立新政权时期,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伟大领袖们在提及干部必备的素质能力时,贯穿其中的一个重要内核就是政治能力。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而政治领悟力作为政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培育高素质领导干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早期,马克思、恩格斯提供了政治领悟力的逻辑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开创者,作为领导无产阶级进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斗争先驱,对整个人类历史向前推进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正如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2]328因此,受制于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水平,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在革命队伍的建设和革命斗争中直接提出“干部”“干部队伍”等字样,也没有在当时的条件下提出“政治素质”“政治领悟力”等相关概念,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中,在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在指导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活动中,曾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和信件,从这些著作和书信的内容来看,很多是写给当时党的干部的,在这些内容中,内在地蕴含着马克思、恩格斯对党的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提出的期待和要求,这些要求中便内在地包含着干部的领悟力。

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是干部正确领悟并坚决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强大精神动力。在马克思、恩格斯立身的时代,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面对对立势力的压迫、扼杀和包围,革命者尤其是革命领袖、革命的关键人物自身必须对未来革命发展的态势做出一个明确的预见,以此来帮助自身坚定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理想信念。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先驱,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这就为广大干部提出了信念、信仰上的要求。为了使这一要求落到实处,马克思、恩格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诸如严格规定党员的入党条件。明确规定凡是新加入共产主义同盟的人,承认并终身忠实于共产主义是他们必须具备的信念。此外,在对巴黎公社失败的经验进行总结时,“廉价政府”和“人民公仆”的相关理论应运而生。“廉价政府”和“人民公仆”理论中也内在地包含着对干部能力尤其是领悟能力方面提出的各项具体要求。诸如,马克思认为在新的国家中,必须限制国家的开支、精简机构,尽可能用更少的行政成本,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不至于使得“人民公仆”变成“人民主人”等等[4],而如何将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采取合理的方式落到实处,这就对领导干部领悟力提出了政治层面的要求和期待。

(二)在苏联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初期,列宁揭示了政治领悟力的基本建构

列宁作为人类历史上首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对干部的素质能力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新政权建立初期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当时干部严重缺乏科学文化知识的现状,在巩固政权的长期实践斗争中,列宁更加重视领导干部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他针对领导干部的领导才能、群众工作能力、理论与专业能力等多方面的才能提出过诸多宝贵的论述,但着重强调的依然是政治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干部政治方面的能力对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重要作用。

政治属性是干部的第一属性,政治素质是干部的首要素质。政治素质突出表现在政治理想、政治立场、政治纪律等方面。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在敌对势力的打击和镇压下,在一穷二白的艰难起步时期,在国内人心飘摇的动荡时期,列宁领悟到时代提出的严峻课题,从而坚定地指出:“社会主义是一种庄严的信念!”[5]488(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正是为了这个理想、社会主义的理想而进行斗争的!为此,列宁正确认识到必须对工人群众做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从而达到“赋予自发的工人运动以明确的社会主义理想,把这个运动同合乎现代科学水平的社会主义信念结合起来”[6]的目标。 同时,列宁还提及:“唯物主义自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做任何评价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7]这就要求广大领导干部在正确领悟人民群众与新生政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从而自觉地同人民群众站在同一立场上。

理论上成熟,政治上才能坚定。列宁强调:“没有理论,革命派别就会失去生存的权利。”[8]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建设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再一次意识到领导干部要学习。这里的学习不仅指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学习,还指其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等方面的学习。一方面,加强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对此时的干部是“恰如其分的要求”。因为要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就内在地要求领导干部学懂、学会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从而指导他们坚定地站到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成为一个坚定的辩证唯物主义者,但也决不能把马克思的理论变成一种僵化的说教。在干部的专业知识方面,列宁曾言“要管理就要懂行……就要懂得现代水平的生产技术……就要受过一定的科学教育”[9]。这都要求领导干部不断加强学习,为此他提出三个“学习”的口号,希望领导干部能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中领悟到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在认真学习领导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正确领悟国家的治理之道。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列宁深刻意识到了人民群众的作用,他在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新生政权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列宁指出:“无产者单枪匹马是无能为力的;无产阶级的百万大军才是万能的。”[10]在对干群关系的论述中,列宁指出:“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群众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11]列宁的这一提法就为领导干部正确领悟、恰当处理干群关系提出了要求;同时,正如列宁在“社会公仆”理论中提出的,如何使得领导干部不再是“老爷”,而变成负责的“公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审慎思考,正确领悟之后必须做出的选择。

