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探讨

作者: 季丽

202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作为全省乃至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条件和能力最好的地区之一,苏州产业基础坚实,科创资源丰富,营商环境优越,市场空间广阔,开放程度较高。中共苏州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苏州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提出,要将苏州打造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增长极。

一、充分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这一重大论断,明确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地位,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主题,与过去片面追求GDP的发展方式有着本质区别,对生产力发展有着迭代和跃升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是一种以创新作为内生动力、以协调作为内在特征、以绿色作为发展方式的先进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特征,既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科技文化产品需求也更为强烈。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供给体系,提供更多“新质”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质态,摆脱了传统行业偏向高劳动密集、高能源消耗的发展方式,聚焦以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手段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有助于形成绿色生产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绿色低碳生活的需要。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环境正经历深刻变化和调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的迫切需要,也是应对外部挑战、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战略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最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另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为我国立足世界科技前沿、赢得国际竞争优势提供有力保障。从人类历史进程看,每一次重大的科技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为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国家提供了强大驱动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在于,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竞争中,瞄准新的突破方向,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布局中孕育的新机遇,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建设完整、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从而掌握国际竞争的战略主动权,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物质和技术基础。

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苏州实践

苏州作为江苏“工业第一城”,位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二,目前拥有3个万亿级产业、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4.4万亿元,是全省乃至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条件和能力最好的地区之一。在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苏州理应勇当先锋,进一步发挥经济大市对全省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加速聚集科技创新资源。近年来,苏州紧扣“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这一目标定位,在科技供给、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提高质效。一是科技战略平台能级不断提升。中国顶尖大学间的联盟C9联盟高校全部在苏州布局,全市累计与国内外200多所大院大所建立起稳定合作关系。苏州实验室、“一区两中心”(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苏州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地级市。截至目前,共计拥有1家国家实验室、1家江苏省实验室、17家江苏省重点实验室、1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83家苏州市重点实验室、108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二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不断扩充。全市累计布局建设创新联合体50家,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83家、省级众创空间331家,总数量位列全省第一;拥有国家级孵化器总数76家,跃升至全国城市首位;累计获批34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量位列全省第一。三是创新企业培育不断壮大。2023年全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230家,累计培育401家,总数量位居全国第四;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17家、潜在“独角兽”企业75家,分别位居全国第六和第三。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催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无论是传统产业提升,还是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布局,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面。2024年1月,苏州召开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题的“新年第一会”,提出全面实施“苏州智造”强基提质行动,奋力打造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一是传统产业焕新,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持续巩固钢铁、化工、纺织等优势产业、支柱性产业的支撑力度,用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政策契机,利用“智改数转网联”驱动技术改造,加快数字化转型并赋能产业,在提升传统产业对经济基本盘支撑作用的同时释放其带动效应。尤其是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加大先进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在绿色制造业、绿色服务业、绿色农业等方面加快发展,以科技创新促进绿色生产力发展。二是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打造新增长点。2023年,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为47.6%。生物医药在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考评中获评“优秀”等级,先进材料入选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试点示范,电子氟材料、多肽类生物药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在向高形态、高能级、高价值攀升的过程中,产业体系逐渐具备“高原”特征,为布局和发展未来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培育未来产业,精准布局新赛道。依托现有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势,重点发展前沿新材料、光子芯片与光器件、元宇宙、氢能、数字金融、细胞和基因诊疗、空天开发、量子技术等八大领域,宽口径、厚基础、依层次、分类别地培育未来产业优势赛道。综合考虑未来产业原创性、颠覆性、不确定性和前沿性等特征,结合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创新基础,动态调整未来产业布局,培育未来产业新方向。

加大营造创新生态氛围力度。近年来,苏州不断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聚焦打破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难点、堵点。一是围绕全链条、全要素、全周期,提升创新生态竞争力。围绕“0到1”的基础研究、“1到100”的工程化和产业化突破、“100到10000”的产业化加速,构建全链条创新支持体系。打造开放的科技成果库、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工程化等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二是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环境。持续提升投资促产便利化水平,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优化土地、能源、人才、金融、技术、数据、物流等要素配置,推行数据得地、数字征信等改革举措。2023年推出“苏式营商环境6.0版”,其中涉及126条为企服务举措,从市场环境、创新生态、政务体系、法治诚信、人文底色五大维度持续打造“苏州最舒心”营商环境品牌,连续五年被评为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三是创新创业人才不断汇聚,持续打造“人到苏州必有为”的工作品牌。2023年,苏州实体化运营苏州科技商学院,设立海外首个苏州全球创客传播中心,第十五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签约项目数量超过2000项。全市新增国家级人才215人,入选省双创人才186人(占全省32.6%),新立项顶尖人才团队、重大创新团队13个,创新创业人才加速集聚,获评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首批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地区。

