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峰:以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助推交通强省建设

作者: 丁峰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联接生产和消费、内贸和外贸。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强调,必须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完善流通体制,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交通运输是支撑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是推进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重要环节。当前,江苏正全力推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打造交通强国建设先行区。

一、推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的重要意义

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并两次亲临江苏考察,对江苏发展提出了“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要指示,要求江苏“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扩大高水平开放,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推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有利于打通经济循环中的堵点卡点,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推进江苏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为江苏打造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有力保障。2024年11月27日,中办、国办发布《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就做好全国物流降本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提升江苏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江苏是经济大省、产业大省,总体经济格局呈现“两头在外”(原材料、产品销售在外)的特征,2023年,全省制造业增加值4.66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6.3%,占比居全国第一;进出口总额达5.2万亿元,规模居全国第二位;完成综合货运量30.9亿吨、货物周转量13224亿吨公里,均居全国前列。面对如此大的运输需求,推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提升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对减轻企业负担、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江苏制造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打造交通强国建设先行区的内在要求。国家正在各地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交通运输在“大”的基础上向“强”又迈进了一步,在“有”的基础上向“好”又迈进了一大步,江苏省首批11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均已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在此基础上,加快交通物流基础设施联网补网强链,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和多式联运发展,推进交通物流与上下游各环节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全力推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各项任务落地见效,是建设交通强省,推进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江苏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的成效与短板

近年来,江苏交通运输系统持续推动交通物流高质量发展,有效促进物流降本提质增效。2023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6919亿元,与GDP的比率为13.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较2010年的15.5%下降3.3个百分点,按照2023年全省GDP12.8万亿元估算,节省社会物流总费用约3000亿元。

以完善设施为基础,畅通物流运输网络。加快建设高效绿色的物流通道。截至2023年底,江苏三级及以上干线航道里程达到2576公里,千吨级航道连通85%的县级及以上节点,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稳居全国第一,绿色航运网络更加健全。通港达园内河运输专支线航道建设全面启动,连接园区、企业的“最后一公里”加快打通。全力打造陆海双向铁水联运网络。以南京、苏州、南通、连云港、徐州等铁水联运枢纽为核心,重点打造沿新亚欧大陆桥、沿江、沿海、沿运河铁水联运通道,拓展以港口、铁路场站、内陆无水港等为支撑的联运节点,陆海双向铁水联运网络持续完善。持续推进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连云港—徐州—淮安、苏州—无锡—南通组合枢纽入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加快补强多式联运链条和产业链供应链保障能力,提升跨区域大宗物资转运功能。全省累计建设36个多式联运型货运枢纽场站,设区市覆盖率达85%,沿江沿海主要港口和内河主要港口实现全覆盖。

以强化组织为抓手,推进运输高效衔接。探索多式联运“一单制”模式。在南京、无锡、常州、苏州、连云港等市发展以海运为主的国际多式联运提单和基于多式联运运单的“一单制”模式。创新“铁路箱下水,国外直接返箱”模式。船公司将空箱返还至中铁集装箱公司在国外的还箱点,实现国外直接还箱。创新应用集散转换运输模式。南京龙潭港区利用“集改散”自动化吊具新工艺,为客户提供“集散转换+铁水联运”运输新模式;徐州在全国首创干熄焦敞顶箱铁水联运模式。开辟多式联运特色线路。全省共开行128条稳定运行的多式联运线路,“三横一纵”海江河联运通道格局初步形成。呼应企业旺盛的出口及拓展海外市场需求,把出海口搬到企业“家门口”,稳定开行至上海港、宁波港、青岛港、连云港港等沿海港口的海铁联运班列26条,实现所有设区市全覆盖。全省共开行97条内河集装箱航线,覆盖全省11个内河港口和8个沿江沿海港口,直达上海、浙江、山东、安徽、河南、湖北、重庆等7个省市。

以提升管理为纽带,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打造示范创建载体。立足“点”上突破,南京、苏州3项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被交通运输部正式命名;推进“线”上布局,发布2023年度多式联运、内河集装箱运输、中欧(亚)班列精品线路(航线)试点共34条,引导运输市场主体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人。由省港口集团牵头成立江苏省多式联运发展联盟,覆盖多式联运领域龙头企业、科技企业、金融企业、行业协会、高校及科研机构等,构建全省多式联运健康发展的“生态圈”、政企合作的“金纽带”和企业合作共赢的“共同体”。促进互联网货运平台经济发展。

