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四个维度

作者: 徐茂华 宋玉婷 李晓雯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取得的重要成果和宝贵财富,是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和顺应人民意愿的科学发展道路。新时代要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增强道路自信的理论和实践定力,就必须从理论维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和发展;从实践维度把握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伟大探索;从内涵维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领导核心、基本路线、总体布局与战略目标;从价值维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与世界价值。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实践;价值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研究阐释专项课题重大攻关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19SKZDZX03)。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2)007-0045-00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2.007.004

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多年的历程中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伟大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并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披荆斩棘,探索出一条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符合广大中国人民意愿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在这条道路的不懈探索中取得一系列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让中国人民更加确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的唯一选择。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1]新时代,坚定道路自信,增强道路定力,就必须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内涵维度和价值维度。

一、理论维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发展生产力、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共同富裕等基本原则为理论基础,将科学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和阶段性特征结合起来,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继承与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展生产力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2]421。从本质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际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伟大实践。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十分落后,在西方帝国主义经济侵扰的夹缝中生存,毛泽东同志毅然决然地提出独立自主搞建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中国强大起来;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373,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依靠科学的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最核心的任务;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绿色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整体跃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在整个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决定着整个社会经济关系的基本性质和总体面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生产资料公有制理解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根本经济制度。1956年,我国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公有制经济开始占据绝对优势。但在1949年至1978年间,我国以消灭私有制为指向,建立起的是单一公有制经济。实践证明,这种过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存在诸多弊端,必须进行改革。党的十五大确立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经济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国家建设、国防安全的重要保证,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为我国的创业就业、技术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基本原则,必须发挥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各自的功能和优势,让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分配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中间环节起着重要作用,“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它本身就是生产的一个要素”[4],收入分配制度影响着社会再生产的进行。生产决定分配,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现按需分配。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的实际情况,只能实行社会主义性质的按劳分配。然而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分配制度,并且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在实践中变得教条化,造成了平均主义的现象,严重压制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导致经济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进入到一个新阶段,邓小平同志提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此后,我国不断完善分配方式,并肯定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新时代,我国进一步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和再分配调节机制,使收入分配更加规范有序。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社会。恩格斯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将“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5]。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地将实现共同富裕与社会公平正义作为自身的价值目标。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率先提出共同富裕这一顺应中国人民需求的奋斗目标,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3]364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提出共享发展理念,强调:“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6]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方略,作出一系列有效的制度安排,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使全体人民更加有效地共享改革发展中取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成果,在共建共享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二、实践维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问题导向中谋篇布局、乘风破浪找到的一条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这条道路不断彰显它的优越性。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开篇者,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是续篇者,习近平则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谱写了这条道路的新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开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聚焦“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摸着石头过河”,成功地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志提出进行现代化建设,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这“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7]。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破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使得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此后,农村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经验逐渐运用到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得到扩大。我国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在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科学技术和教育体制改革也取得巨大进步,政治体制改革也在跟进并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认识到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并且两手都要硬。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3。这一新命题的提出,指明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和方向。同时,邓小平同志还在此次大会上提出要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位一体”布局初具雏形。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发展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在一系列新治国方略的实践中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四大强调市场经济必须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道路,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把党的建设提到“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了深刻的党风党性教育,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在总结前期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等。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8],这实际上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布局。

进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被推向新的历史起点,社会结构变化呈现出新特点,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更高要求。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基本问题,进一步丰富了这一道路的基本内涵。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深入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眼于人民的新期盼,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胡锦涛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9]除此之外,胡锦涛同志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以此来适应我国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社会建设步入了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行列,一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世界大势,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课题,立足国情党情,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方略,与时俱进谱写了中国道路的崭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发展道路与中国梦联系在一起,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0]35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和智慧,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声和期盼。党的十九大总结了国家过去五年在改革发展中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对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和历史方位作出了准确的政治判断,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新发展理念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出了更加清晰明确的思路。同时,党中央重拳出击管党治党,蹄疾步稳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稳、越走越宽广。

三、内涵维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践拓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坚定道路自信,就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坚强的领导核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11]94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又是其核心领导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工人阶级运动中充分肯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不可替代性,他们认为“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2]413,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近代中国社会动荡、内忧外患,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逆转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执政环境和更加艰难的执政考验,要应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就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实现党的政治立党、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与制度治党有机统一,“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1]48。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也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这条道路上的领路人,中国共产党要永远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继续加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执政能力,带领中国人民逐渐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