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区砖墙镇: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振兴“水乡样板”
作者: 马丽高淳区砖墙镇: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振兴“水乡样板”
马 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与部署,为我国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以及农民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江苏省“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清晰界定了全省乡村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成为引领全省乡村迈向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新境界的关键指引。近年来,南京市高淳区砖墙镇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苏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率先示范的号召,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围绕“产业强镇、水乡名镇、幸福市镇”的发展定位,以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为契机,勇于探索,积极作为,承担起为全国及全省乡村振兴探索新路的重任,成功打造出具有示范意义的乡村振兴“水乡样板”。
一、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壮大发展矩阵
发展要素得天独厚,圩乡魅力持续彰显。砖墙镇地处苏皖交界处,紧邻固城湖和水阳江,水资源丰富,拥有约1.5万亩的水域面积,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这里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生态涵养区覆盖率高达70%以上,使得砖墙镇的生态环境质量始终位居南京市前列。镇域内河沟纵横,25.7公里的一、二线主干河道畅通无阻,116公里的沟汊经过精心清淤整治,断面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以上,昔日“清水入圩”的水乡风光得以重现。在这片土地上,水利文化与圩田文化交相辉映,江苏最古老的圩围工程相国圩,以及水阳江水牮、陡门、涵闸等古代水利工程遗迹,见证了砖墙镇悠久的历史与文明的积淀。周瑜故里、“张勃治水”“樨开五色”“一里三相”等历史事迹,更是源远流长,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尽的文化底蕴。近年来,砖墙镇以历史文化村落建设为抓手,精心梳理形成了以周氏宗祠为中心的三国文化街区,打造出独具圩乡特色的水利文化保护、展示、传承、教育基地,让圩乡特色生态文化得以生动展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省文明乡镇等荣誉称号的获得,不仅是对砖墙镇过去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作为高淳区首批GEP核算评估试点街镇,砖墙镇正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典范。
特色产业基础雄厚,产业振兴全面发力。作为“固城湖”中华绒螯蟹的重要原产地,砖墙镇不仅是高淳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主要核心区,更是全国水产养殖行业的领航者。全镇拥有5.3万亩的养殖面积(占高淳全区螃蟹养殖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和近万名养殖从业人员,使得螃蟹等水产品产业成为砖墙镇经济的支柱产业,收入占比超过全镇农民可支配收入的50%。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砖墙镇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合作经营等新模式,促进农民参与农业融合发展,不断获取产业链上游的高附加收益。通过重点做大做强以螃蟹为主导的特色水产业链条,砖墙镇建成了2.1万亩的永胜圩现代农业产业园,落实“十个统一”管理新模式,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的水产养殖产业链转型示范区。同时,砖墙镇还通过充分利用粮库、撤并校舍、“两库”项目等闲置资源载体,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能力。通过统筹上级帮扶资金入股食品产业园,建成各类大棚680亩,高标准农田580亩,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抢抓重点扶持机遇,发展潜力不断集聚。砖墙镇不仅是宁杭生态经济带、宁宣黄成长带的交汇区,也是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的重点区域。多年来,砖墙镇积极抢抓市区重点支持西部圩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着力推进圩区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作为高淳区国家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砖墙镇承载着推进“农业+生态”新布局、“农业+科技”新动能、“农业+旅游”新业态、“农业+品牌”新空间等一体化发展的典型示范重任。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砖墙镇始终紧扣富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基础补足补短三方面不断创新。一方面,用好“水资源”,找准突破口,求真务实、精准施策;另一方面,用好中央试点奖补资金、省市配套补助资金和区级整合资金,集中力量推进7大类42个改革事项落地,将改革创新的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逐步形成了水乡振兴的独特模式。
二、强化顶层设计,多措并举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规划先行,一张蓝图绘到底。注重系统谋划,紧密围绕市、区、镇“十四五”规划以及西部圩区的发展规划思路,紧扣产城融合新市镇与跨界协作桥头堡的功能定位,在综合考虑区位交通、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以及产业基础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精心排定各类发展项目。同时,积极对接区城乡建设发展、水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等专项规划,建立顺畅的沟通机制,加大可行性研究分析的力度,确保每一个项目的“规划图”都能够迅速转化为“施工图”乃至“实景图”。强化问题协调机制,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坚持“一事一议+一案一策”的工作机制,明确专班负责人,对上做好对接,对下加强指导。每月都对项目进展以及需要协调解决的事项进行专题研究,做到即知即办、即知即改,逐步构建起“个性问题跟踪办理、共性问题统筹推进”的管理模式,确保项目能够顺利推进。严格项目监督管理,抽调专人组建项目审核小组,将概算预审、项目评审以及全程跟审等进行制度化安排。通过现场监督与材料监督相结合的方式,以及日常检查与专项细查相结合的手段,紧密围绕项目报批、实施、验收等关键节点,对资金使用、项目施工以及档案管理等进行全程把关,确保项目建设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
