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党的领导力建设
作者: 李俊杰 张秀荣编者按: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扎实推动党的领导力建设,提升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既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题中之义,也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正确方向指引和坚实政治保障。本期特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秀荣教授团队就如何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党的领导力建设展开探讨,现刊出有关成果。
摘 要: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拥有无可比拟的强大领导力,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党的领导力包括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提升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领导力,就要在坚持“两个确立”中提升核心领导力,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中强化政治领导力,在推动理论创新中锻造思想引领力,在践行群众路线中抓实群众组织力,在协调社会利益中增强社会号召力。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力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研究”(21VSZ017)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D630;D262.6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2)009-0081-0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2.009.006
百年风雨兼程,百年初心不变。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披荆斩棘、开拓进取,都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也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既要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更要不断加强和巩固党的领导力。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强调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1]10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要求全方位全过程贯彻执行“两个确立”,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强大领导力,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建设提供政治保障,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方向指引。
一、党的领导力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辅相成
党的领导力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具有内在契合性。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党的领导力主要体现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这“四力”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党在政治、思想、群众组织、社会号召等方面的领导力,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有耦合关系,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思想基础、坚实保障和力量支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工程,需要加强“四力”之间的有机融合,做好全局性谋划、整体性建设。同时,党的自身建设也要逐步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不断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平衡协调“四力”之间的协同发展,实现执政能力的现代化,从而有效提升党的领导力。
(一)党的领导力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力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不断得到淬炼和提升。立足新发展阶段,为了切实满足和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现实性需要,彰显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其首要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47。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涉及政党、政府和社会等多元治理主体以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方方面面的改革。没有党的坚强领导,治理的方向和目标就会偏离,治理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1]11。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者和建设者,其强大的领导力彰显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方位全过程。第一,党的政治领导力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方向指引。政治领导力是党把控大局、引领方向、政策制定、推进改革和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当前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各个治理主体和参与者都需要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政治立场,推动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朝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第二,党的思想引领力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思想基础。思想引领力是政党引导人民凝聚共识、朝着共同目标奋斗的能力。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结合治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断与时俱进,用科学的理论成果指导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的发展。第三,党的群众组织力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群众组织力是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各项事业建设、凝聚群众智慧的能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事业,没有人民群众的力量支持就难以实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能够激发和调动广大人民参与国家治理的建设,实现国家治理中社会和个人的协同发展。第四,党的社会号召力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力量支持。社会号召力是政党在特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之上,对社会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不同力量进行动员和号召的能力。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党发挥其强大的社会号召力,积极调动各级组织、团体、群众的潜力,以强大的合力,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攻克国家治理难题,把力量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然要求提升党的领导力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提升党的领导力。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不懈奋斗和艰辛探索,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治理积累了原创性经验、带来了历史性飞跃、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但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深层次、结构性的矛盾凸显出来,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这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面对新要求、新问题和新挑战,关键在于要“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2]6。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立足新时代背景下对“四个现代化”理念的继承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人自成立以来就开始对现代化建设进行不懈的探索,从“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再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现代化建设创新性的理论成果,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和根本路径,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命题,此后在党的重要会议中多次提及这一原创性贡献,并把国家治理现代化摆在我国发展全局的首要位置。我国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思路不断明晰、治理模式不断成熟,形成了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之路,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良好的治理基础。但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强、改革领域的不断拓宽、改革范围的不断扩大,一些潜在性的矛盾和问题显现出来,对党的领导能力和工作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党进一步统筹“四力”的协同发展,增进“四力”之间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作为执政党,我们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然要求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也要实现现代化。”[3]我们党的领导地位虽然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但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党要时刻树立全局观念、强化问题意识、善于辩证思考、坚持系统方法,“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4],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升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和能力,把党的领导力贯穿国家治理的各项实践中,把治国理政与从严治党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应对和解决国家治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难题。党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决定力量,面对改革过程中显现出的执政问题和领导问题,要勇于开展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把自身发展放到协同发展的大局之中”[5]。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历史经验表明,勇于开展自我革命是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重要法宝,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青春的内在密码。不断推动党自身发展的现代化,才能更好地将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的有机统一、相辅相成。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的重大工程。在这一过程中,党要坚持系统观念,发挥党的领导力统筹各项事业、协调各方力量,不断更新治理理念,与时俱进地提高治理能力、完善体制机制,确保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方向明确、体系完善、科学有效。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党的全局性、整体性、结构性的战略谋划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使党的领导地位得到巩固、党的领导力量得到增强。
二、党的领导力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
党在新时代的条件下承担的重要任务和时代使命是着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形势,国际局势纷繁多变、新冠疫情风险不确定,国内发展矛盾叠加,这些都对党的领导力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6]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居于统领地位,面对“两个大局”的复杂形势,唯有不断提升党的领导力,才能应对风险挑战,顺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大变局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既存在着历史性机遇,也面临着复杂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1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国际格局日趋均衡,国际潮流大势不可逆转。”[7]当今世界,各种力量调整组合,正处在重要的变革时期。以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和科技变革正在加速发展;发展中国家不断加强合作交流,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变化。新的历史方位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胸怀天下,秉承大国担当,对世界发展做出了长远性贡献。在经济发展方面顺应全球化的潮流、秉承合作与共赢的发展理念、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韧劲、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为其他国家的脱贫发展提供了中国范式;在外交发展方面积极推动大国间协调合作、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和人类进步的一边、倡导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民生方面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有力地应对了新冠肺炎疫情、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构建生命共同体等等。这一系列治理成就和治理经验不仅创造了中国奇迹、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同时也给世界各国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和中国道路。
机遇与挑战向来是辩证存在的,中国的发展同样面临着严峻复杂的挑战。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国际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环境危机等问题也愈加突出,英国“脱欧”、法国“黄马甲”运动、美国大规模骚乱等“西方治乱”不断上演,国际局势的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日益增加。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引发了一场经济、社会、健康和治理多方面交织的危机,既对当前的经济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又对未来的行业发展、全球供应链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诡谲多变的形势下,“根本上说,对百年大变局处理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奋斗百年来能否踏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8]。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复杂情况,能否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效果。面对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人保持高度的战略思维能力,基于中国发展的历史性成就,提出了“十四五”规划、立足国内大循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勾画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具体内容,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