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发挥科协在推动科技创新中的使命担当

作者: 王利

王利:发挥科协在推动科技创新中的使命担当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围绕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淮安市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淮安市科协”)作为党委领导下的人民团体、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推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凝聚科技力量、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使命,要有力提升组织服务、推动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深刻理解加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提升国家竞争力。一个国家在科技创新上的领先地位往往能转化为国际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优势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大国重器要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当前,美国利用在信息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的领先优势,对我国设置多项壁垒,要突破这些“卡脖子”问题,唯有依靠科技创新。在人才吸引与培养方面,强大的科技创新环境能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汇聚,同时也能在本土培养出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良性循环,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

应对全球挑战。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难题,科技创新能提供解决方案,比如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利用技术不断进步,有助于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粮食安全方面,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培育优良品种、发展精准农业技术等,可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保障全球人口的粮食供应。

推动社会发展。科技创新能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如互联网技术带动电商等众多行业崛起,大幅提升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动力。据统计,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日益提升,很多发达国家这一贡献率已超过70%。科技创新能改善生活品质,如医疗领域的科技创新让疾病诊断更精准、治疗更有效,像癌症的靶向治疗等新技术。交通领域的创新使出行更便捷,如高铁的出现。这些都深刻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凸显科技创新对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性。

推动科学自身发展。在突破知识边界方面,科技创新促使新理论、新发现不断涌现,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如量子力学的发展,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的局限,开启了微观世界认知的新领域。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不同学科领域间的创新合作日益频繁,催生新的交叉学科,像生物信息学就是生物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的产物,这种融合又会带来更多创新机遇,推动科学整体进步。

二、淮安市推动科技创新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淮安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聚力打造长三角北部重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成功创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引进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建成“国字号”科创载体3个,探索形成的科技招商经验获江苏省试点推广,全市科技创新领域呈现各项指标逐年稳步增长的向好态势。

科创体系建设呈现新局面。一是科技创新支持更加有力。市委、市政府聚焦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长三角北部重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打造等重大任务,制定出台《促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关于加快建设长三角北部重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若干政策》等支持政策,企业研发、高新技术企业获批等奖补力度领先于周边地区。二是创新开放合作更加丰富。争取省区域创新引擎计划省级试点。推进南京理工大学盱眙产学研合作基地、5个重点实验室、淮安研究院等平台建设。推动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全面合作,布局建设淮安市产业研究院,推动柴米河、正大清江、三联新材料等公司建设联合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东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淮安中心、中关村硬创空间淮安创新港等加速落地。三是区域创新能力更加强劲。实施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行动,推动淮安区“淮安专用设备精密配件特色产业基地”创成国家火炬特色基地,金湖县创成省创新型示范县,洪泽区、涟水县入选2023江苏县域科创增速30强榜单。

企业主体培育取得新成效。一是推动企业梯次培育成长。组织高企攻坚行动,深化开展高企培育“五项机制”,高企申报通过率保持65%以上,常年位居全省前列。累计培育省瞪羚企业11家、市级以上创新型领军企业150余家,2024年高企数量有望突破900家,实现五年增长122%;全市高新技术产值占比超36%,同比增长4.1个百分点。二是推动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创新实施企业研发投入财政奖补,启动研发管理规范化建设,率先开展研发准备金制度,建立“两库三清单”,2024年企业填报研发费用突破140亿元,同比增长20%。三是推动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实施规模以上高企研发机构清零行动,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2%。江苏天士力帝益药业公司获批设立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江苏视科新材料公司获批设立省级院士工作站。累计建成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培育点9个、省级院士工作站3个、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47家。

平台载体能级取得新跃升。一是重点打造科教产业园“创新之核”。出台《关于加快建设科教产业园全市“创新之核”的意见》,服务中关村硬创空间淮安创新港、淮安市产研院、东华大学孙以泽院士团队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全产业链技术与装备创新平台等落地建设。二是加快宁淮科创走廊建设。建立“企业在淮、研发在宁”的创新飞地共建机制,建成盱眙宁淮科创走廊软件基地、金湖(南京)协同创新中心省级科创飞地。三是提升国家级园区创新内涵。淮安高新区加快建设全国百强高新区,获批全国“企业创新积分制”实施单位,农科园建设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全国排名增幅居全省前列。

