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安区:为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贡献力量

作者: 邓萌

202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提出“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又一次赋予江苏新的重大使命。近年来,淮安市淮安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的殷切嘱托,坚决贯彻落实江苏省委、淮安市委的决策部署,按照在全市“当龙头、作表率”的目标定位,找准切入点,下好先手棋,聚焦薄弱处,打好攻坚战,以实干实效厚植新质生产力,为全市、全省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作出应有贡献。

一、在增强产业支撑力上下功夫,加快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淮安区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按照省委、市委部署,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重中之重,突出强链补链延链,不断增强产业支撑力。

招引培育新兴产业。着眼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强要素保障和政策落实,发挥好政府产业基金引导作用,推动产业聚链成群、集群突破。近年来,淮安区从过去的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型,重点围绕下一代数字信息、新能源汽车、光电、医药等新兴产业进行布局,把突破重点放到“链主”型、龙头型项目上,持续重抓科技型项目和专精特新企业招引,强化产业链思维,引入一批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产出效益高的优质项目,吸引上下游企业连带跟进。精准把握上级最新政策导向,不断提升基金招商专业性,围绕创投、产投、并购等多方向发展基金,加大与市属基金的合作力度,引导、撬动资本以耐得住、等得起的“长期主义”思维投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战略性重点领域,持续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导力量。淮安区对照全省“10+X”未来产业体系,根据现有产业体系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审慎选择赛道,聚焦新型储能、第三代半导体、零碳负碳等全省优先发展方向,着力搭平台、建体系、拓场景、育产品,推动苏盐井神、文盛电子等重点企业研发中心扩能升级,对接电子科技大学、东华大学等业内顶尖高校院所开展科技合作。鼓励引导企业开展行业前瞻性研发,持续突破核心技术工艺,增强引领产业发展的话语权。在科学论证基础上,谋划制定实施未来产业专项规划、行动方案及配套政策,吸引导入一批前沿性未来产业,全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坚持把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任务,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出台《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发展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顶层设计上为全区传统产业发展制定路线图,在政策、资源等方面给予全方位保障,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抢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重大政策机遇,深化“智改数转网联”赋能,推动建材、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焕新,加快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淮安区历史底蕴深厚、文旅资源丰富,尤其具有“周恩来总理家乡、三大名著诞生地”这一鲜明的城市文化标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淮安区打造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独特优势。淮安区深耕本土文化资源,结合不同景区景点特色,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延长场馆服务时间,推出系列便民措施,增加夜间游览消费活动,精心策划“全新全艺乐游淮安”金秋文旅系列活动。围绕河下古镇等核心板块,改变过去由政府大包大揽、大拆大建的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来投资运营,政府仅提供适当基础配套,使政府前期投资压力减轻的同时,也让文旅项目更有市场竞争力。

二、在增强创新驱动力上下功夫,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浓度

江苏要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首选项”“必答题”,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新质生产力之“新”,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淮安区抢抓江苏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助力提高苏中苏北地区创新浓度”新机遇,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以产业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筑牢科创载体支撑。聚焦主导产业,利用现有闲置厂房或办公用房,建立“众创空间、孵化中心”等创孵载体,搭建助力企业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资源共享、科技交流合作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资源高效整合、优化配置。积极策应省委、省政府“加快省内创新资源优化布局,推动有条件的高校院所学科共建、设立研发基地”等工作部署,主动对接大院大所,以项目为载体,规划布局一批技术转移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指导润阳产业园申报市级科创载体,支持荣安科创综合体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联合研发中心、技术转移平台,提升载体创新能力,打造省市级科创载体标杆。依托淮昆产业园平台优势,帮助企业在苏南设立“科创飞地”,开展科技攻关,实现“生产在苏北、研发在苏南”,“创新在苏南、转化在苏北”。

夯实企业创新基础。坚持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出台《淮安区县域科技跃升行动计划》,明确12项具体措施,积极做好科技创新要素的提前导入,加速构建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龙头、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支持企业加大投入、研发创新,通过打造创新企业集群,厚植孕育新质生产力的肥沃土壤。推动创新资源加速向企业集聚,引导苏盐井神公司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围绕氢能“制储运用”等领域,与大院名校合作建设产业创新研究院,指导推荐文盛电子、双环齿轮等企业争创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捷群电子、鸿富翰科技等企业积极向总部协调争取在淮安区建立研发分中心。通过“揭榜挂帅”等形式,支持企业开展前瞻性、原创性研发,加强对行业“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推进人才强区,紧扣“2+2+N”产业体系,着力引进一批产业急需紧缺的领军人才、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在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勇攀科技高峰。举办“电子科技大学·淮安科技人才合作洽谈会”,探索企业人才培养新路径。以企业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深化重点企业与大院大所、职技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产学研合作在实体化、市场化、产业化方面融合升级,破解科研产业相脱节、“两张皮”“中梗阻”等难题,培养一批高技能产业工人,打造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出台引才政策,持续升级人才安居工程,推进人才社区建设工作,新建高标准人才公寓,积极做好高层次人才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工作,进一步增强企业引才自信心,激发企业引才用才积极性。对外引内培的科技人才,及时给予事业上的资助和生活上的保障,既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也为人才来淮留淮工作解除后顾之忧,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技创新、尊重研发人才的良好氛围,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能长久。

