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进路
作者: 王延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要坚持‘两个结合’,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深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1]。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2]。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进一步作出专门部署,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3]。这既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也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红色文化镌刻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砥砺前行、踔厉奋斗的精神基因,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价值。
一、红色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前提
红色文化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征程,凝结着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爱国主义的崇高精神、艰苦奋斗的高尚品德,彰显了党的宗旨,承载着党的初心使命。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本理念、价值追求、实践功能等诸多方面互融共通。
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指导思想上具有一致性。红色文化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不断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日趋完善。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形态,红色文化在不同时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自身也经历着体系不断丰富、内涵愈发明确、影响更加深远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社会主义阶级状况,以及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一系列论述,成为贯穿红色文化的基本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民族与时代特色,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伟大实践中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在指导思想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红色文化是一致的,二者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人民至上的基本政治立场,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视为价值追求。
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功能上具有同向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4]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红色文化正是脱胎于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此后,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进程中,红色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文化凝聚了革命斗争的力量,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引作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红色文化为党领导人民锐意进取、创造伟大成就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伴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红色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政治内涵和时代价值并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红色文化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于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2]。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3]“七个聚焦”从总体上囊括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清晰的战略部署。伟大目标的实现需要强大的价值引领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的价值追求”[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于一体,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指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进方向,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指明推动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追求,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指明公民道德生活的行为准则。三个层面体现出全社会共同理想信念和基本道德规范,有利于凝聚人心,汇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合力。
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层面高度耦合。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与完善过程,是相互嵌入、相互促进的“双向奔赴”过程。一方面,红色文化内涵的不断充实、形态的不断完善、体系的不断丰富需要汲取历史养料,自然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涵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培育和践行,离不开对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交锋形势复杂、多元社会思潮共时性涌现的社会空间结构中,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举措。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红色文化的发展是否定之否定的运动过程,既包括中国革命进程中已经形成的、处于“完成时”的文化样态;也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将要形成的、处于“进行时”的文化样态,其内涵与外延伴随时代变化不断丰富。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耦合关系。作为集中体现当代中国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在“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追问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彰显其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和民族性。而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中的红色文化,将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养料,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塑造当代中国精神的重要源泉。
二、红色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依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2]这一重要论断表明:弘扬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精神支撑。基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思想的一致性、现实功能的同向性、精神层面的高度耦合性,从现实维度挖掘红色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机理,有助于理论认识和实践研究的深化。
以红色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内生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实践,也必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发展。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能仅仅依靠理论的说教,更需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获得实践支撑,也必将在坚定文化自信中获取养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生成,根本上源于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坚定自信。尽管古代中国文化一度因闭关锁国而陷入僵化保守,鸦片战争使近代中国遭遇百年危机,但此后中国共产党从时代需要出发打破思想禁锢,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以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塑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红色文化“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践、目标主体的历史需要和具体历史条件的变化发生改变”[6],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生成,并为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历史依据。
以红色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向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指向国家更繁荣、社会更进步、人民更幸福。红色文化形成于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和美好生活的历程,在价值旨归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高度一致。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多层面的,既包括物质层面也包括精神层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助于解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有助于营造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效的实际彰显和人民获得感的切实提升。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艰辛历程。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感受到只有民族独立才能获得自身解放,只有国家繁荣富强才能保障生活富裕,而这是美好生活的前提。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中,中国人民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推进才是美好生活的保障。因此可以说,在追求美好生活和民族复兴历程中形成的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印证,并推动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以红色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的内在要求。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必须坚定人民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艰辛奋斗的伟大历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人民群众正是在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光辉历史中深刻领悟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民群众坚定支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凝练着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也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遵循的价值理念。党员领导干部的坚定认知和自觉实践,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内生动力。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责任和政治责任,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红色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进路
从具体形态看,红色文化涵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三种形态。物质文化形态是通过感官可以感受到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形态;精神文化形态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具有启迪和感染主体的作用;活动文化形态是红色文化的动态体现,通过开展各类纪念活动有助于营造弘扬红色文化的社会氛围。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综合运用红色文化的三种形态,充分发挥其信念教育、价值引领、回应时代问题的作用。从逻辑前提、现实基础、实践进路三个层面考察红色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对于理解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在关联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以红色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和对策,能够为彰显中国精神、增强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提供动力。
坚持守正创新,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理念信念教育功能。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红色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根本原则。一是要坚持守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套价值系统,其确立必然要经历同各种负面价值取向斗争的过程。红色文化为摒除各种错误价值观提供了历史依据和理论支撑,在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价值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红色文化的物化形态,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是对这一艰辛历程的真实记录和痕迹保存,既包括展览馆、博物馆、革命遗址纪念馆等,也包括纪录片、文献资料、文学作品等。红色文化资源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有助于人们理解并坚持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领导地位,也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同其他负面价值观斗争中取得胜利。二是要坚持创新。要不断创新以红色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式方法,采用主体式、互动式、体验式宣传手段,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不畏艰难的优良品格,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责任担当等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以增加红色文化的理想信念教育功能。三是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守正创新是基于新的历史条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并通过推出新的文化表现形态和传播方式,持续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坚持系统观念,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发挥红色文化在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必须树立系统思维、紧扣关键节点,做到内容载体和方式方法科学有效,不断增强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一是要紧扣红色文化重大事件,精准学习和讲解红色精神。中国共产党的红色精神主要指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程中所凝练的宝贵精神财富,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见证着党的光辉历程,体现着党的政治本色”[7],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有助于营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氛围,并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基础。红色精神凝练于中国革命与建设进程,也为革命与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精神支撑。二是要紧扣党的创新理论,精准学习讲解红色历史。红色历史不同于红色文化资源,能够让受教育主体在润物细无声中自觉受到感染和教育,并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氛围。三是要在感悟信仰的力量中,精准学习讲解红色文化。感悟真理的学习讲解,指向的是坚定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天优势,能够为自觉达成价值共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助力。
坚持问题导向,发挥好红色文化回应时代声音的作用。要紧紧围绕现实问题深入研究,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凝聚人心中的作用。一是充分运用红色文化正本清源、凝心聚力,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思想认同。红色文化清晰完整地记录了党的奋斗史,以实物形式向人们讲述真实的历史故事,可以起到廓清迷雾、以正视听的效果。二是通过开展红色纪念活动推进红色文化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践行。开展红色纪念活动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破理论认知、深化实际践行,红色纪念活动是红色文化的动态体现,能够克服公式化、文字化宣介方式的弊端,鲜活生动地呈现红色文化。积极开展系列红色纪念活动,有助于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强大指导力、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力,使全体人民在重温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艰辛历程中升华情感,从而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 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N].人民日报,2024-11-30(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30,10.
[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32,33,4-5.
[4]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39.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
[6]王丽,李理.高校实践育人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播的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2):57—59.
[7]窦秉慈.红色故事: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教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12):109—115.
〔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红色文化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路径研究”(23DJB005)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