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农业生态双赢的水乡“新典范”

作者: 钱瑛 易华勇

打造农业生态双赢的水乡“新典范”0

江苏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尤其是丰富的水资源赋予了江苏农业鲜明的“水乡”特色,这一资源优势为江苏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高效利用水乡资源、构建农业生态双赢的新模式成为江苏必须解决的核心命题。本文通过分析江苏“水乡样板”的实践探索,揭示其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力图为全国农业农村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深化改革振兴,江苏勇探“水乡新路”

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江苏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将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2018年,江苏发布了《江苏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了未来五年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路线图。该规划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结合江苏的地理特色和资源禀赋,提出打造“水乡样板”的具体举措,探索出一条既保护生态又促进农业高效发展的振兴之路。

充分发挥水乡资源优势,大胆创新农业绿色种养模式,探索出以“生态循环”为核心的农业发展新路径。“稻虾共作”“稻鱼共生”等模式成为江苏现代农业的代表性实践,通过将种植与养殖相结合,构建了“以稻养鱼,以鱼促稻”的可持续农业模式。这些模式不仅显著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出效益,还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实现了农业与环境的良性互动。2023年,江苏全省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到1600万亩,水产养殖总产值突破700亿元,为地方经济注入了强劲增长动能。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根据地理特色和资源禀赋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发展绿色生态农业、高效种养业和休闲农业。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目标的引领下,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让绿色种养模式成为现代农业的核心特征。这种注重生态保护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为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江苏智慧。

技术是现代农业的核心驱动力,江苏在推动农业数字化、智能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科技赋能农业”的显著特征。通过引入精准灌溉、低碳种养、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全面提升了农业全产业链的生产效能。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使2022年全省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50万亩,精准灌溉技术有效减少了农业用水浪费;智慧农业系统的应用让农民能够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水稻长势、气象变化,并根据反馈调整施肥和灌溉策略,大幅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江苏率先引入低碳农业理念,将“双碳”目标融入农业生产全过程。在稻田管理中应用甲烷减排技术,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养殖业中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充分利用养殖废弃物作为有机肥料,降低环境污染。这些科技创新不仅优化了农业生产方式,也增强了江苏农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为全国农业现代化树立了新标杆。

江苏还积极推广无人机植保技术、智能化农机设备等新型农业装备,实现了从田间管理到农产品加工的全流程自动化与数字化。农业物联网平台的建立让农民能够实时获取市场价格、种植建议及气象预警信息,显著提升了生产决策的精准度与应变能力。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实践,展现了江苏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优势。

在“水乡样板”的建设中,江苏深入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科技”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活力。水乡地区依托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底蕴,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了具有江苏特色的“农文旅”一体化格局。以周庄、同里等传统水乡为代表的地区,通过优化旅游服务和设施,吸引城市游客前来体验农耕文化和乡村风情,形成了农业生产与观光休闲相结合的新业态。2023年,江苏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数量达到85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380亿元,为农民提供了多元化的增收渠道。

江苏还注重传统农业文化的挖掘与传承,通过举办水乡文化节、稻田音乐会和农耕体验课程,将生态农业与文化宣传深度结合。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乡村的吸引力,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农业文化保护。农业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为现代农业注入了更多情感与人文价值,也让江苏水乡的品牌形象更加鲜明。

二、守护绿水青山,探索农业生态“双赢”

面对农业农村发展中面临的复杂挑战,江苏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和水乡特色为基础,全面推动农业农村改革,探索出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振兴之路。这一以“水乡样板”为核心的江苏实践,既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贯彻,也是江苏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探索。

江苏“水乡样板”的核心在于优化农业结构,推动绿色发展以及探索农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面对土地碎片化、劳动力老龄化、生态压力增加等制约因素,江苏以系统化思维和全局化布局构建了一套适合地方特点的发展路径。农业结构调整是其中的基础环节。江苏充分利用水乡的资源禀赋,通过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将传统水稻种植与现代养殖业相结合,推广稻渔共生、稻虾共作等模式,不仅提升了单位面积产出,还优化了生态循环,探索出“以鱼促稻,以稻养鱼”的可持续农业新范式。2023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达1300万亩,水产养殖总产值超过700亿元,彰显出农业经济与生态保护并行不悖的良性态势。

