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治监督推进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
作者: 徐双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2]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高等教育要发挥龙头作用,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强国的战略体现。以政治监督推进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深刻把握“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聚焦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让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深入开展政治监督,要整体把握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精准化的实践要求,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重大部署。
一、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在属性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3]上述论断阐释了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体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三者的有机统一,为以政治监督推进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明确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政治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表达,推进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要坚定政治方向,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引,培养政治认同,坚定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深化对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政治属性的认识,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政治监督的根本要求和首要前提。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人民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3]推进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民生为大。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惠及的人口规模巨大,其人民属性就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高等教育需求,提升人民群众整体思想道德水平与科学文化素质,让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厚植人民幸福之本,这是政治监督必须始终遵循的价值追求。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2],“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3],“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4]。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集结点,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与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息息相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立足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推动发挥高等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作用,实现建设教育强国全方位、全周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是政治监督的目标指向和时代要义。
二、以政治监督推进中国式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点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1]做深做实政治监督,推进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就要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上述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以政治监督推进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根本方向,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以坚持和加强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公报指出:“新时代强化政治监督的根本任务就是‘两个维护’。”[5]以政治监督强化党对高等教育事业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具体的,重点聚焦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深刻把握“两个确立”,自觉践行“两个维护”;聚焦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有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政治监督就要跟进到哪里;聚焦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为根本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道路;聚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聚焦切实坚决执行民主集中制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党的领导落实到高等教育各方面、各环节,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聚焦《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完善党内政治生活,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聚焦持续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健全高校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融入教育强国建设实践,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一以贯之,一贯到底。
以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首要的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思想政治工作、青年工作、意识形态、师德师风等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对以政治监督推进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政治监督要重点聚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找准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事业的战略定位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方向;聚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聚焦坚持改革创新“八个相统一”要求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关键课程”,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协同,构建“大思政课”格局;聚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准确把握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和青年工作的基本要求,引导青年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帮助指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聚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守好建强我国高等教育意识形态主阵地,确保青年学生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6];聚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尊师重教传统,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以及具有“大先生”风范的新时代高水平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引领青年学生健康成长。
以坚持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3]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心怀“国之大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政治监督重点聚焦把握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使高等教育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引擎;聚焦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聚焦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
以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1]高等教育既是国计也是民生,涉及亿万家庭福祉,社会关注度和期望值很高。政治监督要重点聚焦把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期待作为根本政治任务,注重从人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来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将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首要考量标准,健全完善高等教育考核评价机制;聚焦坚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公益属性,转变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发展更公平、更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确保高等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聚焦着力将人民对高等教育的急难愁盼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和抓手,找准难点、堵点、痛点、盲点,督促系统施治;聚焦推进高等教育领域突出问题治理,持续深化整治高等教育所涉及的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问题,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确保各项为民政策落地见效,高等教育领域风清气正。
三、以政治监督推进中国式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深入推进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高校党委和纪委必须自觉把加强政治监督摆在突出位置,履行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贯通协同、一体发力,从政治高度准确把握政治监督内涵、高等教育规律和教育强国建设要求,不断推进和深化实践创新,增强从政治上发现问题和推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体把握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的实践要求。具体化是问题导向,注重政治监督的内容。以政治监督推进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必须突出党的政治建设,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证和根本原则,以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根本任务,实施政治监督要件化,把准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政治生态、政治责任,维护好党章、党规、党纪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必须及时发现和纠正政治偏差,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并将其落实到具体措施、具体任务、具体成效上,督促高校始终做到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为,以推动政治监督在高校见行见效。精准化是施治靶向,注重政治监督的重点。以政治监督推进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明确的而不是空泛的,必须使政治监督更好地打在“靶心”上,聚焦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抓住“关键少数”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紧盯重点人、重点事和重点岗位、重点领域;必须将政治监督与日常监督紧密结合,贯穿于选人用人、国有资产、财务管理、科研经费、基建工程、后勤管理、招标采购、招生招聘、职称评聘等各个领域,精准发现问题,着力解决问题,推动整改落实,提升政治监督效能;必须强化系统思维,透过业务看政治,结合“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科学高效治理体系,围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开展清单式、项目化监督,找准政治监督切口。常态化是实践指向,注重政治监督的规律性。以政治监督推进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长效的而不是一时之举。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政治监督作为全面从严治党和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载体,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必须把准政治监督的运行特征与规律,将其贯穿于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巡察监督“四项监督”之中,做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凝聚合力,构建闭环监督体系,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久久为功,推动政治监督常态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