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创新激发动力活力蒲江奋力打造成都和美乡村典范
作者: 中共蒲江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充分体现了市委坚定扛起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职责使命,体现了市委着眼长远谋划成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考量。蒲江将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和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决策部署,以建成成都向南向西门户城市、成都和美乡村典范为目标,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推动宜居宜业宜创宜游的“生态福地、大美小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开放,持续增强成都向南向西门户口岸功能
全力服务保障川藏铁路建设国家战略实施。将川藏铁路建设作为蒲江实现高质量追赶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助推川藏铁路(寿安)综合保障基地加快建设,确保川藏铁路引入成都枢纽天府至朝阳湖段2026年全面建成通车。加快推进“成都国际铁路港(南港)”建设,依托川藏铁路(寿安)综合保障基地规划建设蒲江铁路物流港,打造成都南向交通枢纽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铁路货运枢纽节点。
擦亮叫响中德国别合作园区金字招牌。建立“立园满园”县级工作机制,优化调整省级经济开发区“一区三园”发展格局,坚定走好“专精特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培育壮大生物制造、绿色食品、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园区入驻中德(成都)AHK职教培训中心、德国司代普西南中心等生产性服务平台,落户德国博世、太平洋建设集团等企业280余户。获评首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全省国际创新园。
不断推动区域务实合作联动发展。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协同发展,健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项目联引以及利益分享等机制,携手推进永川—蒲江中德产业合作示范园区、蒲丹都市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形成资源要素同用、城市营运同体、竞争优势同构、公共服务同享的全方位联动发展格局。
保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定力,持续做好治山理水和生态价值转化文章
扛牢生态保护政治责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严格实行“三线一单”分区管控,落细落实林长制、河(湖)长制,编制全省首个地方性环境功能区划,率先启动丘陵地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坚决守牢生态保护红线和环境质量底线。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高标准建设万亩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县耕地面积总量连续三年实现净增长。
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坚持“内源性+输入性”双向治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7.08%、居全市第一,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Ⅲ类以上,空气质量长期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突出抓好生态涵养,启动实施长秋山生态修复、长滩湖饮用水源保护和重点流域治理等工程,不断优化“三山两河四湖”生态格局。获评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土壤改良模式纳入农业农村部全国教学案例。
创新生态价值转化路径。秉持“一个精品林盘催生一批郊野总部企业”理念,高起点规划建设郊野总部田园生态商务区,打造集商旅办公、三产融合、创新示范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无边界的新型产业社区。按照“愿意来、留得住、保护好、可持续”思路,全力推进成佳核心起步区建设,利用闲置资产和富余资源吸引人才下乡、产业下乡,签约引进企业2847家。郊野总部田园生态商务区工作经验被生态环境部“美丽中国·健康同行”活动推广。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推动宜居宜业美丽蒲江建设成型成势
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全域全员全力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两个替代”工程,推进县镇村三级基地规范化、规模化、集成化“三化”建设,全县有机肥使用覆盖率超75%,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超70%。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立足西南、覆盖全国、面向全球的“万果博览荟”,现已完成科创中心以及产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乡村宜居和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深化实施城乡环境提升“百千万工程”,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激励群众积极参与“最美村庄”“最美村组(居住区)”“最美庭院”建设。全面开展城乡环境“五清四化”行动,围绕清扫、清运、清洁、清理、清除等“五清”抓整治,围绕净化、绿化、序化、美化等“四化”抓提升,推动城乡环境提质、价值提升、发展提速。
促进群众富裕富足。立足乡村特色农业产业优势,统筹推进“一村一企”助发展、“一村一邮”促便利、“一村一教”提素养、“一村一医”护健康、“一村一警”保安全“五个一”工程,完善惠农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形成以“村集体+公司+农户”等为代表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全力推动农商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明月村、铁牛村等一批融合发展示范村引领作用持续彰显,明月村获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快推进城市更新。致力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针灸式”开展场镇风貌改造、基础设施改善和卫生秩序提升,累计启动实施老旧小区改造、东片区城市有机更新、“一河两岸”提升等城市补短板强功能建设项目75个,成功打造全市首个井盐文化特色街区——盐井里,世纪坊公园街区获评全市首届“最美公园”。
强力推进“城管革命”。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聚焦乱停乱放、乱冲乱闯、乱搭乱建“六乱”现象,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城管革命”,大力实施城市精细管理、交通运行畅通、文明素养提升“三大工程”攻坚行动,推动实现城市管理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完成“两拆一增”点位34个,街面“飞线充电”等乱象得到有效遏制,市民素质和县城面貌发生“革命性”变化。
优化升级公服配套。抓住市委市政府推动中心城区优质公服资源下沉县市新城机遇,成功引进成都七中、嘉祥教育和川大华西、省医院等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合作办学办医,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获评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推动实施成蒲铁路增开列车、增长速度、降低费用“两增一降”,高铁公交化运营模式逐步形成;全国首创人才高铁“10元通”优惠试点,单次最高优惠36元。积极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在县市新城率先实现县域“一票制2元通”,获评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