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着力点

作者: 周文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面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新部署,强调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无锡作为百年工商名城,产业基础雄厚,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建成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是需要深入探索的重大课题。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强化三个结合

强化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既要用好市场这一创新的孵化器、加速器、放大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发挥政府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全链路科创平台载体的搭建者、创新要素资源配置的优化者作用。

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注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强化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结合。既以目标为着眼点,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推进;又以问题为着力点,聚焦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实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

二、无锡科技体制改革的三个坚持

坚持精准定位、久久为功。2010年前后,受太湖水危机、产业脱实向虚等影响,无锡主要经济指标曾连续多年在江苏排位靠后。面对困境,无锡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推进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以科学精准的战略决断找到了发展的方位与未来。全市上下坚持实体为本、制造为根、创新驱动、项目牵引,几届领导班子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实施了一系列产业、科技政策,矢志不移地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5万亿元,人均GDP达20.63万元,连续四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6个产业集群规模超2000亿元,3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居全省第一;现有灯塔工厂4家,位列全国第五,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6家,位列全国第十,高新技术企业6325家,位列全省第三、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第23家,连续六年位列江苏首位;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9%,连续11年位居全省第一,涌现出“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坚持“四链”融合、协同创新。无锡坚持以“四链融合”为创新发展主引擎,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立足无锡产业优势,打造有组织的产业创新体系,重点建设了40家新型研发机构,基本实现“465”产业集群全覆盖。比如在集成电路领域,联合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建设了华进半导体研发中心,成功获批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聚焦机械装备制造业的转型需求,建设了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集聚了以院士、长江学者为代表的近600人科研转化团队,累计服务工业企业超2000家次,年科研服务企业收入超5000万元,孵化科技型企业30余家,走出一条汇聚高端人才、服务智能制造、实现自我造血的新路径。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紧密结合无锡科创资源禀赋,系统构建“5+X”未来产业发展体系。例如,深挖在无锡的院所资源,聚焦深海装备领域,布局太湖实验室,打造中船无锡深海装备产业园。聚焦未来产业,与北京大学共建长三角未来技术生命健康研究院,目前已启动智慧医学平台脑机接口、MG53蛋白新药等产业化项目;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共建的国内首条光子芯片中试线已正式启用。积极发挥人才链支撑作用,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理念,不断迭代人才政策,推动“人才引育+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吸引一大批国内外高端人才在无锡创业兴业,有射频前端芯片龙头企业卓胜微创始人许志翰,全球智能风电领军企业远景能源创始人张雷,“一年推出两款Ⅰ类新药”的迪哲医药创始人张小林……真正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团队、培育一个产业”。无锡还以1亿元的顶格支持分别给予丁汉、丁荣军院士团队。持续强化资金链保障作用,加强“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顶层设计,形成涵盖天使、VC、PE、产业、并购、S基金全链条股权投资基金产业生态,全市注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规模达到近6000亿元。在无锡,流传着一个19年的“陪跑”故事:2002年,无锡产业集团出资300万元支持力芯微公司的项目启动。多近来,半导体产业起起落落,无锡产业集团始终支撑着这家科技企业发展。2021年,力芯微在科创板成功上市,成长为中国消费电子市场主要的电源管理芯片供应商之一,无锡产业集团的投资回报超120倍。截至2024年6月底,在A股市场上市的无锡公司达124家,数量居全国第八位。近三年新增的45家上市公司中,科技型企业占比超90%。

坚持高位统筹、先行先试。构建了全方位政策支持体系,组建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主任”的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率先在全省设区市颁布实施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系统构建科技创新“1+4”政策体系。主动融入区域创新一体化,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在108公里最美湖湾沿线,谋划建设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的太湖湾科技创新带,联合沪苏浙皖的“两区六市”协同建设环太湖科创圈,使之被列入科技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打造了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学习借鉴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先进经验,建设无锡市产业创新研究院,以先导预研、拨投结合等方式探索前沿技术产业化新模式。

三、无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四个着力点

着力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上求突破。无锡将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以“465”产业集群各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市研发投入50强企业为重点,加速培育造就一批龙头型和高速成长型科技领军企业。支持企业整合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等创新资源,组建由企业牵头的“生态型”“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向企业倾斜力度,健全企业“出题”、政府“张榜”、院所“揭榜”的产业技术攻关机制,努力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

着力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上求突破。无锡将健全以实验室为引领、创新中心为支撑、新型研发机构为骨干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全面提升太湖实验室核心科研能力,力争使其早日获批国家实验室,形成多层次实验室创新矩阵(1家省实验室、11家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15家省重点实验室、50家市重点实验室)。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积极争创国家和省创新中心,推动产业共性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发挥新型研发机构联通科技与产业的桥梁作用,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引导新型研发机构深度对接企业,全力服务产业。

着力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上求突破。无锡将把提高成果转化率作为下一步改革的重要抓手,健全科技成果对接撮合机制,常态化做好与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重点央企和大院大所的对接合作,全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两个“一公里”,布局一批高能级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加快建设高水平技术交易市场,培育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打造“概念验证+中试孵化+技术交易”全流程服务体系。健全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机制,大力推行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预算+负面清单”等管理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资源调度权。

着力在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上求突破。无锡将围绕创新需求和创新规律,持续提升创新环境的软硬件水平。按照“科创特区+改革特区”的发展定位,以“山水东路科创谷”的建设为重点,聚合创新资源,大力推进太湖湾科创带建设。按照“有主导产业、有创新平台、有投资基金、有专业团队、有配套设施”的“五有”标准,深入推进标杆孵化器、地标性创新综合体等建设,加快完善全链条孵化体系。构建“种子—风投—创投—产投”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生态链,持续壮大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耐心资本。深入推进无锡市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打造具有无锡特色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试验田”。

责任编辑:梁曙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