在绿色发展方面,江苏以水资源管理为突破口,将农业生产的高效化与环境保护相结合。通过推广精准灌溉、循环农业模式和生态种养技术,有效减少了农业生产对水资源和环境产生的压力。2022年,全省节水灌溉面积已达550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20%以上。这不仅降低了水资源消耗,也大幅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河长制”的全面推行实现了对水体污染源的严格监管,使得水乡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这一治理模式不仅为江苏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提供了保障,更为全国范围的水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了参考样本。

江苏在产业融合上进行深度探索,将农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有机结合,构建“农业+”的多功能发展格局。水乡地区依托其独特的生态资源和文化积淀,通过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和生态体验等形式,创造出了新的价值链条。许多地区在发展现代农业时将传统水乡的文化体验融入乡村旅游,吸引大量城市游客前来观光、消费。2023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数量达到8500万人次,综合收入突破380亿元,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农文旅”一体化的探索,不仅为农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也为农村人口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和创业空间。

江苏奋力打造“水乡样板”,不仅着眼于当前的成果,更立足于农业现代化与生态文明深度融合的长远发展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土地规模化、规范化经营成为下一阶段改革的关键重点。江苏正通过优化政策支持与利益分配机制,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和资源整合,为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劳动力结构的优化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领域。面对人口老龄化和青年外流的现实问题,江苏通过实施返乡创业计划、发展乡村电商和创意农业等方式,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反向流动人口提供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

江苏还积极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和智能化装备提升农业全链条的效能。通过精准施肥技术和数字化水质监测系统,实现了农业投入的最优配置;无人机植保和智能农机的大规模推广则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既降低了农业生产的环境成本,也增强了江苏农业在全球化竞争中的韧性。

江苏“水乡样板”的实践,折射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深远意义。它不仅体现了对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的全面把握,也反映了江苏在探索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平衡路径中的全球视野。在“双碳”目标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驱动下,通过对绿色农业、生态保护与产业融合的持续探索,为全国提供了“江苏方案”。该方案的成功,不仅是江苏水乡地区经济和生态“双赢”的体现,更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在新时代的缩影。

江苏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指导,在农业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了平衡点。通过绿色种养模式的推广、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以及产业融合发展的探索,江苏构建了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相辅相成的“双赢”格局。这一实践不仅彰显了现代农业与生态文明深度融合的可能性,也为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和路径。

三、优化农业生态,打造水乡“示范样板”

江苏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以优化农业结构为切入点,协同推进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具有推广价值的农业生态“示范样板”。这一探索不仅成功应对了资源压力和环境挑战,还为全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江苏充分发挥区域自然禀赋的优势,以生态种养模式为核心,实现了农业生产与生态平衡的有机统一。通过因地制宜地推广稻虾共作、稻渔共生等模式,当地的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附加值得到显著提升。这些实践依托水乡特有的资源条件,在减少农药、化肥使用的同时,实现了农业生产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提升,为传统种植模式转型提供了可行路径。

在技术应用方面,江苏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将物联网、精准灌溉和无人机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现代技术的普及让农民能够实时掌握作物生长信息,根据数据反馈调整生产方案,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降低了资源浪费。尤其是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江苏通过先进灌溉技术和生态治理措施,显著减少了农业对环境的负担,为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树立了标杆。

江苏还通过深化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探索出“农业+文化”“农业+旅游”等多元化发展模式,为农业经济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水乡地区依托生态与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农耕文化体验项目,在吸引城市游客的同时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这种产业联动模式不仅增加了乡村经济活力,也进一步强化了农业在地方经济中的地位。

政策的保障为江苏农业生态“示范样板”的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通过优化土地流转机制,江苏促进了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通过实施技术培训和返乡创业扶持计划,为乡村注入了年轻劳动力与创新活力。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地,有效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转型,并为农民的长期收益提供了保障。

尽管江苏的“示范样板”已取得诸多成效,但仍面临着土地集约化进程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有待提升等现实问题。未来,江苏将在推动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农业生态建设的新路径,以更加全面、系统的方式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这一“示范样板”将为全国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方案。

(钱瑛:中共溧阳市委党校;易华勇: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

责任编辑:张蔚菊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