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前景光明

作者: 余大海

推动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前景光明0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了“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的重要指示。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江苏提出“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发展的辐射带动力”的重大要求。扬子江城市群沿江八市中,西部宁镇扬一体化已经日趋成熟,东部沪苏通“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已上升为国家层面决策,南部苏锡常都市圈在省级层面已经有了行动方案和年度推进机制,唯有泰州在区域协同发展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省级层面区域政策机制。锡常泰三市隔江相望,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推动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促进江苏中轴崛起,是江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落实“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泰州实现区域突围、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锡常泰跨江融合的基础条件和形势挑战

基础条件。锡常泰板块地处江苏中轴核心区。2023年三市发改委共同申报省市合作课题“深化跨江融合发展,促进江苏中轴崛起路径研究”,泰州市发改委成立“泰州深化跨江融合发展促进江苏中轴崛起城市定位和路径研究”课题组,研究成果表明,江苏中轴从空间上来说,是传导轴和过渡带,是边界可渗透和外溢的轴带型区域,可以分为核心区和协调区(见图1)。江苏中轴呈“双牛角”之势,具有东南联上海大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西南接宁杭生态经济带,西北辐射带动淮海经济区,东北联通沿海门户的巨大枢纽传导作用。

锡常泰三市以全省不到七分之一的土地,集聚了全省五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全省四分之一的GDP,人均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锡常泰地区综合实力雄厚、经济交往密切、财政状况良好、百姓生活富裕,具备成为江苏中轴支撑力量的物质基础。

交通联系趋密夯实融合基础。锡常泰“抱团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过江通道不断加密,常泰长江大桥、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加快建设,张(靖)皋大桥开工建设,江阴第三通道进入可研阶段,到2025年将形成“四通二建二规划”八座过江通道布局,长江“天堑”正在变“通途”。快速铁路网络逐步形成,北沿江高铁开工建设,盐泰锡常宜铁路有望在2024年开工,常州至泰州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靖江—江阴城际铁路已经纳入《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2018—2035)》,“两纵两横”快速铁路网即将形成。如常高速取得可研批复,2025年泰常高速有望具备开工条件。

产业协同联动拓展合作空间。据江苏省社科院研究报告,泰州与省内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及上海产业结构平均相似度最低。特别是医药、船舶、农副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与其他城市重叠较少,产业特色和优势明显,与其他城市基本形成了错位竞争,有利于在区域发展中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分工。近年来,三市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航空、汽车制造等行业,产业链和供应链合作不断加深。泰州、无锡联合连云港培育发展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无锡、常州的一批优势企业和项目不断向泰州地区迁移,促进了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有效流动。如无锡的造船产能基本已经转移到靖江,江阴高新区黄桥工业园近几年承接无锡、常州近30家规模骨干企业。同时,泰州部分优势企业也向锡常地区布局。企业问卷调查表明,从外地转移到泰州的企业中,来自苏锡常地区的占样本的35.6%,其中来自锡常的占18.2%,超过来自上海的占比。近七成外来企业愿意招引更多锡常企业来泰州发展,表明泰州有望通过产业协同融入无锡、常州的产业链供应链,三地可以围绕产业“同类项”共建国际性产业集群。

园区跨江共建积累融合经验。园区合作共建能够集聚优质资源、发挥南北双方比较优势、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融合。作为全国首个跨江、跨区域联动开发的开发区,江阴—靖江工业园区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民营造船、国家重钢结构两大产业基地。2023年无锡、泰州两市签署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合作协议,为今后合作打造“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创造了条件。南北共建园区势头良好,泰兴黄桥工业园主动与江阴高新区对接,市场化共建合作机制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泰兴本地产业链的补链强链延链,为黄桥老区提供了近万个就业岗位。

科创平台合作注入发展动力。“锡常泰”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2023年,泰州组织实施“访企问需”“聚力扬帆”“科创留才”三大专项行动,赴江南大学、常州大学、江苏理工学院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活动6场,促成合作项目30项,合作金额达1105万元。由江苏产研院/长三角国创中心、泰州产研院、泰兴黄桥经济开发区和江南大学共同培育的特医食品研究所正式签约揭牌,是国内特医食品领域的第一家专业研究机构。离岸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兴化市与江南大学共建泰州(无锡)区域离岸创新中心,聚焦健康食品领域,已入驻科创项目16个,其中全谷物浓浆项目预计每年将实现5亿元的销售收入。科技招商成效明显。2023年,全市招引科创项目超过1000项,其中来自无锡、常州的科创项目分别为107项、55项,占比超过15.8%,为泰州“1+4”产业体系注入发展动力。

人才交流合作强化支撑保障。常态化开展人才引培,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14所院校,以及无锡、常州、南京、苏州等地55家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共同打造泰州大健康产教联合体(已列为首批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培育单位)。组织扬子江药业集团等20多家重点企业赴江南大学、常州大学开展专场招聘会。鼓励泰州重点企业与无锡、常州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安井食品与江南大学食品工程学院达成合作,泰兴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泰隆集团签约“产教融合体”,定向输送企业所需各类人才。与常州加强人才公寓建设交流合作,致力于打造泰州地区标志性人才综合服务社区。加强教育合作办学,泰州与常州大学合作举办常州大学怀德学院,与无锡、常州等地优质高校合作开展研究生培养,共建研究生生源基地,建立“共管共培”的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与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太湖学院、常州大学等高校实施“3+3”“3+2”“4+0”等现代职教体系贯通培养项目。

