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姜堰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实践探索
作者: 钱军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希望“江苏落实好挑大梁的责任,努力取得新的更大成绩”,强调“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其中第一个就是“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这为江苏高质量发展锚定了新坐标,也为县域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鼓足了信心、明晰了路径。泰州市姜堰区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位于上海、南京两大经济圈接合部,以及苏南、苏北两大经济板块交汇点,经济发展面临做大总量、提升质量双重考验,为此,姜堰立足新形势新要求,紧扣“加快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基本路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干字当头,勇于创新攻坚,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走好现有产业转型向新、加快引进增量壮新、用好科研资源育新之路,奋力建设“千亿姜堰”,为江苏“勇挑大梁”贡献更多姜堰力量。
一、强基固本,坚定不移走现有产业转型向新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姜堰要在稳住基本盘的基础上有序推进产业创新,优化各项工作,实现新旧动能持续转化、平稳过渡。姜堰现有规模以上企业681家,产业门类齐全、基础厚实,形成了以精锻科技、鑫宇精工为龙头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以曙光集团、振华海科为代表的油气及海工装备产业,以苏中药业、康健医疗为引领的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以双登集团、中来光电为标杆的新能源产业。2024年以来,针对现有产业转型升级,制定出台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区的政策意见,围绕强化创新驱动作用、提升企业质量建设等六个方面系统发力,重点推动“四个转型”,引导推进现有产业换赛道、变赛道,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
推动产品转型。主动适应消费升级趋势,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契机,持续深化“智改数转网联”,引导企业开展工艺革新与流程再造,推动生产换线、设备换芯、机器换人,致力于生产工艺绿色化、模块化,生产过程精细化、标准化,加快产品更新换代、迭代升级,实现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例如,姜堰首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振华海科,新上智能化高性能舰船用泵项目,采用数控机床自动化产线,加工精度达0.01毫米以上,极大降低了泵组的震动和声音,新产品市场占有率达80%,位居行业第一。
推动业态转型。姜堰汽车精锻齿轮细分行业“单项冠军”企业太平洋精锻,通过提升研发设计、场景应用能力,逐步转型为差速器部件综合服务商,为车企提供正向设计、台架验证、精益生产等定制化服务,差速器锥齿轮市场占有率位居中国第一、全球领先。姜堰将大力推广太平洋精锻由生产制造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型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两业融合发展新路径、新模式,引导制造业企业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控制检验等生产性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等服务型制造,积极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加快从单纯卖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从赚取加工利润向获得更多增值服务效益转变。
推动市场转型。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红利,指导企业挖掘市场需求,拓展业务范围,提高多元化经营能力,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例如,从事蓄电池和新能源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双登集团的通信基站铅酸储能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近年来逐步向通信基站锂电储能、数据中心储能,以及户用电力储能等市场拓展,海外市场份额由10%提升至40%,位列中国企业全球通信基站、数据中心电池出货量榜首。
推动企业转型。姜堰现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19家,上市公司、新三板挂牌企业各3家,这些企业都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姜堰将坚持专精特新、股改上市“双管齐下”,突出分类指导、梯次发展,健全“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培育库,抓好“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更多的标杆企业、灯塔工厂、行业“单打冠军”,推动更多企业借助资本力量实现几何级、裂变式增长,打造更具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队伍。
二、量质并举,坚定不移走加快引进增量壮新之路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紧扣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不断塑造产业发展的先导优势、特色优势和综合竞争优势。姜堰将聚焦精密制造产业特色久久为功,精准招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实项目,既拉长接粗产业链条,带动产业创新升级,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切实巩固提升汽车零部件及油气装备、医药及医疗器械两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电子信息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商业航天器等未来产业。
夯实项目支撑力。2024年姜堰重塑招商体系,组建堰才招商公司,推行重大项目“揭榜挂帅”,实行双周过堂、逐月推进、双月协调、季度述职等机制,新开工、新竣工5亿元以上项目分别为35个、21个,创姜堰历史最好水平,总投资106亿元的申能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实现百亿级项目零的突破。姜堰将更加关注项目投资强度、科技高度、链条长度、产出贡献度,主动对接上海、苏南等重点区域,积极运用科技招商、平台招商、基金招商、场景招商等模式,着力构建“全域、全员、全年、全要素、全周期”格局,推动海辰智能制造基地项目正式落户,双登电芯、修正药业华东研发中心项目开工建设,加快百亿级申能、超高纯特种气体及化学品输送分流装备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国民油井、中南高科项目竣工投产,实现锻链升级、强链提质。