以优质服务为保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取消总质量4.5吨及以下普通货运车辆的营运证及其驾驶员从业资格证的许可,实现普货车辆全国范围内网上年审,推进营运货车检测“三检合一”,有效降低货运企业经营成本。深入推广“信用+承诺+批量”审批服务,对信誉较好的大件运输源头企业大力推行大件运输许可信用承诺制。2023年完成大件运输许可30万件,各类大件审批时间比法定审批时间平均降低75%以上,审批效率大幅提升,日均许可达1000件以上,许可总量处于全国前三。在全国率先实现运输业电子证照全覆盖,累计电子化证照443余万张,实现长三角电子证照的初步互认共享。

对照国家关于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要求和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江苏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还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物流与产业融合联动不足,物流服务品质亟待提升。物流网络与产业空间联动不紧密,物流网络与产业布局相对独立,物流用地总体不足,区域不均衡,传化、安达洲等省内重点物流园区长期满负荷运转。临港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江苏港口偏重装卸、转运等基础服务,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亟待转型升级和延伸产业链。

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仍不顺畅,物流服务效率亟待提升。多式联运枢纽高质量发展仍需重点发力,仍有部分城市没有多式联运货运枢纽,多式联运“最后一公里”衔接仍需加强。

航运资源要素短板明显,物流服务能级亟待提升。联运网络辐射能力不强,全省开展铁水(海铁)联运的核心港口连云港港、南京港、苏州港的近远洋航线资源与外省集装箱大港相比有极大差距。尚未系统化推进内陆腹地的网络布局,仅连云港港在陇海铁路沿线城市布局5个“无水港”,南京港在皖北地区布局3个,相比青岛港(31个)、宁波舟山港(36个)差距较大,“无水港”建设仍需加快。

三、推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的重点举措

江苏应坚决扛起“走在前、做示范”的责任使命,全力推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以构建高质量交通物流运行体系为导向,聚焦推进交通物流结构性、系统性、制度性、技术性、综合性、经营性降本提质增效,为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更大的贡献。

聚焦一流基础设施,畅通物流运输通道网。优化综合立体交通和物流网络布局,构建系统完备、功能适配、高效实用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空间保障体系。加快航道升级成网,全面推进“水运江苏”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实施通港达园内河运输专支线航道等“小快灵”工程。补齐铁路货运短板,加快推进铁路专(支)线进码头、进园区、进厂矿,畅通“最后一公里”。强化综合枢纽功能,出台推进综合货运枢纽建设指导意见,开展江苏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发展规划研究,推进全省多式联运枢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协同管理”。

聚焦一流组织模式,促进各环节高效衔接。深化以海铁联运为重点的“一单制”“一箱制”试点,在多式联运经营人培育、单证信息互联共享、多式联运标准规则协同等方面加快试点应用。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建立空箱中心、公共集装箱还箱点。积极推动南京、苏州、连云港等重点港口打通集装箱海铁联运堵点卡点。培育多式联运龙头企业,梳理多式联运经营人重点名录库,开展新一轮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类骨干运输企业遴选发布。提升班列运行水平,推进跨里海、黑海海铁联运南通道线路建设,提升通道运输能力。加强海外仓布局,增加境外网点,积极推动徐州、连云港联合打造中欧班列集结中心。

聚焦一流技术应用,培育交通物流新动能。加快推进多式联运信息互联共享,加快打造江苏多式联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动连云港港、南京港、徐州港等与铁路部门逐步开展联合调度。加快推进交通运输智慧物流创新发展,加快智慧公路、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智慧枢纽等建设,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培育壮大低空物流经济,支持南京、苏州等地开展低空物流创新试点工作,重点在即时配送、医药物资配送、区域联程接驳等领域打造一批低空物流应用场景。开展智能装备推广工程,鼓励物流企业集成应用自动导引运输车、激光导引车、高速分拣机、高密度存储穿梭机、巷道堆垛机等智能仓储设备。

聚焦一流服务保障,加强要素资源保障。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对多式联运枢纽场站及集疏运项目优先支持。统筹用好省以上交通物流领域资金和“交运贷”财政贴息政策,省级财政加大在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近远洋航线开辟、骨干运输企业培育等支持力度。创新开展网络货运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试点工作。加大物流用地用海资源供给,支持交通和仓储物流用地以长期租赁或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供应。依托城市铁路场站、公路客运站、城市公交首末站等资源延伸拓展快递收发分拣和城市物流配送等服务功能。提升交通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引导传统物流企业向供应链服务企业转型,打造创新型国际化专业化领军企业,在全国率先开展水路货运平台培育工作。

责任编辑:梁曙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