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中医药特色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作者: 陈理

发挥中医药特色助力健康中国建设0

当前,我国正奋力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健康的关注,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基石。在此背景下,健康中国战略应运而生,旨在全面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促进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他特别指出要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研发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江苏自古名医辈出,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在建设健康中国的新征程上,江苏“中医人”肩负着重要使命。江苏省中医院(以下简称“医院”)作为全国首批成立的省级中医医院之一,自1954年创建以来,一直是江苏省中医药事业的龙头。医院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人才、科技、品牌和产业等优势,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让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在守护人民健康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健康中国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中,人民始终被置于最高的位置,人民的利益被视为党的最高追求。卫生健康事业,关乎民生福祉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持续探索的重要阵地。从历史的深处走来,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非凡历程,这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是始终将人民健康放在首位的坚定信念。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医疗卫生资源匮乏、疾病肆虐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的爱国卫生运动,到60年代的“合作医疗”制度,再到70年代的“赤脚医生”制度,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制度和实践,不仅有效改善了公共卫生环境,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基本医疗保障,更在基层医疗服务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人民的健康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日益提高,对医疗服务的期望也越来越高。面对这一挑战,中国共产党再次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和决策力,进一步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实施“新农合”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不仅显著提高了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更让人民群众在看病就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更多的实惠和温暖。特别是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持续增加,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这一系列的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健康的深切关怀,更体现了国家在实现全面小康、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坚定决心和扎实行动。

近年来,我国更是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了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这一改革不仅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更让人民群众在看病就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关怀。同时,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和实施,我国正稳步进入“大健康”时代,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中国建设正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做出了最新战略部署,要求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这一战略部署不仅体现了党对人民健康的深切关怀,更彰显了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坚定决心和扎实行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提出要完善和优化卫生健康领域的制度体系和治理机制,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向往。这为进一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更为清晰的路径和更为有力的保障。

二、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中医药学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是中华民族千年健康养生理念的瑰宝。早在2010年6月,于澳大利亚出席“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时,习近平总书记便深刻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是对中医药学历史贡献的高度肯定,更揭示了其在人类文明长河中对于民族延续与文明传承的不可替代作用。2019年全国中医药大会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宏伟蓝图中,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实现全民健康提供了多样化的路径与方法。

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在于其与现代医学(西医学)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首先,中医药学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与实践智慧。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治疗观、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观等,与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中医药学的思想精髓。这些观念不仅体现了对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更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复杂机制及防治策略。其次,中医药学的核心理论——整体观与辨证施治,强调人体作为有机整体与环境的密切联系,以及疾病的多因素综合作用。辨证施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全面分析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既关注病症本身,又注重整体调理,体现了中医药学的独特魅力。再者,中医药在全生命周期的诊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在预防阶段,倡导“治未病”思想,通过调节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在治疗阶段,以辨证施治为核心,结合简便廉验的中医药手段,多靶点调理人体系统,对众多优势病种具有显著疗效;在康复阶段,运用针灸、推拿、药膳等自然疗法与非药物疗法,注重心理调适与体质恢复,助力患者重返健康。总之,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不但体现在未病先防的深远理念中,还体现在绿色天然的药材基底和疗效确切的经典配方等多个维度上。

在健康中国战略框架内,中医药不仅牢牢占据疾病治疗的重要一席,更在疾病预防、慢性病管理和健康养生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首先,中医药优势与健康中国建设在理念上存在高度的契合。一方面,健康中国战略高举“预防为主、全面健康”的旗帜,与中医药“治未病”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另一方面,中医药凭借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智慧,深耕疾病的预防与健康维护,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沃土。其次,中医药服务体系与现代医疗服务体系的互补与融合,为构建完善的健康服务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健康中国建设的征途上,中医药在基层医疗、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缓解了医疗资源紧张的难题,提升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覆盖面,让健康之光普照每一个角落。再者,中医药是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手段。面对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人口老龄化浪潮的汹涌来袭,慢性病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大挑战。中医药以其独特的优势,通过调理人体机能、优化生活方式等综合手段,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管理和控制慢性病的“金钥匙”,显著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为健康中国战略中的慢性病防控目标贡献了重要力量。此外,中医药还是健康养生与文化传承的瑰宝。其养生保健理念和方法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与技术的普及,不仅能够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增强居民的自我保健能力,也能够推动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让健康之风吹遍神州大地。最后,中医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也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艰难时刻,中医药通过参与诊疗方案、提供中药防治、开展心理疏导等多种方式发挥重要作用,与现代医学共同维护了人民的健康安全。

三、江苏省中医院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的实践探索

自建院以来,江苏省中医院始终坚守中医之本,积极彰显中医药的独特魅力,汇聚了众多国医大师与名医群体。为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医院不懈提升对危重及疑难病症的诊治水平,深化中西医结合工作,显著增强了综合实力,学术影响力与诊疗能力持续攀升,稳居全国中医系统前列,现已发展成为全国著名且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院。2023年,医院门急诊服务人次高达732万,连续23年蝉联江苏卫生系统榜首,更是全国单体门诊量最大的中医院之一。