增强园区承载力。姜堰现有重点工业园区3个,承载全区60%以上的重大项目落地,吸纳全区90%以上的高层次人才就业,贡献全区60%的工业开票、65%的税收收入。姜堰将进一步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创新策源、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功能,推动省级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车船轨交部件制造、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全力争创国家级开发区;支持高新区以创建省级高新区为新起点,紧盯汽车零部件、医药及医疗器械、电子信息产业精准发力,持续提升产业集聚度、开放度和融合度;引导高新技术装备产业园加快向高端海洋油气装备转型,争创国家级高端海洋油气装备产业基地。
强化要素保障力。要素保障是项目落地的基础前提。姜堰首创排污总量指标跨市(区)置换,用50.2吨颗粒物指标置换泰兴市71.5吨挥发性有机物指标,保障衡川二期、力源重工等重大项目落地。姜堰将加强资金、环境容量、土地等传统要素配置,拓展专利权、商标权质押融资、订单融资等科技信贷服务,健全完善主要污染物指标常态化置换机制,探索弹性用地、混合用地、集约节约用地新模式;注重数据、算力、绿电等新型要素保障,规划建设绿色低碳省级算力节点、苏中地区首家数据要素产业园,加快构建以数据、算力、算法为支撑的人工智能生态圈;前瞻开展碳足迹认证、绿色认证和绿电溯源,引导重点用能企业签订长期绿电购买协议,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提升环境吸引力。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一视同仁对待各种所有制企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制定出台促进工业投资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从鼓励企业设备更新改造、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展等12个方面拿出“真金白银”,依法合规帮助企业降低投资风险,减少运营成本,提升质量效益;将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作为新春第一会,出台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文件,创新打造“堰商汇”数智亲商服务平台,在全省率先实现惠企政策企业申报、发票校验、资金兑付“一网通办”;严格实行服务专员、园区工作日、政企恳谈会、营商环境督查推进等“七项制度”,持续提升服务效能,确保政策“含金量”“得金量”一致,打造“来姜堰 赢将来”营商品牌。
三、科创赋能,坚定不移走用好科创资源育新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我们既要坚持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升源头创新能力;也要坚持产业化导向,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补全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构建完善需求导向、企业主体、政产学研金有机结合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让更多优质创造力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发挥好科创企业主体作用。深入实施创新主体“雁阵”培育计划,加快构建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力的“雁阵型”创新集群,让更多成长性好、爆发力强的优质创新种子在姜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双登集团、苏中药业、精锻科技等创新型领军企业、链主企业,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破解一批“卡脖子”难题,形成一批融通创新成果。
发挥好平台载体支撑作用。姜堰现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省列统新型研发机构2家,布局形成以上海(虹桥)区域离岸创新中心为牵引,南京、深圳、上海、武汉4家离岸孵化中心,以及若干家企业离岸研发中心为支撑的“1+4+N”离岸创新网络。姜堰将坚持“既为我所有、也为我所用”,区内规划建设精密制造产研院、人形机器人中试放大基地,加快南京师范大学(姜堰)人工智能研究院、修正生物医药(泰州)研究院建设,支持泰州赛宝工业技术研究院争创省舰船质量提升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省四星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区外深化拓展“1+4+N”离岸创新网络,加快校地校企共建,引导耐心资本投资科技创新,有效贯通“加速器+中试熟化+生产基地+投资基金”产业化链条,吸引更多创新要素转化为产业动能。
发挥好高校院所策源作用。姜堰与南京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江苏省产业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合作紧密,联系广泛,每年达成超2000万元政产学研合作协议,促成芳纶涂覆隔膜、脑部专用PET等重点科创项目落地姜堰。姜堰将进一步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共建研究所、实验室、企业联合创新中心,中试车间、中试生产线,产业化基地、实践基地,加快构建技术、企业、资本、政府“四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打通从研发端到生产端再到服务端的全流程环节,实现创新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无缝衔接。
发挥好堰才能人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姜堰有优质的基础教育,能人辈出,先后走出8位院士、400多位教授以上专家学者。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李德仁院士,国内著名的机电装备动力学与控制、机器人及控制专家陈学东院士,就是其中杰出代表,也是推动姜堰科技创新发展的高端资源。姜堰以春节假期、溱潼会船节等返乡契机,主动与在外能人加强对接,高质量举办创新发展大会,创新推出杰出人才措施,制定完善“人才共有产权房”等“堰才礼遇”制度,有力促进各类堰才反哺家乡、扎根姜堰。姜堰将加快建设更具归属感的人才友好型城市,充分依托姜堰籍“两院”院士、高校教授智力密集和资源聚合优势,链接“最强大脑”赋能产业科创,承接一批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切实把人才“软实力”转化为姜堰发展“硬支撑”。
责任编辑:梁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