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生成机理与时代进路
作者: 敬官旭编者按:我们党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党和人民一道奋斗出来的。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切实作为党的奋斗目标。本期特邀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敬官旭博士和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鹏博士团队,分别就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生成机理与时代进路和新时代美好生活观展开探讨,现刊出有关成果。
摘 要: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历史经验,只有全面把握这一历史经验的整体逻辑,才能更好地看清楚过去我们党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党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百年奋斗优良传统的概括和新时代继续坚守的价值宣言,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政治基础。党的领导地位为坚持人民至上提供根本保证,尊重人民主体为其提供价值遵循,实行群众路线为其提供路径支撑,勇于自我革命为其提供动力支持,实现共同富裕则明确其目标指引,它们共同揭示了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内在机理。新时代党面临各种风险挑战和紧迫任务,坚持人民至上必须以自我革命推进党的建设,确保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必须重民意集民智聚民力,紧贴人民主体价值主线;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促进人民至上落地落实;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生成机理;时代进路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新阶段重庆高校意识形态治理能力提升研究”(2021NDQN21);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时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20JDSZK066)。
[中图分类号] D26;D252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2)009-0051-01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2.009.004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创造了伟大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在党的奋斗历程中,人民既是服务对象又是依靠力量,党将自己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把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视为最大优势和最大底气。2020年初,疫情突袭,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临严重威胁,党中央将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果断组织人民打响疫情防控的阻击战,形成全国上下齐心抗疫的团结局面。短短3个月时间,武汉市和整个湖北省疫情防控便取得决定性胜利。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谈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时,明确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此后,他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坚持人民至上”。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并要求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党如何适应形势条件变化,更好地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带领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相关文献回顾
近两年来,学界围绕人民至上这一命题进行了广泛研究。从研究现状来看,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人民至上如何理解,人民至上从何而来,如何坚持人民至上。
一是关于人民至上如何理解的研究。邸乘光提出人民地位至上、人民权力至上、人民利益至上、人民标准至上的四个基本内涵[2]。张杨、洪向华在此基础上另外还提出了人民生命至上,将其内涵要义拓展到五个方面[3]。卢黎歌总结了坚持人民至上的三重意蕴:“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信条、“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准则、“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人民主体理念[4]。王虎学、何锟伦从人是尺度、人是主体、人是目的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人民至上蕴含尊重人民,强调依靠人民,彰显为了人民[5]。盖逸馨等进一步提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6],分别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动力来源和价值导向。
二是关于人民至上从何而来的研究。多数学者从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实践依据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如有学者认为,“人民主体理论为人民至上提供了理论支撑”,“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为其提供了政治依据”,“传统民本思想则提供了文化土壤”[6]。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党的主要领导人的论述观点进行梳理,认为人民至上是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7]。还有学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的角度,认为人民至上历史经验集中体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设计、确立、完善与发展过程,是保持制度竞争优势的价值表达[3]。
三是关于如何坚持人民至上的研究。有学者从“始终关注民意”“充分集中民智”“全力汇聚民力”“不断厚植民生”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8]。也有学者提出要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关注并满足人民群众根本需求,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9]。
从已有研究来看,学界对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研究角度比较多样,研究成果比较丰富。既有从价值理念的角度,对坚持人民至上的内在意蕴进行理论剖析;也有从制度实践的角度,从中国制度的确立发展逻辑,分析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主线;还有从梳理历史脉络的角度,分析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经验启示。与此同时,目前仍有两个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一是对百年来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内在机理的探究,尽管有研究对坚持人民至上的形成依据作了分析,但主要是从理论内涵的角度进行分析,而缺乏从更广阔的视角对党为什么能够“始终坚持”进行探讨;二是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坚持人民至上的研究。这是与前者密切相关的问题,但是目前研究得还不够。总结党的历史成就和历史经验,正是为了让我们看清楚过去党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党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是党的理论与实践精华的重要组成,只有从整体上把握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内在机理,弄清楚党为什么能够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才能明确新时代应该如何更好地坚持人民至上。因此,本文意在从历史的角度立体化分析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生成机理,从现实的角度探索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人民至上的路径。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生成基础
