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团: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 刘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我们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数字经济是一种革命型的新型经济形态,其核心在于将前沿数字化技术与传统的经济业务紧密结合,形成一种相互交织叠加融合而成的创新领域。数据产业是加快发展动能转换、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常州作为传统工业明星城市,正加快打造新能源之都,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基础雄厚,工业体系覆盖90%以上门类,为布局发展数据产业提供了丰厚土壤。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数字经济将成为转型发展关键增量,经济增长的新动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准确把握发展数字经济的战略机遇

准确把握国家对数字经济建设的战略性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多次强调数字经济的重要性,提出要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政策体系。数字经济可以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快捷流通、各类经营主体加速融合,帮助经营主体重构组织模式,打破时空限制,实现跨界发展,在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准确把握数字经济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基础性作用。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领域,数字经济助力关键性技术实现突破,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实现生产流程智能化、管理模式信息化、产品服务个性化转型,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能够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如电子商务、数字金融、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大大丰富经济业态和商业模式,推动经济结构迈向多元化和高级化;能够推动产业链向网络化、平台化方向发展,帮助企业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和协同创新,提高产业链整体运行效率和竞争力。

准确把握数字经济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性意义。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智慧化发展,是面向未来构筑城市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也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催生了大量新业态、新模式,而且使创新不再局限于某个领域或行业,呈现出跨界融合、协同创新的趋势,进一步增强了创新的整体效能。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力量,在培育壮大产业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的同时,以数字产品和服务全面赋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国家多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中强调了以城市为关键载体平台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技术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与大中小企业融合创新协同发展。

二、常州市发展数字经济的成效

数据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十四五”期间,制定常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出台两轮《常州市大数据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发布《关于全面提升常州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数字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部署一网统管建设、数字化转型工作任务清单,制定数据开放目录体系及数据标准。建立首席数据官制度,目前共有首席数据官43名,数据专员70名。重视紧缺人才培养,推动全市11所高校全部开设数字领域直接相关专业。

数据要素市场日益活跃。建设集数据归集、数据清洗、数据治理、数据编目、资源挂载、共享交换于一体的公共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立健全数据治理体系,明确数据管理职责和权限,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和数据安全防护。建设各类专题库,落地“数医赔”“常个贷”“市民贷”等一批场景。建成公共数据融合开放(开发)创新平台,授权常州市数据集团为公共数据一级运营主体。建设公共数据产品交易平台,常州企业征信服务有限公司“常州地区企业融资特征数据”获得由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颁发的首张数据产品登记证书。

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445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1%。截至2023年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总营业收入超4500亿元,其中制造业领域营业收入3202亿元,建筑业领域营业收入594亿元,批发和零售业领域449亿元,服务业领域272亿元。初步形成常州数字经济产业园、常州创意产业园两大数字产业集群。

数字社会更加普惠可及。高标准构建城市智慧管理体系,建设“一网统管”城市运行指挥平台,打造“三级联动、五级响应”的城市运行指挥体系。全方位赋能数字公共服务普惠,打造“十五分钟”人社基本公共服务圈,建设“智慧健康云”医疗影像平台。开展智慧社区应用试点,完成常州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打造“常州行App”品牌。多元化推动数字文化繁荣发展,拓展数字文旅消费场景,打造“5G+文化+旅游”智慧景区,建设“常享游乐享常州总入口”智慧文旅综合服务平台。多领域促进数字生态改善优化,建成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一体化平台、自然资源和规划“一张图”,建设常州市能源全景智慧平台、“双碳”数字孪生平台。多举措支撑数字乡村稳步发展,推动金坛区、武进区成功入选江苏省第二批数字乡村试点,遴选全市首批数字乡村发展服务资源池单位。

