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江苏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的现实思考
作者: 丁荣余 洪小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这为江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先行区建设,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了深远的战略指引和强大的推动力量。
一、江苏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要求,江苏要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系统集成,多措并举,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率先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先行示范区,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具有巨大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江苏在教育科技人才三方面各具特点,拥有全国少有的现实优势。江苏高校数量全国排名第一,2024年有16所江苏高校进入全国高校百强榜。江苏高校学科设置紧密围绕国家和江苏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技创新需求,超过一半的高校优势学科设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超过一半的江苏高校品牌专业与“1650”产业体系密切相关,江苏高等教育正有力支撑着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和发展。江苏在教育科技人才三方面的改革探索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取得了切实成效。江苏始终坚持教育科技人才联动贯通,持续强化高质量人才供给、高水平科技创新和高效率成果转化,江苏科技部门的产业研究院建设和“揭榜挂帅”机制的设立,人才招引政策和留才用才的系列举措,更是多年领先其他省份。全国65%的院士、40%的国家级人才在江苏创新创业;江苏企业创新能力较强,很多企业都有堪比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产出,企业成果与高校、科研院所有密切或松散的关联关系,相互间的科技产业关联度,科研成果转化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提高。江苏基于雄厚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配套能力,内在形成了教育科技人才三方面良好关联的互动关系,这为进一步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构建支撑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是江苏经济深度转型升级、解决江苏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困境、优化江苏社会生态的必然要求。江苏传统经济体量大,转型升级压力大,需要靠技术、靠人才、靠教育,提高制造业增加值率。然而,与广东等经济产业强省相比,江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成果偏少。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高端未来产业,是江苏现实发展的迫切需要。为解决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困境的现实需求,江苏已探索建立了教育科技人才各部门之间的会商联系制度,但目前这种协作松散,政策设计偏部门化,缺少省级层面的统筹,相关保障措施缺乏,难以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一体化协作的体制机制难以真正有效建立。也应看到,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内卷现象较为严重,缺乏正面舆论引领。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很多方面出现了低效的内卷问题,教育、就业、创新等方面的内卷问题更是凸显。舆论的缺位进一步导致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下降,无效竞争的压力加大,社会心态焦躁现象增多。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和发展,有利于纾解社会生态中的内卷现象,实现发展模式根本变革。总体而言,以系统论观点来看,江苏虽单项指标都很强,具有其他省份少有的先发优势,但“1+1>2”的整合效应仍有待进一步发挥。
二、江苏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对江苏十分关键和重要,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制度、文化、教育等方面协同发力。但因教育、科技、人才属性差异,各自体系复杂,固有的利益机制和运行机制具有较强的惯性。面对现代科技和产业的快速变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面临不少挑战。
教育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价值追求。教育是科技进步的基础,推动教育引领发展战略,是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内在价值追求。江苏能否成为我国重要的拔尖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取决于能否把握住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重要机遇。如何通过教育引领,打造“公平共享、全面多样、适合契合、卓越创新”的教育先行示范高峰,加快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实验区,提升江苏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构建更加适合的教育创新模式,形成更加健康向上的教育生态,有效推动教育赋能,是江苏面临的重要挑战。
科技驱动:数智化浪潮中江苏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现实挑战。江苏的产业体系、技术原创能力、核心技术水平与科技总量并不匹配。江苏是传统制造大省,在数智化浪潮中面临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如何通过科技驱动,有效解决江苏产业转型升级中凸显的现实问题?江苏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缺乏深度和高端竞争力。产业体系虽然规模大、体系全,但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问题。科技原创能力弱,突破性技术领域的原创性、颠覆性创新亮点不足,需要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的质量和效益。高端产业链对外依存度高,高端数控机床、高端传感器、高精度机械手等关键装备的国产化率不高,对外依赖程度较大。“江苏制造”的关键核心技术不足,享誉全球的江苏名企、名牌塑造,未来产业的竞争力等,与北、上、广、深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
人才演变:新质人才需要具有独特的新质态属性。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进程中,人才是创新的根基。从绝对数量上看,江苏的科技教育人才支撑体系足以匹配其经济总量的发展,且有足够的盈余来支持未来的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但从江苏产业升级转型对新质高端人才的内在需要看,江苏人才需求面临向新质顶尖人才演变的挑战。一方面,虽然江苏在人才资源供给量上有优势,但在高精尖创新人才、战略科学家、高水平技能人才等质的方面仍存在不足,在重大科研项目、重大科技工程、重点学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尤其明显。此外,与其他省市相比,江苏省的人才政策吸引力不足,新质人才缺口较大。同时,在政策落实以及与国家政策配套衔接上、科技资源配置上还存在一些不协调现象,严重影响江苏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新质生产力所需的新质人才需要具有独特的新质态属性,要具有创新思维和好奇心、具有跨学科融合的创新知识,勇于冒险和接受挑战的精神和强烈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具备战略眼光和道德责任感,具备团队协作能力等复合型素质。基于此视角,江苏新质创新人才的供给规模远落后于江苏的工业经济规模。