资源优势互补提供融合机遇。岸线资源禀赋优越。泰州所辖长江干流岸线97.8公里,占江苏段的11.2%,所辖岸线中深水岸线占比47.8%。泰州港2023年货物吞吐量达3.96亿吨,居全省第二,跻身全国十大港口。内河航道网密度位居全省第一,千吨级航道县级节点全覆盖。现有1家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5家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和35家省级重点物流基地(企业)。土地资源相对充裕。无锡国土开发强度已达34.2%,超过国际上30%的国土开发强度的极限;常州28.63%,接近该限度,泰州22.95%,控制在较为合理的区间。此外,泰州的耕地资源是锡常二市的近2倍,农产品生产具有较大优势。生态环境具有发展优势。从环境保护治理看,泰州在全国率先启动“长江大体检”,创新开展“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建立“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大数据平台,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健康长江评价体系。从生态空间看,泰州水网密集,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红线保护区面积远低于无锡、常州。表明泰州具有潜在可挖掘的生态价值、生态优势和生态竞争力,锡常泰有望通过跨江融合达到生态共建、环境共保、资源共享、经济共赢的目标。

形势挑战。当前,泰州在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促进江苏中轴崛起中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从外部形势来看,一是顶层设计尚未形成。锡常泰跨江融合尚无强有力的顶层设计,缺乏清晰的发展定位和策略支撑。以锡常泰为主体的江苏中轴崛起发展定位和实施路径当前仍处于研究阶段,还未明确上升到省级战略,对于融合发展的关键领域、合作平台、体制机制等仍处于探索之中,尚无具体路径和方案,缺乏相关政策意见、规划计划的支撑和保障。二是部分产业存在竞争。无锡、常州各自形成的主导产业如通用设备、电器机械等大类与泰州存在同质化竞争,未来重点发展产业中,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也存在竞争趋势。此外其他苏中城市在与无锡、常州融合共建方面势头迅猛,如南通等苏中城市与苏州、无锡已建立较为密切的合作联系,共建南通苏锡通科技产业园。三是跨江交通进展不快。当前三市的交通联系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方面,以高铁为主体的轨道交通是长三角地区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但泰州尚未连环入网。另一方面,过江通道是打破长江天堑阻隔的关键节点,但目前的数量和分布情况还不能适应一体化的发展需要。四是合作领域有待深化。区域融合发展过程中,产业、民生、旅游等利益共享的合作存在一定的壁垒和挑战。产业区域协作机制尚未建立,合作领域及深度也有待深化。民生领域共享度低、互惠面窄。

从内部制约来看,一是综合实力有待增强。2023年泰州市GDP居江苏省13市中第9位,总量分别为常州的66.5%、无锡的43.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江苏省13市中第8位,不到无锡的40%。居民收入上,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江苏省13市中第8位,明显低于苏南城市。进出口总额分别仅为无锡的19%、常州的42%。二是城市能级仍待提升。2023年末泰州常住人口比上年增加0.14万人,年末户籍人口比上年减少4.3万人,总体上呈现净减少状态,面临走向收缩型城市的风险。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0.08%,低于无锡(83.31%)、常州(78.51%),低于江苏平均水平(75%)。在“2023年中国百强城市榜”中,无锡第13位、常州第21位、泰州第42位。三是科技创新动力不足。2023年泰州市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2.7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无锡、常州的3.4%差距较大。高新技术企业数分别仅为无锡的15%,常州的44%。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不到无锡的1/3、常州1/2。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不及无锡或常州的一半,2023年无锡新引进高层次人才1.3万,泰州为2857人,差距明显。据澎湃研究所对长三角41城市科技创业生态指数排名,无锡、常州、泰州分列第7、9、25位,泰州、马鞍山、宣城三市是长三角科创“洼地”(被科创水平高的城市包围,但本身水平却不高),说明存在协同效率不高的问题。

二、泰州在深化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的城市定位和路径

综合分析三市发展情况,结合泰州特色优势,泰州在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中的功能总体定位为:大健康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国际化江海河联运中心、跨江融合中轴崛起枢纽、扬子江城市群与江淮生态经济区产业链式重组的转换节点。

关于锡常泰跨江融合的发展路径,初步考虑“四链融合、沿江先行”。通过锡常泰三地间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生态链彼此牵引、互为支撑的深度融合,以及沿江板块的先行先试、示范引领,在做强做优泰州特色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彰显泰州在江苏中轴中的分工地位。

推动区域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锡常泰跨江融合,核心在产业、关键在产业链。要加强重点产业的区域协作分工、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共建,泰州与苏南地区实现产业上的跨江融合,突出以医药、化工、食品、造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重点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加强低空经济、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的联合打造。一是引入关键细分领域产业。围绕“1+4”产业体系,发挥泰州区位临近和资源环境要素约束相对优势,依托重点产业园区,在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积极承接相关产业转移升级,助力优势特色产业强链、传统产业补链、未来产业建链。二是推进区域产业分工协作。推动常州—泰州化工及新材料、新能源、合成生物等产业互补合作,深化“泰连锡”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无锡—泰州船舶、食品产业合作,助力三地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三是深化产业园区合作。优化产业园区空间布局,实施重点产业园区能级提升行动,打造与苏南开发园区相匹配的产业功能空间。按照无锡泰州签订的协议,加快落实江阴—靖江工业园体制机制调整,推动泰兴虹桥与常州新北园区共建,谋划与无锡、常州等城市合作共建生物医药园、智能制造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物联网和集成电路产业园、物流园等产业合作园区,构建“研发在苏南,产业化在泰州”的协作体系,争取三地合作园区纳入省南北共建园区管理,享受相应政策。四是组建产业资本集团。探索设立“锡常泰区域合作开发基金”,组建产投、城投、交投、文旅等跨市国有企业集团,借鉴商业银行跨城市整合模式,推动锡常泰在相关领域协同发展。吸引苏南产业基金来泰,政府基金适当参股,为泰州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市场化资金支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