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区:1500多家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作者: 全威帆

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智改数转),是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成都正持续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催生转型升级新动能。

近年来,双流区强化链主带动、平台赋能和服务促进,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为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目前,已推动1500多家企业“上云用数赋智”,5家企业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典型案例,通过转型升级,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家、制造业上市企业8家。

开展实践探索  培育关联产业

“我们认识到,传统产业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而是可以作为‘基础产业’挖潜力。”双流区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双流区规上工业企业中食品、家具等传统企业占比45.3%的实际,一方面,加强典型企业带动。通过引育先进制造业项目、设备更新和技改升级等方式,让传统企业“转”有思路、“学”有示范。其中,天味食品通过建设智慧工厂,破解传统产线人力投入难点,在全流程自动化制造和100%数字化管控的基础上,从根本上解决了食品安全、产品品质、风味稳定等行业痛点,产能及人均效能大幅提升;金牌橱柜通过建设行业内首创的智能生产连线,实现生产管理全过程数字化,2023年投产即上规,今年产值将突破10亿元。另一方面,加强政策引导激励。出台工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政策”,强化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化改造等方面的支持,推动企业改造升级。2023年以来,围绕企业“智改数转”、产线改造等,及时兑现扶持资金,推动完成工业技改投资34.2亿元、排名全市第二。

“坚持系统观念,在支持企业‘智改数转’的同时,积极发展相关产业。”该负责人介绍,在发展转型支撑产业方面,双流区大力发展工业软件、光模块等与“智改数转”高度关联的新兴产业,已聚集新易盛、中电九天等重点企业43家,2023年实现产值85.3亿元。其中,链主企业新易盛已进入英伟达供应链,近3年产值年均增长30%,去年实现产值34亿元、外贸出口25亿元。当前,正通过“工业上楼”方式,建设新一代高速光模块制造基地项目,预计今年产值将突破50亿元。在发展转型服务产业方面,鼓励有条件、有优势的企业发挥带头带动作用,依托物联网产业园和本土企业资源,实施“智改数转”优质服务商培育行动,12个服务产品入选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服务池库。其中,川开电气被评为2023年全省工业互联网“十强”企业,参与制订、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31项,带动20家上下游企业“智改数转”。

探索工作流程  建设功能平台

据介绍,双流区通过建立“免费诊断+服务跟进+投入补助”的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实效性。在诊断环节,突出主动问需。建立惠企助企常态长效机制,实行规上工业企业“一对一”包联,加强“智改数转”政策宣讲,动态收集办理企业诉求,以实际行动增强企业发展的预期和信心。在服务环节,突出分类推进。聚焦电子信息、航空经济、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数字化转型,分行业、分层次帮助企业“把脉问诊”,提供企业“用得起、用得好”的解决方案。在补助环节,突出精准有效。通过项目招引、政府采购等方式,与华为云等专业机构深度合作,目前,已启动数字化改造104家,帮助企业节约数字化转型成本3.5亿元。

同时,建设一组功能平台,不断夯实数字底座、完善转型生态。在建设网络平台方面,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成都托管与灾备节点),已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发放标识码达174.9亿个,其中服务区内企业146家。在建设展示平台方面,建成“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通过沉浸式体验环境,展示“智改数转”优秀解决方案和典型案例,入选工信部2023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在建设智库平台方面,依托赛迪研究院等机构,建设产业大数据平台等功能载体,赋能企业转型,催生典型应用。目前,双流区已在智能仪表、智慧灯杆等领域形成应用场景,其中华体照明实现由生产制造向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价值跃升,产品服务成都大运会、世园会等重大国际赛事展会。

激发数据活力  赋能转型发展

“在推进‘智改数转’的过程中,企业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存量中找增量取得初步效果。同时,对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的要求,我们认识到,在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作用、优化转型服务体系、促进平台转化运用、激发企业内生动力等方面还需加力加劲、久久为功。下一步,双流区将认真落实市委工作要求,更大力度推进‘智改数转’,持续提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为成都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市作出贡献。”该负责人表示。

在加速产业数字化方面,充分发挥现有算力优势,在拓展算力赋能应用、精准供需匹配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区内企业、高校院所用好超算、智算算力资源,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质增效。实施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诊断专项行动,依托华为云创新中心,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提质增效专项系统”解决方案,推动研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业务上云和平台化协同。积极拓展数据应用场景,推动数据要素在生产制造、科技创新、智慧物流等领域的应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用好设备更新补贴等政策工具,支持企业实施“智改数转”,支持制造业骨干企业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标杆示范,建设全球“灯塔工厂”。

在推进数字产业化方面,围绕智能终端、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找准元宇宙、工业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新赛道,加大总部企业、战略性企业的引进力度,指导企业争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国家级“牌照”,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持续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人才“引育用留”,提升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率,推动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和终端系统等环节发展,培育双流特色的高价值卫星互联网技术群,培育卫星互联网前沿应用。

在夯实数字新基建支撑方面,全面升级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优化布局新一代信息网络,打造算间智联、高速融合的传输网络,提升网络运载力,推动实现双流区5G网络深度覆盖。加快5G网络、千兆光网、卫星互联网等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开展5G独立专网建设试点,增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支撑能力。加快推进世纪互联、奥飞数据、移动IDC二期、联通IDC四期等大数据项目建设,提高“云计算+边缘计算”城市算力能级,打造全国领先的先进计算产业高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