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
作者: 张吉川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绘就了气势恢宏而又清晰明确的改革画卷,发出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时代强音。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作为中青年干部,我们要在读懂、学通、吃透全会精神的基础上,切实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牢记“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勇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派和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奋力绘就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绚丽图景。
一、善于从改革经验中汲取奋进力量,以勇立潮头、乘风破浪的历史眼光,切实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觉
2024年6月2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迈过了46个年轮。在这46年中,改革开放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大踏步推进,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们党守方向之“正”,创时代之“新”,乘历史大势而上,走人间正道致远,在东方大地写下了风雷激荡的篇章,创造了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历史奇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总结实践、展望未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系统推出了2000多个改革方案,改革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生动局面。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围绕总目标绘制了路线图、施工图、时间表。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联系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就会更加清晰而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坚持用好这个重要法宝,不断增强信心决心,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找准改革方位,在总结历史规律中增强改革自觉,在运用历史智慧中推动改革实践,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不断向更深层次挺进,向更高境界迈进。就会更加清晰而深刻地认识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开启了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前景,必将载入党的光辉史册,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全会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目标清晰,指向明确,重点突出,系统集成,覆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方方面面,构筑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景图。我们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这些重大改革举措,领会好改革意图,准确理解每项改革举措的背景和定位、指向和内涵,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就会更加清晰而深刻地认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进行,保证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旗帜鲜明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自觉在大局下行动,在踩着“国之大者”鼓点、同频“大政方针”节拍中一路向前。
二、善于从现实需求中找准突破路径,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进取精神,切实加快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问题是阻碍前进的“拦路虎”,更是改革的起点、创新的突破口,社会就是在不断突破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进步的,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更为复杂,涉及的利益格局调整和制度体系变革更为深刻,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必须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决心,用“心”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往深里走,往实里走。要坚持正确方法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个坚持”原则,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抓好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落地,务必深刻把握“六个坚持”原则,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吃透政策、掌握规则,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运用好、发展好“六个坚持”原则,增强一叶知秋的前瞻性、见微知著的洞察力,掌握推进改革的“金刚钻”。要找准关键发力点。突出问题导向,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是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弄清楚问题在哪儿,搞明白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做到谋定而后动,避免不着边际、无的放矢。围绕党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务,要紧密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找准相关领域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大胆闯、大胆试,推动形成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突破性、引领性、标志性改革创新成果。要科学把握时度效。改革有破有立,攻坚千难万险。推进深水区的改革,更要把握“时机”、掌握“火候”。要审时度势,因时制宜,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改革举措的顺序、节奏、力度,根据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不超前、不滞后。党中央已有明确部署的,就雷厉风行地抓紧推进;当前反映最为集中、最为迫切、需要打攻坚战的,就做足准备工作,奋力攻坚;条件不太具备、需要久久为功、打持久战的,就徐徐图之,做到心中有“定数”,行动有“方寸”。
三、善于从大局大势中把握改革逻辑,以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深厚情怀,切实提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回顾我国的改革历程,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无数个改革群体汇聚成时代的洪流,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不断前行,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深深足迹。40多年波澜壮阔的变革,在大时代的转折中书写了雄浑的乐章,也在万家灯火里积淀下深沉的记忆,这段14亿人共同见证、共同参与的岁月,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每个人既是改革的受益者,也是改革的参与者。在这一历程中,改革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旨归都是为了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始终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站稳人民立场,时刻把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作为中青年干部,要带着“真情实感”,常走“田间地头”,常去社区和群众“拉拉家常”,深入梳理排查群众关心什么、需要什么、渴望什么,始终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问题,办好“群众心坎上的事”,使改革的不懈努力、真诚付出成为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要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安徽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福建武平县从小小的山村捷文村开展试点,首创集体林地产权制度改革;成为平安中国生动注脚的“枫桥经验”在新时代发扬光大,进一步完善了基层治理体系……回顾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程,改革的每一项成效、每一点进步,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拼搏奋斗和聪明才智。作为中青年干部,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甘当小学生,自觉拜人民为师,坚持时刻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深入基层、沉到一线向群众虚心求教,寻找和发现基层组织建设、乡村全面振兴、基层治理、信访稳定、矛盾化解、作风建设等方面的堵点、淤点、难点,在群众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突破口、破题的发力点。要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推进改革,就是要直击民生痛点,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把“问题清单”变成“惠民清单”,努力让群众看到更大变化,得到更多实惠,过得更加幸福。要在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时,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进一步分好“蛋糕”,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不断以实际举措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让改革的阳光照进生活的现实,使改革的雨露浸润百姓的心田,真正以改革的力度标注好民生的温度。当一项项回应基层诉求的改革方案,生根发芽为大家身边可观可感的切实改变,人民群众自然就会对改革报以更多拥护和支持。
四、善于从工作实践中锤炼过硬本领,以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拼搏状态,切实扛起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任
推进改革的征程上,难啃的骨头、烫手的山芋、难挑的担子一点都不会少。特别在当下,宏观环境错综复杂,风险挑战交织叠加,我们面临的矛盾更加复杂,既有过去长期积累而成的矛盾,也有在解决旧矛盾过程中新产生的矛盾,大量的还是随着形势、环境变化新出现的矛盾。中青年干部是改革事业发展的接班人和生力军,要争当行动派、实干家,以奋斗展现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风采,接棒书写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奋进篇章。要激发“舍我其谁挑重担”的壮志豪情。改革事业是一场接力赛,必须人人挺膺担当,一棒接着一棒跑。新时代的中青年干部,不能做浑浑噩噩、不思进取的井底之蛙,不能做好高骛远、坐而论道的清谈之士,而要做对党、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和敬业奉献的开拓者与奋进者,把对党的忠诚体现在主动担当作为上,依靠改革创新应对变局、开拓新局,敢于挺进“无人区”“深水区”,将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殷切嘱托化作感恩奋进的强大动力,在“走在前、做示范”的火热实践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奋斗足迹。要保持“策马扬鞭自奋蹄”的奋进姿态。改革的道路不可能一马平川,美好的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战斗中学会战斗”,练就会干事、能成事的过硬本领,善于以新眼光把握新机遇,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才能不断闯关夺隘,开创新局。中青年干部干事创业热情高、冲劲足,但也存在阅历不广、经验不足等短板,能力不会一蹴而就,要想不断“曾益其所不能”,必须时时知不足而后进。对此,既要增强学习改革新知识、掌握改革新本领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不断掌握新技能,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又要起而行之、勇挑重担,把实践作为砥砺本领的磨刀石、检验素质的试金石,立足本职岗位埋头苦干,在冲锋陷阵中摔打磨炼,在担当作为中强筋壮骨,在“且行且思,且悟且进”中不断增长才干,成就更好的自我。要激发“愈是艰险愈向前”的旺盛斗志。“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两难”“多难”问题,年轻干部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甘愿躺平,不能当“脚踩西瓜皮、手抓两把泥”的庸官昏官,也不能当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圆滑官”,要摒弃畏难情绪,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摒弃墨守成规的老做法,坚定“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决心,展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干事的中青年干部好形象。只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放大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的优势,敢于打破惯性思维定式,敢于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就一定能踢开“绊脚石”,铲除“拦路虎”,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改革业绩。
责任编辑:梁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