首先,在人才建设方面,医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长有其规律”的重要指示,深知中医药人才的培养需久久为功。为此,医院党委坚定实施“人才兴院,人才强院”战略方针,弘扬国医大师精神,坚守党管人才原则,将人才培养作为推动医院发展的重要支柱。近年来,医院多名专家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级中青年科学家,或成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以及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截至目前,医院已拥有全国及江苏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共计63个,省名中医、名中西医结合专家89名。同时,医院坚持引培并重,建立杰出人才储备库,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在学术传承与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致力于培育具有学科领导力的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以及新一代中医、中西医结合、现代医学学科学术带头人。目前,医院已汇聚5名国医大师,7名全国名中医,5名国家岐黄学者,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2名青年岐黄学者等顶尖人才。此外,医院还积极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培训计划,科学规划高水平中医人才梯队发展,按照“医学临床家、医学教育家、医学科学家”的“三家型”人才方向培养,依托“省中黄埔”“青年博士联合会”“岐黄书院”“外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等平台,培育了一大批拔尖后备人才。同时,医院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百人计划”,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医灵魂的中医药人才。在跨学科团队建设方面,医院积极布局跨学科传承创新团队,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依托一流学科专科,以领军人才为核心,完善高水平人才团队培育机制,旨在打造一批能够产出重大成果、做出重大贡献的高水平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

其次,重视科技引领,驱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科技创新被视为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核心引擎。医院深入挖掘“祖传秘方”的精髓,加速其向实际应用的转化进程,旨在让古老智慧焕发新生。针对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中的临床循证评价、有效性理论阐释等关键科学议题,医院精心组织科研活动,并不断完善中医药科研管理体系,确保科研工作的有序开展。为提升中医药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医院加强对中医药科技成果的宣传与推广力度。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医院不遗余力地推动重大科研平台的搭建,以此为基石,有力托举医院科研实力的跃升。通过整合优质的学术资源,医院重点强化了2个国家级重点研究室、4个省级临床医学创新中心、2个省级医学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的建设,旨在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为构建涵盖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成果转化的中医药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提供坚实的支撑。此外,医院还加大对中医药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具有创新性和广阔应用前景的项目给予重点倾斜。同时,医院积极倡导并实践开放协同的科研机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参与中医药科研项目的投入与合作,促进中医药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与交叉创新,共同营造出多学科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在中医药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医院努力融入全球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与法国巴黎公立医院集团比提耶-萨勒伯特医院携手开展的临床研究“黄葵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获得高质量证据”,成功入选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评选的2022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成为唯一入选的国际研究项目,彰显了医院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的卓越贡献。

再次,注重彰显品牌力量,拓宽优质医疗资源辐射范围。医院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中关于“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和布局,建立管理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等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的号召,努力探索“一院多区”新发展格局,致力于构建以总院为核心,总院与分院协同共进的新发展蓝图,突破硬件限制,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分院区建设,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与区域均衡。紫东院区、钟山院区与江宁院区作为医院“一院多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展现其建设成效。这些院区在保持相对独立管理的同时,均隶属于同一法人,由总院实行统一管理和差异化发展战略,既符合医院自身发展规划,也契合国家、患者、社会及行业的多元需求。其中,紫东院区以“大专科、新综合”为发展定位,自2017年与仙林大学城管委会、栖霞区人民政府签约共建以来,于2022年2月正式全面运营。紫东院区秉承“勤俭创业、勤劳创优、勤奋创新”的精神,重点打造中西医结合肿瘤、急危重症、妇产生殖男科“一院三中心”,以卓越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辐射宁镇扬区域、南京都市圈,乃至长三角地区,持续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钟山院区则致力于建设高水平国家中医老年医学中心。2022年12月,经江苏省委、省政府批准,钟山干部疗养院整体划转,正式成为“江苏省中医院钟山院区”。依托国家5A级钟山风景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钟山院区以健康老龄化和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聚焦老年慢性病及中医优势病种,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全力打造集“医护康养”于一体的疾病防治与健康管理高水平中心,为老年群体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江宁院区则是以制剂研发中心与康养为核心的双核驱动发展模式,旨在加速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进程,形成医疗卫生与健康养生并重的双轮驱动格局。2022年12月底,全国最大的院内制剂研发中心在江宁院区落成,与康养服务共同构成院区的两大核心。该制剂研发中心按照高端、智能、绿色的标准建设,将成为全省院内制剂调剂的“中心厨房”,为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最后,注重深挖产业潜能,强化“中国药”研发实力。坚守中医传统精髓,以科技创新激活中医药的时代生命力,是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众所周知,道地药材是中药的精髓。医院始终秉持严谨态度,从原料甄选到研发生产、流通应用等全链条,构建了一套高标准饮片标准与质量追溯体系。通过实现药材来源的基地化、检测手段的科学化、熬制加工的规范化以及质量控制的标准化,确保道地药材的卓越品质与高效能,让每一味药材都能发挥其最大效用。位于贵州铜仁的江苏省中医院道地药材饮片炮制基地,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标准,对中药炮制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不仅提升了中药饮片的质量与临床疗效,更是进一步发挥了医院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将优质道地药材的福祉惠及更广泛的人群。在总结名方、研发院内制剂方面,医院紧跟疾病谱变化,紧密结合中医特色显著病种,深入挖掘古代名方的同时,不断总结并提炼名中医临床验证有效的经验方。通过工艺创新,成功研发出一系列新生代中医“瑰宝”。截至目前,医院已拥有超过200种院内制剂,这些制剂均源自江苏省中医院历代名医临床经验的深厚积淀与传承创新,不仅充分展现了中医流派的独特魅力和医院的鲜明特色,也是中医药发挥独特疗效和彰显优势的坚实支撑,更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和守正创新的重要实践平台。

责任编辑:徐江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