(三)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党的历代领导人丰富了政治领悟力的原则要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注重强调干部在理想、信念、党性、个人修养等方面的表现。毛泽东同志就曾从政治、思想、作风、工作等方面对干部的素质作出了明确的要求。1937年,毛泽东同志指出:“这些干部和领袖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12]2971938 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13]这里所说的德才兼备既是选拔干部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一项重要要求。此后我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各项要求,做出的各种不同的表述中都内在地蕴含着“德才兼备”的影子。当然,在革命战争时期特殊的现实状况下,党的干部还应该具有做好经济工作、军事工作、传播先进文化的能力,而这种种能力都是建立在正确领悟国情的前提之下,从而转化为领导干部巨大的实践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党和国家急需各方面的建设人才,这就要求广大干部拥有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能力。诸如城市管理能力、军队建设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等。但是无论如何,在领导干部需要具备的多项政治能力中,毛泽东同志强调的依然是政治上的要求,集中体现在“又红又专”方针的提出和“政治和业务是对立统一的,政治是主要的,是第一位”[14]的论述中,而如何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政治上的要求落到实处,就需要领导干部立足现实做出合理的判断,并正确领悟党情和国情的需要,从而自觉地提升自身改造现实的各项能力和素质。

改革开放以来,针对国家建设的现实需要,邓小平同志提出许多新思想、作出诸多新论断,其中最著名的是“四化”方针。“四化”方针的提出为改革开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党中央在推进伟大事业向前发展时始终强调:“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素质,已经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15]二十一世纪初,党中央致力于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领导人才。纵观历史发展的进程,虽然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党的干部的素质能力方面提出的要求存在些许差别,但党的历代领导人对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及政治方面提出的要求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关键线索,其中领导干部的政治领悟力始终是潜含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政治领悟力的深厚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从把好干部的“五条标准”落到实处到“四个铁一般”的提出,从增强领导干部的“八大本领”到力求把干部队伍的“七种能力”提升起来,政治能力始终是蕴含其中的一条主线。

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指出:“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1]在此,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将政治能力概括为三大维度,为我们当前解读领导干部政治能力的深刻内涵提供了源头活水。

从“政治三力”的逻辑关系来看,政治判断力是政治能力形成的前提,它关乎政治方向的正确与否。政治领悟力作为政治能力形成的关键要素,是政治判断力的深化和政治执行力的指引。领导干部政治领悟力如何,既决定着政治判断的结果能否进入更深入的阶段,还关系着政治判断的结果能否得到顺利实施和执行,故而在政治能力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16]。政治执行力则是政治判断力和政治领悟力水平高低的检验尺度,是政治能力的外化显现。“三种能力”虽然功能不同,但本质上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由此,在“政治三力”中,政治领悟力向前追溯链接着政治判断力,向后推进沟通着政治执行力,处于三者逻辑上的支点。因此,政治领悟力直接影响着政治判断是否正确,直接关系着政治执行是否有效率。

对于如何提升政治领悟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 “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担的是政治责任,必须对党中央精神深入学习、融会贯通。”[1]简言之,这里我们可以将政治领悟力理解为,领导干部善于从政治角度把握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用意和要求,进而采取合适的行动推动实际工作的能力。这就为我们理解政治领悟力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为我们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深入分析、解读领导干部政治领悟力的层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的可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