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袋子”服务“脑瓜子”
作者: 全威帆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科技创新。
为解决科技和产业“两张皮”的问题,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新篇章的决定》提出,探索推行“一条产业链、一名首席科学家、一批链主企业、一套扶持政策”模式,让企业家的“钱袋子”常态对接科学家的“脑瓜子”,不断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水平。
“钱袋子”如何对接服务“脑瓜子”?近日,本刊记者走访成都有关企业,一探究竟。
从产品研发到基地建设 政府搭台提供融资支持
在成都高新区AI创新中心B区,车载智能系统联合实验室内摆满了各种测试设备,硬件工程师们正在进行5G通信和高精度定位模组射频测试等工作。
“在恶劣环境下,汽车电子产品需要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因此,我们要测试产品在高低温环境下的性能表现,还有一些极限功能测试工作等,为产品下一步量产做准备。”国汽智端(成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国汽智端)”总经理王博拿起一个车规级通信和高精度定位模组产品,“这是智能网联汽车里面最核心的组件,提供高精度定位和5G通信功能。我们现在用的都是纯国产芯片,做到了进口替代。”
当下,智能化、网联化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国汽智端作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孵化的高科技企业,其使命就是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中国方案”。2022年在成都成立以来,国汽智端打造了网联域控产品、车舱域控产品、车规级5G通信模组等车载智能终端产品,为整车制造企业及汽车零部件一级供应商提供面向“车路云一体化”的车载智能终端产品及服务,是四川省制造业首批智能网联汽车(车载智能系统)链主企业。
离开实验室,王博随即赶往成都东部新区,这里是国汽智端智能制造基地所在地。基地按照“灯塔工厂”标准规划建设,满足车规级产品的生产环境,规划有研发中心、生产中心、实车测试道路及相关配套服务,配备十万级无尘车间(预留千级条件)、SMT产线和组装测试线等。
围绕智能制造基地建设的能评、环评、安评工作,一个协调会议也在当天进行,“在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推进下,我们全力以赴建设智能制造基地,目前正在建设产线基础设施,计划明年5月开始试生产,7月1日正式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王博充满信心,基地单线年产能30万套并支持产线扩建,建成后将提供从产品概念设计到研发、生产、交付的全流程服务。
“成都持续开展的‘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为我们企业提供了优质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环境,极大地促进了公司的创新发展与技术突破。”王博表示,成都多次组织科技成果对接活动,为公司带来了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机会。同时,政府通过举办投融资路演活动等方式提供优惠贷款和融资支持,有效缓解了公司在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和市场推广过程中面临的资金压力,“通过这些支持,公司能够顺利推进技术创新,快速完成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加速新产品的上市进程,并显著提升市场占有率。”
与高校成立联合实验室 推动技术持续转化和应用
落地成都两年来,国汽智端发展迅速,不断吸引优秀科研人才。2022年4月落地成都时,创始团队只有几个人,而现在已有200余人,“2025年,公司预期收入上亿元。”王博表示,团队的迅速壮大,与其背后强大的高校科研团队密切相关——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克强团队技术,同时与电子科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
2023年,国汽智端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成立了“车载智能系统联合实验室”,专注于车载智能系统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目前,实验室在多感知融合决策一体化算法、多传感器融合高精度定位系统以及通信抗干扰系统优化等关键技术领域已取得重要突破。实验室还积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人才培养,电子科技大学的优秀硕士、博士毕业生的加入,成为推动技术持续转化和应用的重要力量。
“我们每年给联合实验室投入数百万元经费支持,高校教授的一些最新算法,包括一些新的想法,会被应用到我们的量产产品上面去。”王博介绍,通过与电子科技大学将近两年的合作,共同完成了脱敏算法、3D目标检测、深度估计算法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和许多在校硕士生和博士生建立产研共创合作关系,这些优秀学生毕业后加入公司,带来了最新的学术成果和技术创新。
同时,公司通过提供实践平台和应用场景,帮助科研人员将学术成果快速转化为可落地的技术解决方案,实现了科研人员和企业家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合作,“通过这样的技术转化,企业家的‘资金’支持和科学家的‘技术’成果实现了无缝对接,共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王博说。
“我们将持续聚焦技术创新,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深化与科研机构及科学家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王博表示,公司今后将进一步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通过共建研发平台、联合实验室等形式,推动技术创新与科学研究的无缝对接。同时,还将聚焦车规级智能制造领域搭建中试平台,为中小微车载智能系统企业提供工程化研发、商业应用推广、生产加工测试、零配件代采等全栈式中试技术服务业务,加速前沿技术与关键产品的试验与创新。
创新生态体系 充满活力
在成都,像国汽智端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
近年来,成都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2家高校院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落地共建西工大先进动力研究院等18家研发和转化平台。通过开展超300场次“校企双进·找矿挖宝”成果对接活动,搭建校企对接平台,推动成都企业与高校院所达成上千项合作。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成都共推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院所孵化注册成果转化公司近400家。
对于本地高校,成都利用高校周边楼宇、园区,建设运营环川大知识经济圈等8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承接高校溢出成果,打造环高校创新微生态。
“通过突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建立“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创新转化服务体系,在西部(成都)科学城核心区,规划建设成都科创生态岛,打造集“聚、服、展、孵”于一体的创新服务聚集区,运行一年来,已聚集服务机构90余家、提供百余项服务事项。升级“科创通”云平台,在线上聚集科技企业4.1万家、高校院所157家、服务机构1096家,累计服务科技企业超20万家/次。
在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上,成都组建成都科创投集团,设立西南地区首只科创接力基金、四川首只“专精特新”基金和成都天使投资母基金,形成规模超千亿元的科技创新母子基金群。创新推出“人才贷、研发贷、成果贷、积分贷”等金融产品,累计帮助4000余家企业获得贷款超400亿元。
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体系正在成都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