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交叉创新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者: 林少雄 唐盛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守正创新,更为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新技术突破加速带动产业变革,对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交叉创新融合在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学科发展规律和前沿趋势的基础上,走出已有学科专业的“舒适区”,加强学科专业布局的交叉性、前瞻性和引领性,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颠覆性突破,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不竭动力。

一、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与指导意义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溯源。“新质生产力”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首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强调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新质生产力则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新方向的科学概括。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本原理,又结合了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一概念清晰地表明,新质生产力是一种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突破传统发展模式束缚,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的先进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的“新”,体现在其依托于科技创新,引入新的生产要素,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质”则体现在其具有高效率、高品质、高附加值等特征,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产力”则强调了其最终要落实到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效果上,推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意义。首先,新质生产力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资源、环境等诸多约束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其次,新质生产力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谁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提高我国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的能力,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最后,新质生产力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创造出更多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交叉创新融合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交叉创新融合是以发展基础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为抓手,提升学科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匹配度组织开展的高水平交叉前沿性研究,通过打破学科壁垒,搭建多学科交叉平台、跨学科招生和联合培养等方式,将学科交叉优势转化为未来产业优势,在新领域、新赛道上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强大力量。

交叉创新融合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及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包括新要素、新技术、新业态,体现要素新组合、技术新突破和经济新发展的有机统一;新质生产力的“质”强调高素质人力资本、生产工具的技术含量以及绿色低碳等新型发展方式;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力”是在传统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是传统生产力的跃迁和升级。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重塑全球经济格局和人类生活方式。在这一背景下,单一学科、单一技术的创新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创新融合成为科技创新的必然趋势。交叉创新融合能够打破学科之间、技术之间、产业之间的壁垒,促进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流动和整合,激发创新活力,产生新的知识增长点和技术突破点,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交叉创新融合是发挥创新主导作用的突破口。科技创新为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交叉创新融合,尤其是学科交叉的交汇点,往往是创新的突破口。通过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交叉融合,能够发现新的科学问题、产生新的科学思想、开拓新的研究方向,从而孕育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一方面,交叉创新融合能够拓展科技创新的视野和思路,使科研人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思考问题,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另一方面,交叉创新融合能够促进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术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形成协同创新的合力,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质量。例如,生命科学与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了基因编辑、生物芯片、人工智能辅助药物研发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为生物医药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催生了新质生产力。材料科学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的交叉融合,产生了纳米材料、生物材料等新型材料,推动了材料科学领域的创新发展,为相关产业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加强交叉创新融合,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策略

当前,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新的学科分支和新增长点不断涌现,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势不可挡,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加强交叉创新融合,探索前沿交叉领域,有利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完善顶层设计,激发各方主体的创造积极性。一是推动科技创新立法。科技创新立法是保障科技创新活动有序开展、激发创新主体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科技创新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法治环境。同时,要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法律法规的执行机制,加强执法监督,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二是增加财政投入比重。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财政投入,提高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能力。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优化财政投入结构,重点支持战略性、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构建创新平台运行机制。科学构建创新平台运行机制,打造有利于激发创新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加速科技创新成果市场化的创新生态系统。推行人才“共享模式”,建立平台间人才流动机制,促进知识、技术、经验的交流与共享。强化创新平台孵化科研成果和解决未来生产中技术难点的功能,完善依托创新平台实现创新资源有效整合与合作共赢的机制,提高科技创新的整体效能。四是鼓励多机构间协同创新。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主体协同创新,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链。加强与大院大所、高等学府、龙头企业的交流合作、同频互动,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攻关、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积极参与长三角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通过机制性互动推动生产力“质”的飞跃,实现区域内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

应用新兴技术,增强交叉创新融合效力。一是加快布局人工智能,提升生产力。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前沿的技术手段,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智能决策能力,对于提升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各个领域企业优化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二是利用大数据,推动产业创新。在迅速发展的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数据已成为一种基本生产要素和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是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激发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产业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把握消费者行为特征,从而开发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大数据技术还可以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创新,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行效率和竞争力。三是瞄准生物医药领域,加快产业变革。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生物制药等生物技术的突破,为农业、医药、环保等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作物和畜禽品种的改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合成生物学可以通过设计和构建新的生物体系,生产出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产品;生物制药技术可以研发出更加高效、安全的药物,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四是发展新能源技术,推动可持续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缓解传统能源短缺的压力,还可以减少传统能源消费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将推动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交叉创新融合的应用。一是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应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促进新兴产业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科技创新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新兴产业集聚,提高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加强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共性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技术转移等服务,促进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三是构建新兴产业融合生态系统。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是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作配套,形成完整的产业融合链条。完善产业基础设施,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要注重培育产业文化,激发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活力,形成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加强国际合作,优化交叉创新融合。一是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应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强与世界顶尖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共同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和重大技术攻关。鼓励科研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国际视野,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二是吸引国际先进科技资源和人才。人才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根本所在。加大对国际先进科技资源和人才的引进力度,提高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创新模式,促进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力。三是打造开放型创新生态系统。通过打造开放型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国内外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创新创业环境。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质量。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信息咨询、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降低国际科技合作的成本和风险。

责任编辑:梁曙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