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四个伟大”的多维思考

作者: 王自贵

摘 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顺应时代发展之需,把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四个伟大”思想[1]。“四个伟大”是新时代的理论精华,它具有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它蕴藏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同时,它还具有鲜明的理论品质,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科学性与前瞻性、纲领性与时代性、实践性与人民性、战略思维与问题导向的统一。“四个伟大”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人完成新时代所肩负历史使命的基本遵循,它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具有不可或缺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四个伟大;历史渊源;哲学意蕴;理论品质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中特理论项目“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百年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2021ZTZD12);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的研究”(2018-GX-165)。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2)008-0078-0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2.008.006

人类文明史揭示: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跨越和进步,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指引。每个思想大发展时期都是剧烈的社会变革时期。当前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百年未有之变局,这是一个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时代,也是一个追求理论创新、崇尚实践出真知的年代。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把思想建设和理论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地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分别写入党章和宪法,确立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四个伟大”是贯穿这一思想的重要理论趣旨和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或报告中提及,常提常新。党的十九大以来,关于“四个伟大”的研究取得了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成果。据检索,突出“四个伟大”主题的期刊论文330多篇,硕士论文4篇,报纸文章100多篇,专著3本。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是韩庆祥、张艳涛合著的《论“四个伟大”》。尽管“四个伟大”有关研究林林总总,蔚为大观,但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通过考察其产生发展的历史渊源、透视其深刻的哲学意蕴、揭示其理论品质特征的论述尚付阙如,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空间,丰富研究成果。

一、“四个伟大”的历史渊源

“四个伟大”中,每一个“伟大”都有历史渊源,都富有深刻的理论意蕴和实践价值。以下从历史渊源和文本释义的角度,分别探讨“四个伟大”。

(一)伟大斗争

毛泽东思想包含丰富的关于斗争或伟大斗争的观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撰写了《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这些文章论述了当时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发扬斗争精神、开展形式多样斗争的战略和策略。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撰文号召“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以来,在24年历史中,经历三次伟大斗争,这就是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和现在正在进行中的抗日战争。”[2]这是笔者能够查到的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伟大斗争”。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再次提出:帝国主义驱使全世界的人民大众走向消灭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的历史时代[3],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的一些著作仍然闪耀着斗争思想的光芒。如《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关于“三反”“五反”的斗争》。1957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场伟大斗争,是社会制度和人的相互关系的一场大变动。”[4]403毛泽东同志在1962年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指出,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斗争。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讲话、报告中鲜有论及“斗争”。江泽民同志于1993年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了《加强反腐败斗争,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讲话。遍览《胡锦涛文选》[5]难以找到关于“斗争”的论述。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说:“党的十八大报告有一句话,我主持起草工作时就主张写上去,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句含义是很深的。”[6]显然,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是经过深入思考有感而发的。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国人民顽强前行的伟大斗争中。在2017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把包括伟大斗争在内的“四个伟大”作为一个整体论述,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伟大斗争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2019年秋季学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的重要讲话中通篇用了58次“伟大斗争”“重大斗争”等包含斗争的词语。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只要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就能够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挑战。

伟大斗争实至名归。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踔厉奋发、不畏牺牲,与一切国内外敌人进行了包括武装斗争在内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缔造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论从斗争目的、斗争形式或者斗争成就看,这些斗争无疑都是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相比,尽管斗争对象、斗争形式、斗争内容、斗争目的、斗争环境等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但仍因探索建立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而使斗争更显伟大。改革开放新时期,在与贫穷落后的伟大斗争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翻天覆地的兴国富民大业。实践已经证明必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有能力继续带领中国人民通过形式多样的伟大斗争,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挑战,完成民族复兴的强国大业。

(二)伟大工程

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一直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工程”。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同志及其建党思想在党中央的指导地位逐步确立。毛泽东同志早在1939年10月撰写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就把党的建设比喻为一个“伟大的工程”。他说:“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地需要建设这样一个党,建设这样一个党的主观客观条件已经大体具备,这件伟大的工程也正在进行之中。帮助进行这件伟大的工程,不是一般党报所能胜任的,必须有专门的党报,这就是《共产党人》出版的原因。”[7]1975年7月,时任党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和中央军委副主席的邓小平同志就对党的建设高度重视,他在中央读书班第四期学员集训会上强调:“当下相当一部分地方党的领导没有建立起来,党的领导削弱了……中央批评他们也是为了帮助。要维护省委的领导,帮助省委建立威信,使省委对工农商学兵、东南西北中,各项工作都能领导起来。”[8]1987年1月,在会见津巴布韦总理穆加贝时,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需要经常用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人民。这几年来,一直存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但反对不力。尽管我多次强调注意这个问题,可在实际工作中党领导不力。这是胡耀邦同志的重大失误,所以党中央接受了他辞去总书记职务的请求。”[9]1989年,邓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告诫中央几位主要领导: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正是基于对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视,才使我们党和国家经受住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巨大冲击,及时平息了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擘画如何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回顾党的建设不同历史阶段,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把党的建设称为一个“伟大的工程”,因而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命题。从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起,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三任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和报告中,都强调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建设因宏伟艰巨而彰显工程之伟大。建党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彪炳史册。1927年国民党背叛国共合作致使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及其革命事业面临生死攸关的考验。危急时刻中共中央召开了“八七会议”,选出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正确方针,及时指明了斗争方向。中央红军长征初期短短3个月时间从出发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余人,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党及时召开遵义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又一次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百年党史一再证明,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这项工程之伟大主要在于:一是因主体庞大而伟大,九千多万党员所组成的党堪称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最大政党;二是因内涵深刻、外延丰富而伟大,党的建设工作浩繁复杂,无论深度广度其他政党都无与伦比;三是因目标宏伟而伟大,党的建设道阻且长,任重而道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非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办到的;四是因党具有不断自我革命的勇气和能力而伟大。

(三)伟大事业

毛泽东同志的著述里多次提到过伟大事业。毛泽东同志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开幕词中强调: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4]133。江泽民同志在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四部门举办的党建理论研究班讲话时指出:“党在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就一定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我们的国家,为中华民族,为世界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0]这次讲话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伟大事业有机结合在一起。此后,在江泽民、胡锦涛两任总书记的多次重要讲话和报告中,常常把“伟大工程”与“伟大事业”放在一起论述,强调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论述“伟大工程”与“伟大事业”的思想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踏平坎坷成大道,越是艰险越向前。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自信,但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事业艰辛。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遭受重大挫折的前车之鉴历历在耳,“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昭昭在目。直面国内外的复杂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世人瞩目成就尤为伟大: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推动了理论创新;其次,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发挥,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亘古未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巨大成功的显著标志;最后,因创新而伟大,40多年的改革开放始终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而展开。

(四)伟大梦想

一般说来,梦想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空想或妄想;另一是指急切地盼望。显然,伟大梦想中的梦想比较接近后一种用法,但更有深意,这里梦想除梦寐以求外,还有理想的意蕴。梦想用作名词时指不合实际的空想、妄想,而理想则是往往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命题。在其后党的一些重要文献以及江泽民、胡锦涛两任总书记的多次重要讲话和报告中,一直延续这一用法。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必须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11]。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几代中国人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从语形上看,这次讲话提到的“中国梦”可以算作习近平总书记“伟大梦想”的源头;从语义上分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后来演变为“伟大梦想”的特殊内涵。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俄罗斯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2]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又进行了高度概括,明确提出“伟大梦想”概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