创新生态:创建有国际影响力的江苏科创高峰任重道远。近年来,江苏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创新环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等一系列措施,推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建设。但尚存如下问题:教育界、科技界、产业界对科技创新的认知不到位,地方和部门对国内外科技创新态势不敏感,缺乏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江苏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载体建设不够,相关国家实验室江苏目前仅有1家(广东2家、上海3家、北京3家),国家重大基础设施仅有2个(北京18个、上海14个、安徽8个,广东7个),高能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缺乏,为广大中小企业服务的基础性公益性技术平台建设滞后。创新体系协同性不够。江苏在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资源配置、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以提高整体协同效能。区域创新不平衡。江苏省内不同地区在创新资源、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方面的资源供给和配置不平衡,需要进一步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三、江苏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的现实路径
实现江苏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的总体目标,主体思路是要跳出现有的桎梏,通过跨界、破圈和融合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活力。
跨界:推进产业界、教育界、科技界跨界合作。江苏省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先行省份,通过跨界合作,可以进一步推动教育体系的现代化。但江苏教育科技人才不仅缺乏跨界融合心态,更缺乏有效交互。教育科技人才互有关照心态,但缺少融合动力,这影响了三者之间的协同发展。跨界合作有助于推动江苏省内各区域特别是县级城市的经济发展,通过校地合作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同时,跨界合作有助于高校根据产业需求敏捷调整学科设置,优化教学内容,以培养更契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新质人才。跨界合作也可以加强高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紧密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破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必须拒绝“固步自封”心态。当前,江苏教育科技人才系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分离现象,各子系统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协同。教育系统偏重于课题研究和论文发表,科研系统更注重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而人才评价体系往往过于看重头衔和资历。江苏各界要加强统筹协同认知,秉持相同的价值观念,拒绝固步自封,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互动打破“围栏”和“围墙”,不自我设界。同时,要融合教育科技人才在目标和预期设置上的侧重点,融通贯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政策,完善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机制;从顶层设计出发,依托高校高水平交叉学科体系、科教融合的人才中心、产教融合赋能的技能基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方案;聚焦江苏自主创新高水平尖端科技,面向江苏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未来科技主战场,大力开展数字化赋能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现教育科技人才全方位互动。
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必须打破“不相容”的藩篱。当前,江苏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江苏教育科技人才藩篱众多,彼此缺乏网状融合,导致资源配置和效能发挥不够优化,未能形成有效的整体合力。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工业文化的培养,完善政策法规,改革管理体制,调整利益博弈机制,丰富融合方法,促进组织和制度整合,改进人事任用和绩效考评制度,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消除“两张皮”现象。江苏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的目标是实现高校、科技与产业体系的育人融合。要基于整体性视角,系统审视江苏重大战略需求与发展重点,形成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创新合力,着力在原始创新领域发力;组建覆盖全周期、全场景、全产业链的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共享型、开放型、前沿型科技创新平台以吸引和集聚新质人才。同时,高起点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培养新质创新人才,让掌握科学技术前沿的新质人才领衔育人,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
四、江苏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的具体举措
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新机制,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的系统整合效能,是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产业创新蓬勃发展的关键一招。
打造教育科技人才跨界交流互动服务平台。积极推动科技界、教育界、人才界相互跨界。建立跨行业、跨领域、跨主体的实体平台和合作项目,尤其是立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的信息基础设施,通过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交流互动服务平台,让教育、科技、人才更充分地交互起来。首先,建设信息服务基地,伴之以个性化服务需求实现,包括人才,技术,资金,产品和服务等。把平台打造为创新活动交汇点,促进科技资源的转化,市场主题的交互,以及资源的潜力激发和融合,以满足不同创新主体的需求,以及资源的潜力激发和融合。其次,致力于实现跨区域、跨层级的深度融通,探索教育科技人才扩圈的新型合作模式,通过提供资金支持、政策优惠和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科技、教育、人才扩大合作范围,探索新型合作模式,提高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之间的交互频度与密度。最后,鼓励科技和教育界人才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实验室和创新孵化器;推进科技界、教育界、人才界相互认可的人才标准和晋级规则,减少人才进出障碍,建立更为灵活的科技、教育、人才多向循环机制,有效促进科技界、教育界、人才界深度融合。通过促进高校科研院所、服务机构、经纪人队伍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大融汇与系统集成,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及其创新链上的多重交互作用,构建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
构建大学大平台发展格局。以大学大平台的思维来组织和打造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将人员、空间、资源集聚起来,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科技技术底蕴和社会服务水平,有利于联动推进高端人才引育、核心技术突破、一流学科建设,也可有效弥补高校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广方面的不足与短板,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为高校提供产业转化的通道和空间,最大限度提高科创成果转化效率。江苏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应将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前瞻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前瞻性部署建设人才链,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挖掘和利用高校全球校友资源,探索海外“人才飞地”建设,依托当地校友会,在欧美等地建设近岸、友岸、离岸的“人才港”。高校与科研院所应强强合作,共同发挥创新和育人的强大优势,为提高科研素养、激发创新活力、开阔国际视野奠定坚实基础。通过科教融合推动优化学校组织、管理机制,将省属高校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对当地产业支撑、对当地引育人才的贡献度等作为评价省属高校和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以部分省属高校为试点,探索科技、教育、人才评价结果互认机制。深化高校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的联动融合,支撑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师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共建教育科技人才创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