三、在增强要素保障力上下功夫,不断加大改革破题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新质生产力是生产要素的系统集成。淮安区坚持为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集聚优质的要素资源,加快构筑高质量发展“引力场”,全力打赢区域竞争“先手棋”。

优化营商环境。认真落实省委、市委部署,坚持“五个环境建设”一体推进,把“做的要比说得好,服务要比需求早”贯穿工作始终,按照“物流成本最低、要素成本最低、服务环境最优、办事效率最高”的“四最”营商环境建设要求,加大改革力度。淮安区连续入选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区,创新组建“海棠代办”,重大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对经济开发区范围内重大工业项目,区内审批权限全部无条件下放到园区进行集中闭环审批,凡是涉及省市权限的,由园区向上打包代为办理。发挥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电商物流园平台优势,推动区内重点企业与物流骨干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构建联动机制,降低物流成本。探索建立区内企业产业链协作、供应链协同机制,推动应用场景向本地企业供给。持续优化涉企处罚纪检、司法“双备案”制度,努力建成最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投资目的地,让各类经营主体运营成本最低,办事效能最高,贸易投资最便利,发展预期最稳定。围绕增强集聚力、承载力、吸引力,持续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

深化园区改革。聚焦淮安市委提出的“解决好发展载体强不强”问题,结合上级部署要求和淮安区实际,按照“一区多园、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有效打通平台园区工作中的断点堵点,“开发区+功能园区”发展模式逐步完善。坚持把去行政化、去社会化改革同人事薪酬体制改革、招商机制改革协同推进,彻底剥离开发园区社会事务,成立招商管理公司并实体化运行,将人员精力聚焦于项目招引建设、服务企业发展。充分释放淮昆台资产业合作省级政策效能,抢抓苏南新一轮转型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导昆山乃至苏州外迁项目优先向淮安区转移,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加快构建淮昆两地产业互融、发展协同、互惠互利的新格局。用好一区多园载体优势,依托商会等资源,积极对接高端资源要素,大力引进一批牵引力大、撬动性强、经济贡献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坚持“以项目论英雄、以实绩论功过”,建立人员动态进出机制,健全开发区人员选拔、考核、激励等机制,摒弃身份论、资格论,恪守实干实绩实效原则,按照实绩分配薪酬。精准开展“放权赋能”,加大审批赋权事项承接,配强审批专职人员,认真贯彻落实“四即”快速审批,真正推动实现“园区事园区办”。

统筹要素保障。围绕市委提出的“空间要素足不足”问题,加大园区低效用地盘活力度,综合运用征收、“腾笼换鸟”、司法处置等手段,推动节地增效,实现“向存量要空间、要效益”。构建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为支撑、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科创投入体系,有效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持续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开展银企“双拜访”“金融服务万企行”等活动,在摸清企业融资需求基础上,优先为重点科技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发挥“政银企担”四方合作机制,进一步落实融资降本措施,切实发挥金融助企发展、纾困解难作用。抓住新能源、新技术、新产业推广应用带来的能源替代机遇,充实区级能耗“储备池”,有效满足各类企业需求。把握绿色化发展方向,通过“僵尸企业”释放、存量企业腾挪、现有企业技改等多种渠道,释放环境容量指标,以新质生产力的“含绿量”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

筑牢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命重于泰山。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把安全生产摆到重要位置,树牢安全发展理念,绝不能只重发展不顾安全,更不能将其视作无关痛痒的事,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淮安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按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相关要求,始终保持警钟长鸣,坚决克服麻痹懈怠思想,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紧抓实安全生产工作,全面排查整改“厂中厂”、停产企业、道路交通等安全隐患,进一步健全城区地下管网施工提前报备制度,加快燃气瓶产权置换进度,推动涉氨冷冻企业排查常态化,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8年“双下降”,全区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

责任编辑:梁曙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