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

作者: 杜宇玮 孟静

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0

服务业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和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重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的目标要求,为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则明确将“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作为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形势下,江苏应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机遇以及承担新历史使命的政策机遇,深化服务业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努力实现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

一、江苏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特征

近年来,江苏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军”,服务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并充分发挥其“就业稳定器”“增长加速器”“产业黏合剂”等功能,逐渐成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生力军,在经济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综合贡献度显著增强,服务业成为经济平稳增长的“压舱石”。江苏坚持系统协同推进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发展势头持续向好,总量规模、增长速度、发展质效均不断提升,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强发展活力、提升人民福祉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3年,江苏服务业增加值达6.6万亿元,分别为2012年的2.8倍、2000年的21.6倍和1978年的1339.7倍。据江苏省统计局初步核算,2024年前三季度,江苏服务业增加值为52493亿元,同比增长5.6%;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3.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1.9%,综合贡献度显著增强。服务业企业经营稳中有进,2024年1—9月,江苏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1%,增速环比提升0.7个百分点;列统的10个行业门类中,8个行业营业收入实现正增长;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2个行业门类实现两位数较快增长,为江苏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内部结构持续优化,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成为塑造经济新动能的“新引擎”。近年来,江苏深入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坚持科创引领、数智赋能、绿色低碳和融合发展,聚焦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健康服务等重点领域,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初步形成具有江苏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775”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即“7个具有竞争力的优势型服务产业,7个具有高成长性的成长型服务产业,5个具有前瞻性的先导型服务产业”)。从内部结构来看,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2024年1—9月,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1%,其中研究和试验发展、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7.2%、35.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6%,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4%;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3%,拉动江苏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6.3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77.7%。

空间格局不断优化,载体建设稳步推进,服务业集聚区成为服务业提质增效升级的“领头雁”。江苏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331”工程,以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依托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推动延链、强链。集聚区内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增强,平台载体提档升级,企业间形成发展共同体,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优势不断凸显。截至2023年底,江苏省共认定242家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262家领军企业和47家两业融合标杆引领典型单位,基本涵盖了现代服务业主要产业领域,初步形成“三核、四带、多极”的空间结构。其中,“三核”是指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通都市圈、徐州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南京、苏州、徐州成为江苏服务业发展的三大核心,初步形成了面向长三角城市群甚至全国的服务带动能力;“四带”是指随着无锡、常州、南通等次级中心迅速发展,沿交通轴和产业带形成的“沿江、沿海、沿河、沿湖”四大服务业发展带;“多极”是指南京江北新区、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徐连淮物流“金三角”枢纽组团、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等引领服务业创新发展的一系列国家级载体。

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服务业成为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头戏”。在服务业改革创新方面,江苏持续推进两业融合、市场主体培育、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等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先后出台《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2019年)、《江苏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标杆引领工程实施方案》《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工程实施方案》 《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实施方案》(2021年)、《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2022年)、《江苏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的实施方案》(2024年)等改革性政策,在领军企业、重点项目和重点集聚区培育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在服务业对外开放方面,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推进数字贸易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2022年,江苏服务贸易额570.9亿美元,两年平均增长14.8%,服务外包规模连续14年全国领先,徐州获批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南京、苏州获批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江苏现有国家级服务贸易载体17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基地45个,均保持全国领先。根据商务部研究院《全球服务贸易发展指数报告2024》显示,江苏连续6年稳居全国第一梯队,位居全国第四,在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升跨境服务能级、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推进服务贸易数字化发展等方面表现不凡,营造了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凸显了在全国服务贸易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二、当前江苏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江苏服务业发展基础较好、势头良好,但是在市场主体数量、产业融合深度、改革开放力度、创新发展程度及要素支撑强度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服务业市场经营主体有待进一步壮大。一方面,江苏服务业企业“多而不强”问题较为突出,高能级服务型企业偏少。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3中国服务业民营企业100强”榜单,江苏共有10家企业上榜,低于同为经济大省的广东(19家)和浙江(17家),且上榜企业排名较靠后,无一家企业入围前30强。从行业分布来看,江苏上榜企业中传统的批发业、房地产、零售业占7席,其余3席为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而无金融类、商务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上榜。另一方面,数字平台领军企业偏少,与京、沪、浙、粤等省市仍有较大差距。在“2022年中国互联网企业综合实力百强”榜单中,江苏仅有7家入选,与北京(32家)、上海(18家)、广东(18家)差距较大,且排名前十的企业中,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分别有5家、2家、2家和1家,江苏则无一家。在服务业民营企业100强中,北京、浙江、广东分别拥有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前三强,入围企业数量分别为6家、4家、1家,而江苏虽有3家企业入围,但排名仅居第32、53、63位;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入围企业营业收入仅为北京的10.9%、浙江的14.6%、广东的32.1%。

