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天府森林粮库”建设 全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作者: 张平 戴亚鹏有效发挥成都“两山”自然资源禀赋、拓展公园城市建设内涵,有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森林是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大宝库”“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要向森林要食物”。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明确要求,“高质量打造‘天府森林四库’”。
成都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雨量丰富,四季分明,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龙门山脉、东部的龙泉山脉,拥有森林面积超800万亩,是耕地面积的1.8倍。由于巨大的垂直高差和气候的显著差异,木本植物种类繁多、门类齐全,分布又相对集中,林粮、林菌、林药、林菜、林果等森林食品开发利用空间巨大。加快推进“天府森林粮库”建设,既能有效发挥成都“两山”自然资源禀赋、拓展公园城市建设内涵,还能有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筑牢粮食安全底线。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是拓展“生态+”,厚植资源本底。充分发挥龙门山、龙泉山“两山”优势,支持邛崃市、崇州市、都江堰市等改种优质竹,扩大笋用竹的种植面积;支持崇州市优先改造低效林,种植林下中药材,实现亩产最优化;支持简阳市等利用退耕还林地进行油橄榄良种扩面种植,既提升森林质量和蓄积总量,又促进生态与特色产业共生共兴。积极探索建立“农户+基地+集体经济组织”的运营模式,采取人工造林、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和低产低效林改造等方式,推动产业发展与乡村绿化、景观景区等有机融合,打造更多特色景观点,建设美丽乡村聚居点,全力推进林业生态价值多元转换。
二是深化“产业+”,激发市场活力。精准制定“天府森林粮库”的一二三产企业招引措施,特别是二产初加工和精加工企业招引,大力支持企业从研发、技术、设备等方面提档升级,进一步提高二产的生产能力和规模。推进林产业由分散布局向产业园区、产业集群转变,实施大邑中药材现代林业产业园区、金堂油橄榄现代产业园区等对标国家级产业园区提升改造,补齐园区内软硬件设施装备短板,进一步提高亩均产能。推动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大邑县等围绕省级“天府森林粮库”实施方案,围绕油橄榄提质、林药提升、笋用竹培育,积极包装策划一批“天府森林粮库”重点项目,强化对上资金争取,抓好项目促建,全力打造省级“天府森林粮库”示范基地。
三是探索“森林+”,做强复合经营。支持彭州市、崇州市等积极推广、扩大“木本药材+竹子+草本药材”“油橄榄+沙参”“三木药材+黄精+黄连”“竹子+鸡”等复合种植、养殖模式,充分利用不同动植物的生长周期规律,以及不同动植物的生态关系,实现一地多产复合种植、养殖。积极推动林商文体旅融合发展,对粮库林区按照“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的原则进行精心设计和打造,植入林旅、林教、研学等“森林+”文化旅游载体,实现集约经营、一地多用。鼓励林地周边业主依法依规开办农(林)家乐、乡村酒店等,并按规定进行森林康养开发,聘请林农作为员工,提供安保、保洁、酒店管理等固定工作岗位,就地解决村民就业问题,促进林农增收。
四是创新“要素+”,强化保障支撑。深化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探索林业生产经营服务设施用地政策,研究出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或其他集体资产对林业(特别是二产加工方面)的倾斜政策。大力推广“社会资本+政府引导”建设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立银行与专业评估机构共同评估的工作机制,创新由村集体和担保公司对土地抵押提供双担保,切实提高林业在地资产估值,帮助企业解决贷款难、融资贵等问题。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促进在蓉高校、科研机构研究解决特色森林食物“卡脖子”技术和精准育种、生态栽培、精深加工等基础性问题,并组织科技人员、技术能手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专业指导和操作示范、技术培训,强化科学、规范、标准化生产。
(作者:张平,成都市人民政府研究室一级主任科员;戴亚鹏,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二级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