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探究

作者: 刘华 黄浩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命题,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既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又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保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必须以坚持走党的群众路线为根本原则,树立现代化的治理理念,不断提升治理能力,持续完善自身建设。为了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中国共产党要坚持党的领导的核心地位,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密切与各民主党派的联系。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和领导能力现代化的百年历程和经验研究”(21&ZD045)、江苏省委宣传部2021年专项委托项目“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 D26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2)007-0033-0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2.007.003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有力保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更加科学,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1]29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不断走向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长期执政的力量源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系统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强调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进一步推进党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建设。本文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实践背景,对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新目标以及实现路径进行探究,以期为不断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水平提供有益启示。

一、文献回顾

近些年来,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此,党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建设便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是从内涵、动因和实现路径三方面进行探究。

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的内涵要求。“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作为一个新命题,学界尚未提出系统科学的概念。从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党是通过执政实践活动体现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的建设情况,故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党的执政方式与执政能力现代化”这一概念提出自己的见解,但都未达成共识。值得关注的是,所有学者都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政党,需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征不断改善自身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王长江提出:“所谓政党现代化,就是政党适应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使自身结构、功能、机制和活动方式不断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过程。”[2]另有学者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提出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的内涵,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适应社会和人民的现实需求。党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与时俱进,是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继承与发展,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开放性的鲜明特征,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的动因。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然要实现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的现代化。其一,实现党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是适应国际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格局复杂多变,机遇和挑战并存。众多学者认为只有不断改善领导方式,提高领导能力,我们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其二,国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设经验和国际共产主义的运动教训是党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纵观无产阶级政党发展史,苏共垮台、苏联解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执政党出现了问题,这警示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政党建设,实现政党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不仅仅是党自身的现代化,更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向我们党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肩负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国际社会主义振兴的历史任务。其三,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3]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重要历史节点上,党的现代化是我国取得一切现代化成就的前提和保证,学界对此有着相同的见解。如李海清将党的自身建设与我国2035年远景目标相结合进行研究,指出我国2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即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决于党的领导能力的提升[4]。其四,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党自身建设的客观需要。部分学者研究表明,要想不断引领时代发展,需要从党内教育、党员素质着手,加强党员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党员质量的培养,培养出思想先进、政治可靠、文化扎实的现代化人才。唐勤对此有着深刻的见解:我们党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从局部执政到全面执政,党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要求党必须及时转变领导方式,以适应社会需要[5]。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要求我们党抛弃传统的执政方式,顺应潮流,自我革新,实现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

纵观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实现路径的研究文献,大部分学者是从党政关系、党法关系、党内关系、党群关系和党际关系五个方面出发,进行实现路径的探究。正如龚先庆提出,学界大多学者认为实现现代化需要处理好党权、党府、党法、党群四大关系[6]。但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交流的深入,处理好党际关系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处理好党和政府、党和政权的关系,明晰党执政的职责与范围所在,避免出现以党代政的局面。其次,党作为执政党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党、依法执政,重视法治的作用,不能以党代法,以言代法。再次,要推动党的内部现代化建设,着力推进党内生活民主化,不断扩大民主范围,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引导所有党员坚定理想信念,走在时代前列。顺次,处理好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能否处理好党群关系,关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与命运,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人民至上,积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最后,与各民主党派、国外政党保持友好关系。我国实行的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与各民主党派保持友好关系是实现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同时,我们党在对外交往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际原则,积极与国外党派建立友好关系。中国共产党只有在执政实践中不断推进党政关系、党法关系、党内关系、党群关系以及党际关系现代化,才能早日实现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才能不负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严格要求与殷切期盼。

学界众多学者从各自的学科专长出发,多维度地对党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进行探讨,主要有党的政治建设、党法关系、人民中心说等,这为我们深入理解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观察视角。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成效,新时代的中国更是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命题,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自然肩负起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使命,这无疑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纵观学界已有的研究文献,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对党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的探究有限,相关研究需进一步丰富拓展。“国家治理现代化说”认为党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与前提,只有首先实现党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才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改革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诸多不科学之处,不能适应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亟待改善。因此,本文在梳理党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演进基础上,将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相结合,从党史的角度探寻新的实现路径,从而推动党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研究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的演进历程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要依靠科学的理论基础来加强自身的建设,并以此引导革命实践活动,才能在运动中取得胜利并建立起先进性的政党。先进性表现在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代表着整个运动的利益,对于革命实践始终起推动作用[7]。马克思恩格斯一致认为无产阶级政党需要注重自身先进性建设,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旗帜鲜明地带领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运动,夺取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加强自身建设,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建设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党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开创与奠基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党面临的时代任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以“革命”和“建设”为主基调,改进和加强了对党的建设的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关于根据地党的执政方式提出了重要论断,提出党要一元化领导,但需避免直接指挥政权。受中国两千年封建专制的影响,部分党员没有民主思想,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包办政权机关的工作,存在以党代政,党委包办一切的现象,导致政府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党直接领导政权是错误的,会导致“政府有名无实,法制就不会有效”[8],因此,党的政策主张等,除了宣传工作,“执行的时候必须通过政府的组织”[9]。同时,毛泽东同志提出党要加强自身建设,使政府和人民群众接受党的主政和领导,具体包括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等。党要避免直接指挥政权,则只有通过加强自身建设,依靠自身正确的政策和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10],这是党对政权领导的有效方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重视新中国政权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能力建设,在执政过程中注意发扬民主,在民主政治实践中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及其他基本政治制度;也一度注重法制建设,在废除了旧法之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一批重要的法律。同时,党中央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能力和作风建设,要求领导干部既要重新学习领导国家建设的本领,又要经得起糖衣炮弹的攻击,以“自我革命”的精神要求自己不断守正创新,并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11]。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关于党的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理论基石,不断得到继承与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建设被提上了更加显著的地位。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党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的命题。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将党的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快速恢复党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建设。邓小平同志科学提出“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12]276等问题,并在实践中科学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的建设,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关于党的建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论断,包括关于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政治路线,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遵循;关于拨乱反正,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关于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和改革的组织路线,强调优化党员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使优秀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关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进行党的领导制度改革,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才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等。邓小平同志特别提出要在政治上改善党的领导,实行党政分开并进行民主、法制建设,以解决权力过度集中和党政不分的现象。权力过分集中,将“妨碍民主制度和民主集中制的实行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而实行党政分开,“有利于加强和改善中央的统一领导,管好政府职权范围的工作”[12]321。这一时期关于党的建设的观点是党实现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理论基础,成为执政党治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宝贵理论资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