人民至上体现了党百年奋斗的深厚情怀,是始终心系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优良传统的概括,更是党在新时代继续坚守的价值宣言,党坚持人民至上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政治基础,它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根植于党领导人民的百年伟大征程,与党的性质宗旨具有根本一致性。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基础
历史缘何而起,又向何而去,这是长期困扰人类的思想谜题。以往的哲学家、思想家们总是将原因归结为神明、精神的力量或抽象的人,然而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却从现实具体的人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人通过在自然基础上的劳动实践,进行着物质生产活动,从而创造了能够满足其生存发展需要的各种物质生活资料。同时,人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因普遍交往结成了各种社会关系,形成了人类社会。正是劳动实践创造着由人所组成的人类社会历史。因而,“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0]196。人是社会历史的中心,“实践的人”是创造一切的真正主体。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也看到了以往社会的阶级性本质,在量上占绝大多数的劳动者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他们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和根本动力,然而他们却被少数人剥削和压迫,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而将“人”具体化为以无产阶级为主要构成的“人民群众”,从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形成了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时起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继承了人民主体思想,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把人民作为党的最大底气和坚实基础。
(二)百年奋斗伟大征程: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基础
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坚持人民至上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长期不懈奋斗的历史总结。尽管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任务主题各有不同,但是贯穿其中始终不变的是坚守人民立场,紧紧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从上海石库门、嘉兴南湖游船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承载着改变国家民族命运,谋求亿万人民幸福的伟大使命。从以武装的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带领人民推翻反动统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从过去打土豪分田地,让人民经济上翻身作主,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人民始终是最核心的关切对象,是否让人民得到实惠,是否让人民满意,始终是衡量党的工作的重要尺度。从几十年前喊出的“人民万岁”到如今的“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总是党在应对困难与挑战时的首要选项。面对势头迅猛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一方面不惜一切代价做好患者诊治和疫情防控,另一方面抓好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将服务人民群众和解决群众现实利益问题放在头等重要地位,切实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原则。
(三)无产阶级政党性质宗旨: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基础
无产阶级随现代大工业的产生而产生,他们扮演着资本主义“掘墓人”的角色。但是,无产阶级要完成其历史使命,必须首先走向联合,将分散的、自发的斗争上升为有策略、讲原则的自觉的斗争,这便需要组织形成具有先锋队性质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在革命斗争中发挥领导作用,保证无产阶级能够在运动中占据主动地位。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政党,党的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11]66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帮助人民团结起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11]77坚持人民至上正是要把人民放在最优先位置,尊崇人民地位,维护人民利益。因此,党性与人民性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12]。人民至上体现了党对自身性质宗旨的深刻诠释和生动表达。
三、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机理透视
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我们就不能仅仅停留于这一历史经验是什么以及如何体现的静态层面,在梳理了党坚持人民至上生成的理论、实践和政治基础之后,还需要从动态演化层面分析其逻辑机理,探究何以促成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只有弄清坚持人民至上生成的内在过程,才能为新时代更好地坚持人民至上指明方向路径。
(一)党的领导为坚持人民至上提供根本保证
人民是决定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但是人民根本力量的发挥离不开先进政党的组织与领导。近代以来,真正将人心力量凝聚起来,领导人民走上民族复兴之路的是中国共产党。党的自身性质和宗旨使命,以及党在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上的特点,使其具备其他政党组织没有的政治优势,决定了党成为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正是因为坚持党作为事业的领导核心,从而在根本上确保了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和根本利益,党的领导对坚持人民至上发挥着根本保证作用,可以说,没有党的领导便没有人民的至上地位。
党的领导为坚持人民至上提供了政治保证。政党是阶级力量的联合,它在政治上的优势体现为可以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执行相应的纲领、路线,以保证维护阶级整体意志利益的方向。辛亥革命后,具有政党性质的政团多达300余个,各种政治主张“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是都因为没有真正代表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无法执行一贯的政策主张而遭到失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3]1,牢牢把握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中实现人民幸福的坚定方向。党的二大早就提出要铲除私有制,实现劳农专政,逐渐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纲领,目的在于通过政治革命实现国家民族的社会改造,从而将国家命运、民族命运与人民命运紧密相连,以国家命运、民族命运的改变实现人民命运的改变。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党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围绕经济建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领导人民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4]。实现全面小康以后,党继续以人民向往为指向,带领人民为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而奋斗。初心易得,而始终难守。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守为民初心不改,正是党的领导政治优势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