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的融合有待进一步深化。江苏服务业发展总体仍滞后于制造业,2023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6.3%)明显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8.3%),也低于上海(8.2%)、浙江(8.4%)的增速。现代服务业供给存在一定程度“被动应对”特征,创造需求、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引领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尚未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枢纽的产业融合模式。虽然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依托技术、研发、数据等优势,在推动两业融合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但其他制造业企业仍以生产型制造为主,服务环节拓展和系统集成能力不强,总集成总承包、共享生产、整体解决方案等服务供给能力有限。现代服务业供给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需求衔接不足,限制了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渗透及牵引。“两业融合”领域更多集中于批发、交通运输仓储等行业,在金融、科技、信息等领域应用融合程度偏低,尤其是工业设计、技术研发、信息服务、供应链管理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对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制造业转型升级。

服务业改革开放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化接轨水平有待提升,高水平服务业开放与“两业融合”的互促效应有待增强。一方面,服务业扩大开放仍处于探索试验阶段,现代服务业行业规则设计、行业标准和资质审核等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开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以高水平服务业开放倒逼深层次、多业态产业融合改革,“以外促内”加速多业态产业融合。另一方面,服务业已开放领域落地程度与预期尚存差距。江苏的研发机构、高端制造、会展、快递、演艺等服务企业所需的试剂、仪器、关键零件配套、展品、艺术品、电子商务快件等物品的口岸通关管理模式仍存在与服务贸易特点不匹配的问题,亟待建立先进的服务贸易海关监管机制。此外,围绕现代服务业的统计、考核体系尚不健全,具体推进措施有待深化。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进入壁垒仍有待打破,领军人才仍然短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在用地、税收、科技创新、金融、要素价格等方面的不合理政策差异有待消除。

服务业创新发展水平及要素支撑强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处于创新链的重要环节,其发展水平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了服务业创新发展水平。2022年,江苏专利授权量56万件,数量尚不足广东省(83.73万件)的7/10;PCT专利申请量6986件,数量约为广东省(2.43万件)的1/4;技术合同成交额3889亿元,也低于广东省(4525.42亿元),说明江苏服务业创新发展水平仍待提升。而且,江苏科技服务业市场主体偏“国字头”,科技服务中介“小、散、弱”现象依然存在,具有国际品牌的服务机构数量偏少,也缺乏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标准。在研发设计服务机构、创业孵化服务机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等科技服务核心领域内,老牌研究院所、大型国有企业数量偏多;江苏科技服务业百强机构排名中,民营科技服务机构不足三成。从支撑要素来看,与北、上、广、深等城市相比,南京、苏州等服务业发展的中心城市的能级仍待提升,对服务业发展所需的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吸引力相对不足;加之数字型、平台型领军企业不足,不利于设计、创意人才等服务业高端人才的集聚。

三、新时期江苏构建服务业新体系的战略思路

党中央赋予江苏“两争一前列”的新历史使命,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交汇的机遇,以及实体经济发达、创新资源富集、产业体系完备、对外开放基础较好等先发先行优势,为江苏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为助力“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下一阶段,江苏需聚力“四新”即培育新动能、开辟新赛道、锻造新优势、促进新循环的战略思路来加快构建服务业新体系,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聚力产业提质升级,培育新动能。围绕构建“775”现代服务产业体系促进产业提质升级,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高地。一是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人力资源服务、法律服务等重点领域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增强全产业链优势。发展壮大高技术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提升其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支撑带动能力。巩固提升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培育壮大工业设计、节能环保服务、文化创意等服务经济新动能。二是加快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有效供给。围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高品质需求,顺应生活方式转变和消费升级趋势,扩大社会服务有效供给,鼓励发展夜间经济、体育经济、演唱会经济等,全面提升家庭服务、教育服务、康养服务、托幼服务、体育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质量和效益,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