数字基础设施扩容提速。建设中国移动长三角(常州)数据中心,整体规划机架超2600个。算力运营能力大幅提高。通用算力方面,搭建9万余核vCPU、258TB内存、15PB存储规模的政务云;智能算力方面,建成总算力规模280PFlops的三个集群。常州市电子政务外网已涵盖3个数据中心、3朵政务云、195家部门、500余个项目、4200余台服务器、市本级8000余台终端。搭建城市级运行视频汇聚平台,网络基础建设持续提升,实现市、县城区OLT设备100%具备千兆平台能力,千兆光网覆盖率达395.43%。

数字场景建设取得实效。全面提升政务云服务能级,建成“三横一纵”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完善人口库、法人库和电子证照库,形成基础数字资源支撑体系,建设城市运行管理多级联动事件智能平台和城市运行“一张图”,统筹政务区块链技术平台。“一网通办”融合发展增值增效。常州市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配套完善基础资源库,实现全市99%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在线可办。高质量打造“畅通办”政务服务总门户,坚持一源多端融合发展。建成贯穿政策惠企全链条、融合四端一体全路径的“政企通”综合平台,延伸热线闭环功能,集成服务应用,优化完善“我的常州”城市门户App。“一网统管”打造智能示范生态。聚焦经济治理,全面展示全市经济运行态势,动态展示“新能源之都”产业发展趋势,完成全国首张地市级“人才地图”。聚焦城市治理,创新推出“城市体检”,街区管理实现“云端解决”。聚焦社会治理,打造“数字党建”,实现租赁住房分级智能管理,首创“民生实事云图”。聚焦安全治理,构建全省领先的危化品全生命周期安全监管体系,实现全市所有在用电梯的实时监管,建成功能完备的应急联动指挥系统。

三、推动常州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

完善体制机制,深化总体布局。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在于持续推动数据赋能,培育壮大数字产业,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将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积极加快构建以政策文件为主干,以标准规范为支干的制度体系,为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构建科学、全面、动态的数字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和数据产业图谱。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数字经济相关数据,常态化监测数字经济的运行状态和发展趋势。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试点,探索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为全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加大资源供给,推动配置改革。充分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有利于带动各类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开辟新空间。要着力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大数据资源供给,统筹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壮大数据要素型企业,打造数字企业共同体。落实数据产权制度,依法开展确权登记。保障企业数据权益,推进非公共数据开放授权新模式。规范个人信息数据处理,建立健全采集、加工、使用和托管机制。推进数据价值挖掘,构建多领域场景应用试点示范。强化产业数据开发利用,建设重点领域平台提升应用能力。健全数据交易流通机制,形成数据资产目录。

聚焦数字产业化,助推能级提升。做强数字经济基础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实施“十链突破、百企领航、千景应用”工程健全生态体系,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强化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赋能,培育壮大数字创意、智慧物流、金融科技等新型数字化服务业态。繁荣数据产业发展生态,引导支持数据要素型企业发展,探索建立数据要素型企业认定机制。鼓励中小微企业发挥特色优势,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探索数据资产化实现路径,推动企业数据资产入表。加快数字经济示范载体建设,建成数字经济特色园区、基地和企业,提升数字产业集群发展和规模能级。建设科技基础设施、机构和平台,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设立研发中心。依托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带”融合,构建联动发展的生态圈。

夯实发展基础,提升保障能力。加强数字技术协同创新运用,出台算力产业发展和应用行动方案,发挥“算力券”带动作用,逐年提高本地智改数转算力服务数量和本地化使用率。引入超算技术驱动大数据高效治理。建设低空空域管理系统,精细化助推产业集聚发展。稳步增强数字安全保障能力,构建数字安全的一体化管理体系,超前谋划安全新技术,注重数据安全技术和业务创新的平衡关系。利用智能运算与大模型学习推演,构建数据安全共享框架。完善涉密管理机制,确保数据安全合规流通。加快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扩容提速,整合云计算资源建设统一政务云平台,推进业务系统向电子政务外网迁移,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责任编辑:梁曙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