坚持联动共建,统筹资源促合赢。通过共同挖掘“土”资源,打好“特”色牌,不断延伸“产”业链。全面启动省、市、区、镇、村五级联动,充分发挥省、市、区挂职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的独特优势。主动拓宽思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强与派出单位的日常联系与互动,成功实现10个行政村与机关单位、国有企业的多方共建。在调查研究、招商引智、品牌打造、产品销售以及为民服务等方面,持续深化合作以巩固改革成果。在产业发展方面,积极推动村、社、企三方联建,由镇级主导推进,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协调配合,市场主体和本地农户广泛参与,搭建起“订单农业”平台,通过“村企联建”的方式发展“大棚经济”。在此基础上,优化形成了东部片区水产养殖,中部片区水生蔬菜,西部片区稻米瓜果的特色农业分片发展格局,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此外,注重优势资源多方联享,以市、区两级重点支持西部圩区高质量发展为契机,与省、市部门,国企,行业协会以及商会等建立了“五联五共”的合作模式,包括组织联建、理论联学、活动联办、阵地联用、服务联动、发展共谋、平台共享、资源共聚、品牌共建及合作共赢等内容。
坚持融合发展,聚焦特色创品牌。注重以学促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系统研究学习政策文件,多次组织专班负责人和村支部书记赴浙江杭州、四川成都、福建厦门以及南京江宁等地和区内兄弟街镇,学习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的优秀经验。通过深入调研与讨论,形成了10余篇乡村振兴调研成果,为地方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在产业发展方面,聚焦“一主多元”的模式,以农业园和食品产业园为依托,结合水乡慢城和联合社区的独特载体,延伸拓展以水产养殖为主的特色产业,并完善以盘活闲置资产资源为抓手的多元布局。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农工商旅文融合发展的路径,不仅提高了螃蟹的品质与产量,还进一步发展了观光渔业、农业生态旅游等相关产业。这不仅拓宽了群众的致富之路,也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是实现富民强村目标的重要路径。为此,积极探索农业品牌化发展之道,大力实施乡村农副产品品牌战略,完善“一村一品”的布局规划。精选固城湖螃蟹、生态大米、农家土鸡蛋以及高档果蔬等农副产品,整合“侬兴小哥”“周城有礼”等乡村特色品牌资源,共同打响“相国一品”区域公用品牌。通过品牌效应的放大,不断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坚持常态长效,建立机制强保障。为确保各项工作的持续推进与高效落实,坚持常态长效的原则,着力构建坚实有力的保障机制。创新产业发展机制,以省、市、区、镇、村五级合资的方式组建管理公司,有效集聚资源要素,致力于做大、做强、做优以螃蟹为主导的水产养殖产业链,推动传统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依托国家级农业园区建设和“一中心一院”的运行载体,积极拓展“数字农业”应用场景,加快“三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进一步擦亮水产养殖的“金字招牌”。在人才支撑上,紧扣南京市紫金山英才计划和高淳区人才发展规划要求,积极引入乡土专家、新农菁英等专业人才,并与江苏省河蟹产业研究中心等大院大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重点培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以及产业发展职业经理人等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领头雁”,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在生态改善方面,深入把握和践行“两山”理论,聚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三年行动和环境质量“提质增优”六大攻坚专项行动。全域打造美丽乡村,系统推进水生态综合治理,并建立健全河道清淤疏浚以及河长制工作部门联动、信息共享机制,确保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在乡村治理上,以网格为载体探索“微治理中心”集成式民生服务等新模式,积极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公益项目、志愿服务等活动,着力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通过移风易俗等小切口,助推乡风文明大提升。
三、突出示范引领,创新探索形成“水乡模式”
强化“一村一产”夯实“产业强镇”基石。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砖墙镇始终将产业振兴视为乡村振兴的基石,精准规划镇域片区,加速推动各村产业差异化发展,着力实现“三区联动”。东部片区注重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依托永胜圩现代农业产业园,结合养殖种业池塘改造及设施配备计划,加大基础设施、智能系统、尾水处理等投入,提升螃蟹养殖科技化水平。中部片区盘活闲置土地资源,以新建大棚为基础,打造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样板,通过农业发展推动特色旅游,为村集体经济增收注入新动能。西部片区建设以西江农业产业园为主导,完善产业布局,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带动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共同致富。鼓励各村依托自身优势,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协同发展商贸服务业。其中,茅城村通过拓展水产品产业链,丰富多元化生产经营模式,利用电商平台直播等新业态,提升“固城湖”品牌价值,引领农产品互联网零售发展。
打造“一村一景”创建“水乡名镇”品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砖墙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整治、改造、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全域推进水系治理,完成主干河道连通工程及河道沟汊清淤整治,打造生态景观长廊。持续整治污染,实现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全覆盖,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1.7%。优化宜居乡村建设,围绕“三生融合”,优化空间布局,推进村庄规划编制,落实环境提升专项行动,完善基础配套建设,保护传统建筑,实现现代文明与传统村落结合,打造和美乡村、水美乡村、绿美村庄,市级宜居村覆盖率达99%。构建常态管护机制,落实河长制,巩固生态发包管护成效,深化精细化管理,构建水清、路畅、岸绿、景美的水乡画卷。
实施“一村一策”构建“幸福市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砖墙镇以普惠民生服务机制为导向,构建“一村一策”治理体系,形成“1+N”的治理网络,增进民生福祉。实施强基工程和为民服务项目,彰显主要功能阵地便民利民功能,经验做法多次在《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刊载。优化升级集镇便民服务中心功能,强化24小时自助服务保障。发挥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作用,形成社会治理新局面。推广周城村“微治理中心”经验,集成服务中心功能,一站式保障村民生活。打造隆兴村“红白理事堂”,实现红白喜事操办标准化、规范化、简约化。各行政村探索社区养老机制,新增或改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村级卫生室以及婴幼儿照护服务中心,满足农村家庭养老、托育、医疗需求,实现民生保障服务规范运行,改革成果惠及全体村民。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高淳区砖墙镇党委副书记、镇人民政府镇长)
责任编辑:徐江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