科技双招双引取得新进展。一是深化项目考核体系改革。推动科技招商纳入考核体系,将新招引科技项目、新竣工高科技工业项目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考核,科技招商评价体系获批全省推广试点。二是深化科技招商活动组织。推动科技招商局建设,完善市县联动招商、联合服务机制,连续两年实现倍增目标,累计签约科技型项目近千家,培育成长为科技型中小企业49家、高企17家。三是深化以赛招商品牌塑造。连续四年举办中国·淮安创新创业大赛,重磅打造“诚意满淮·创赢未来”精品招牌,多个院士团队夺冠,每年平均注册落地转化项目20个,签约“揭榜挂帅”项目10项以上。四是深化人才活力激发。创新出台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支持政策,分类分档给予支持。编制产业人才图谱,成立人才专班。2023年获批省双创计划企业创新类人才6人,同比增长50%;2024年获批国家科技创新和创业领军人才2名(创业),居三类地区第一。

科技创新生态实现新提升。一是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实施产学研项目清单化管理,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建成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盟8家,累计引进科技副总634人次,备案校企联盟1408个,解决和突破企业技术难题100余项。2023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超170亿元,实现三年翻两番。二是推动财投贷保联动支持。大力发挥“财政+”杠杆效应,推动设立科创基金,创新“淮科贷”“淮科保”。近三年,每年为企业兑现市县两级财政科技奖补资金超亿元、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扶持资金近亿元,帮助企业获得融资2亿元、享受科技贷款50亿元以上,惠及企业近千家。三是推动科技项目管理改革。优化整合市级科技攻关机制,面向龙头企业设立科技重大专项,联合省产研院设立专项资金池,激发科研活力。

三、强化科协在推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淮安市科协将持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与运用,深学深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有力推动科技创新,为全市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强化政治引领,凝聚创新合力。科技创新需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各方面的创新力量团结凝聚起来,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要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活动,举办专题研讨班,加强政治引领,提高科技工作者的政治站位,使他们认识到科技创新不仅是个人事业追求,更是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重要途径。开展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状况调研,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科技工作者坚定理想信念,忠诚于党和人民的科技事业。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打破部门壁垒和条块分割,实现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进一步健全科协党组与全市科技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党组织的沟通联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讨科技创新合作事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科技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紧密合作的科技创新共同体,推动各方在创新目标上同向同行,在创新资源上共建共享,有效提升科技创新的整体效能,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秉持为民理念,拓展服务维度。科技创新成果要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引导科技工作者关注民生需求,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开展科技创新。注重科技成果的适用性和可推广性,推动科技在医疗、教育、农业、环保等民生领域的广泛应用,让科技创新真正服务于人民。组织科技工作者开展民生领域科技需求调研,建立民生科技项目库,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和培育。搭建民生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强与企业、地方政府合作,促进民生科技成果快速落地转化,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多更好地应用于民生领域,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便利和福祉。

践行新发展理念,优化创新生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科技创新生态的构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完善创新政策,提供优质创新服务,促进科技创新生态的良性发展。举办科技创新生态建设研讨会,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企业代表、相关部门等共同探讨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的路径和措施,形成有针对性的建议报告,协助政府部门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加强对科技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为创新主体提供税收优惠、融资便利等政策支持。协同相关部门共同构建一个开放、包容、有序、高效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使各类创新主体在其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新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科技成果顺利转化和推广。

弘扬科学家精神,注入创新动力。科学家精神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要宣传、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科技工作者坚守科研初心,勇攀科技高峰。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科技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实施等各个环节,让精神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开展科学家精神主题宣传活动,通过讲述科学家故事、举办科学家精神演讲比赛、制作科学家精神宣传片等多种形式,广泛传播科学家精神。在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中增加科学家精神教育内容,引导科技人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研观,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创新勇气。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使他们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不畏艰难,敢于创新,乐于奉献,为科技创新事业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引领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对于科协来说,自身建设是有效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党组班子成员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更好地把握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加强对科协干部队伍的培训,组织开展科技管理、项目策划、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培训课程,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打造一个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清正廉洁的科协党组班子和干部队伍,推动科技创新持续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梁曙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