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历史·实践:中国共产党“为世界谋大同”的三重逻辑
作者: 张晓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1]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2]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全人类解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价值底蕴,两者虽表述不同,但价值观念、社会追求相通。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胸怀天下,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3]。新时代新征程,深入阐述中国共产党“为世界谋大同”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及实践路径,对于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共创美好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为世界谋大同”的理论渊源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代表广大无产阶级、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以实现共产主义、全人类解放为宗旨的政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社会追求既高度契合又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和理想追求。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共产党作为拥有 9900 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始终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追求“为世界谋大同”的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4]。
“为世界谋大同”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宗旨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5]马克思主义是心系全人类福祉、全人类解放,始终代表最广大无产阶级利益的学说。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就树立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的职业追求和“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6]的崇高理想。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提出,政治解放是人类解放的关键环节,“政治解放当然是一大进步;尽管它不是一般人类解放的最后形式,但在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范围内,它是人类解放的最后形式”[7];在《神圣家族》中指出,无产阶级是实现人的解放的物质承担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8]287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个人只有通过“自由人的联合体”
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53 ;在《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根本宗旨和价值取向,“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代表了整个运动的利益”[9]44,“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9]42 ;在《资本论》中详细研究了工人阶级的现状、未来发展、历史使命和获得解放的前提条件。晚年在《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中,马克思通过对人类早期农村公社制度的研究,探讨人类解放的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实践所需的历史环境。可以说,马克思的一生是“为人类求解放”的一生,他立足“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8]540-541 的宽广视野,致力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倡导“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9]66,追求“共产主义”“自由人的联合体”,也就是为世界谋大同。“为世界谋大同”不仅是马克思的职业追求和崇高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点和本质属性,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诞生与发展过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和执掌政权的始终,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理想追求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胸怀天下,不仅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还要为世界谋大同。[10]
“为世界谋大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观”的时代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着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德、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11]“天下大同”“天下一家”“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宽广的国际视野,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从孔子《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的“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理想世界,中华民族一以贯之地追求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在“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时代,孔子主张“天下为公”而非“家天下”“私天下”,追求“天下大同”。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儒家学者虽曾提出过“天下为公”的口号以更好地治理国家,但其实质还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封建王权的统治;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其本质是姓“私”而不姓“公”。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顺应人类社会历史规律和世界发展大势,把中国革命与人类进步事业紧密联系起来[12],把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最终目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理念相结合,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了中国贡献。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13];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思想理念,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丰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真正使这一思想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二、中国共产党“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论世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和意志都不会动摇……中国将始终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14] 100 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踔厉奋发,为世界和平、全球发展、国际秩序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大同”的追求、担当和使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shi20250403.pd原版全文
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为中华民族的中心任务。中国共产党自1921 年成立,就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从此中国人民有了“主心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约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极大地鼓舞了为争取解放而斗争的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任务的完成,标志着中国持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被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制度所替代,深刻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进一步壮大了世界和平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开展友好合作,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也是世界上唯一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载入宪法的国家。新时代新征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持续动荡,地缘政治冲突外溢,恐怖主义蔓延,大国博弈激烈,人类面临许多新的安全问题和风险挑战,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始终致力于人类和平发展事业,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5 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成功举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上合、金砖、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双边多边场合,鲜明提出中国主张,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注入更多正能量。”[15]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将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共同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功探索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使积贫积弱、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实现了全部脱贫、全面小康,并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也为全球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在自身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仍然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民族独立、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建设经济特区,引进外资,从沿海到内陆,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局部到全局,从经济领域到其他领域,形成了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新局面。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也为世界发展繁荣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庞大的市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应对经济危机时凸显了中国的国际担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改革的新时代,提出“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16]2 的任务。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取得脱贫攻坚决定性胜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既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世界各国人民。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推动“全球南方”合作走深走实,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为全球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为世界各国提供新机遇。
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1945 年,中国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80 多年来,中国始终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承担国际责任,是国际秩序坚定的维护者、建设者。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西方国家的敌视、孤立、封锁,新中国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17]的外交方针,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维护国际秩序做出了积极贡献。1971 年 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意味着中国作为平等的联合国会员拥有主权国家权利,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担负着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与责任,为发展大国关系、维护世界秩序贡献了坚实力量。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加入 600多项重要的多边国际条约,加入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世界多极化,营造和平稳定、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为世界新秩序贡献了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全球治理,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强调:“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个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18]中国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谋大同、开放合作谋共赢,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全球秩序贡献了更多中国智慧和方案。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聚焦全人类共同价值,为维护国际秩序贡献中国力量。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路径
党的发展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为世界谋大同”的大党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以实际行动践行“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这既是对党几代领导集体初心使命的坚守,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情怀的坚持,更是对世界历史趋势的准确把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19]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shi2025040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