三、补齐短板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增长极

近年来,苏州在布局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经验,但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基础创新、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有待完善,高层次人才短缺,高端教育医疗配套不足等发展短板。苏州将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从补齐短板、提升优势、完善机制三个方面发力,为全省乃至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实践样板与参考路径。

补齐“基础研究、高教资源、重大科创平台、高层次人才”四类短板。一是科技投入中基础研究占比不高。与国内部分先进城市相比,苏州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从2023年数据看,苏州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055亿元,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超4%,但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仅约1%。未来将逐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加大财政科技支出投入。采取“调结构、转方式、保重点”的方式,在市级科技计划体系中设置基础研究、科技创新生态建设等五大计划,优化科技资金配置,加大对牵头类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创新中心的补助力度。瞄准集成电路、新药发现与创制、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等前沿技术、交叉技术,凝练关键科学问题,力争加快突破形成一批“从0到1”原创性成果。二是高水平科教资源供给不足。虽然近年来苏州不断引进优质高校资源,但目前仍未有“世界一流”本土高校,仅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世界一流学科,为基础研究和技术策源提供“源头活水”方面面临瓶颈性制约。近年来,苏州积极引蓄高校优质资源,抓住新一轮部省共建“双一流”高校建设契机,力争将苏州大学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推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等重点高校紧扣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打造特色学科;支持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等加快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塑造中外合作办学典范;支持苏州科技大学、常熟理工学院等本地高校发展壮大,加快补齐补强高校资源不足的短板。三是重大科创平台建设相对落后。上海、深圳均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城市,上海拥有国家实验室3家、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44家,深圳拥有国家实验室1家、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1家,而苏州仅拥有国家实验室1家、共建类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5家,且国家大科学装置仍处于空白状态。目前,苏州正致力探索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苏州模式,大力支持苏州实验室建设,鼓励高校院所、创新型企业,以牵头新建、共同建设、参与建设等方式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高标准打造新型实验室体系。四是高层次顶尖人才稀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依靠高层次人才支撑。近年来,苏州虽然在引进高端人才、培育本土人才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深圳、上海等城市相比,高端人才引育有待进一步加强。截至2023年底,苏州人才总量达390万,高层次人才总量达42万。但因顶尖科教资源、国家级科研机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相对匮乏,对顶尖人才、高端人才吸引力仍显不足。基于此,苏州新近发布2024版人才政策,首次系统制订《苏州市人才分类认定目录》,形成“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紧缺人才—储备人才—通用人才”有机衔接的金字塔形梯次认定体系。聚力引进和培育各领域高端人才带动高新技术产业链发展,将优势人才资源向主导产业、高精尖缺方向倾斜,加大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等引进和培育力度,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顶尖人才和团队实行“一人一策、上不封顶”。

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先发展、新支柱产业优先培育、未来产业超前布局”三大优势。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苏州的显著优势,也是苏州培育新质生产力、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基础。一是聚焦新赛道,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先发展新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发展方向的新动能,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截至2023年末,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4667.5亿元,占GDP比重18.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2.12万亿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名前列。拥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3个万亿级产业,其中高端装备产业2023年产值达到1.42万亿元,跃居第一大产业。传统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升级,2023年产值达1.34万亿元,特别是汽车电子领域发展迅速,产业链上下游较为完备,一批全球领先厂商在苏州加大布局,在全国汽车产业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先进材料近年来发展迅猛,集聚苏州实验室、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等一批科研载体。二是扶持新支柱,打造“新三样”,率先培育新优势。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中的电动汽车是苏州外贸出口的“生力军”,2024年上半年出口额近60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外贸新动能。三是瞄准新趋势,打造未来产业超前布局新优势。为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苏州详细规划了八大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2023年9月出台的《关于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工作意见》提出:“到2030年重点突破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核心技术,未来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主导产业形成有效衔接,未来产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到2035年形成1—2个领跑全国的千亿级未来产业创新集群,未来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0亿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