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南京文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总结与路径探索

作者: 谭志云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文艺工作进行了全面战略部署。十多年来,南京市文艺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扣时代脉搏,深挖文化资源,着力构建中国叙事的南京表达体系,创新江苏文脉的艺术呈现范式,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推动南京文艺高质量发展,为文化强省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经验撷萃:夯实南京文艺高质量发展之基

文艺发展是一个多维度交织的复杂过程。历史底蕴是基石,为文艺繁荣提供土壤;文艺生态是保障,促进文艺形式与风格的多样发展;创新实践是动力,推动文艺持续前行;题材特色赋予文艺作品独特灵魂;文化交流则连接不同文艺体系。这些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构建了动态平衡的文艺系统。近年来,南京市文艺界依托南京深厚的历史底蕴,坚持创新实践,勇于探索新表现手法与创作理念,为文艺繁荣注入了活力,推动文艺工作迈上新台阶。

根植历史文脉,构建南京特色创作体系。作为时空交汇的文化载体,文艺创作承担着接续历史文脉与构建现代性表达的双重使命。文艺作品与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度融合,能够生动展现各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与风情,极大地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近年来,南京市文艺界通过再书写与再创作、再记录与再表达、再发掘与再弘扬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城市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一是对南京历史文化进行再书写与再创作,实现城市意象的叙事重构。文学与南京相互成就,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叶兆言的《仪凤之门》以城门为观察点,巧妙地将个体历程与时代变迁相结合,展现了南京历史的生动画面,兼具思想性和文学性。《世界文学之都:南京》以“大家小书”的形式,邀请多位作家共同书写南京 24 个标志性文学 IP,彰显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的历史渊源与当代风采,成为解读南京文化的重要载体。二是对南京历史文化进行再记录与再表达,实现文化记忆的媒介转译。纪录片《门启四方》以南京城墙中的城门为核心,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意蕴与故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既具有观赏性,又富有艺术性,充分展示了南京城墙所承载的中华文明价值。系列短视频《阅·南京》则以南京的文学地标为线索,以文学作品为核心,梳理出与各地点相对应的名篇、名作及背后的小故事,使文学得以通过视频的形式呈现,成为城市文化传播的一次创新尝试。这些优秀影视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南京的历史人文和城市之美,为新时代南京文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的注解。三是对南京红色资源进行再发掘与再弘扬,实现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南京广电集团联合推出的《致未来书》《山河岁月》《那一年,我们正年轻》《雨花台相册》等高品质纪录片,从不同视角深度阐释了革命烈士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丁香花》和《雨花英烈罗登贤》等动画片,分别以数字动画和手绘技术等形式,讲述雨花英烈的革命故事,用艺术形式让红色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实现了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弘扬。

创新文艺模式,重塑南京文艺表达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字的数码化、书籍的图像化、阅读的网络化等趋势,正促使文艺乃至整个社会文化领域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转型。”创新是文艺创作之灵魂所在。南京市文艺界在创新理念的引领下,通过理念革新、形式突破、传播迭代的三维创新体系,为新时代文艺的繁荣发展贡献了智慧与力量。一是创新文艺创作理念,开展小剧场文艺创作与演出活动。截至 2024 年 7 月,全市建成 111 个小剧场,构建了散点式、书签化、日常性的小剧场生态网络建设模式。南京市演艺集团及市属文艺院团,与知名戏曲导演、魔术大师等携手合作,共同成立名家工作室,精心打造新编京剧《鉴证》《花好月圆》以及魔术儿童剧《我是哪吒》等作品,实现艺术价值与市场效益双提升。特别是杂技剧《大桥》,将杂技、舞蹈与全息影像技术巧妙融合,生动书写了南京长江大桥建设者的壮丽史诗,深刻传达了南京长江大桥建设者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实现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二是创新表现形式,打造“文化基因 + 科技载体”的融合创新路径。动画电视剧《丁香花》作为国内首部以雨花英烈为题材的动画作品,采用数字动画、手绘技术等创新手段,生动再现了雨花英烈丁香的革命生涯,在有效弘扬红色文化的同时填补了国内同类题材的空白。将文艺演出融入商业空间的新模式,将精彩的杂技、魔术、歌曲、舞蹈等节目,带入“南京眼”、金鹰世界等商圈和景点,既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又提升了商业空间的活力与吸引力。三是创新传播方式,形成“实体空间 + 数字平台”的矩阵化传播生态。南京文化艺术节等活动采用“VR 沉浸式”和 5G 云直播等前沿技术手段,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在金陵大剧场平台开设“南京演艺云剧场”栏目,并联合“学习强国”南京平台及紫金山新闻共同打造“南京演艺云剧场”数字演艺品牌,既延续了文艺作品传播“在场性”审美特质,又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全媒体传播”要求,为南京文艺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搭建全球平台,拓展南京文化辐射维度。文化交流是推动文艺发展的重要桥梁。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拓宽了文艺工作者的国际视野。南京依托“平台赋能—品牌打造—民间联动—数字传播”四维协同路径,成功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国际形象。一是积极借助国家级平台,打造一系列精品文化交流项目。南京连续 13年执行国家“欢乐春节”访演任务,先后派遣南京歌舞剧院、越剧团、民族乐团等优秀团组进行境外展演,其中《金箍棒》等作品被纳入文化和旅游部线上项目库,并被译成多国语言进行全球传播,充分展现了南京文化的独特魅力。二是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打造多个文化交流品牌。南京“小红花”艺术团作为南京文化的代表,多次赴世界各地访问演出,足迹遍布五大洲。三是加强国际传播力度,提升城市形象。南京广电集团联合长城精品频道等媒体,共同举办“印象中国——南京周”等活动;南京打造的“南京老外‘真莱斯’”创意系列短视频,粉丝总数已突破 173 万;积极组派南京浦口民间艺术团、古雄小学艺术团等民间艺术团组赴海外交流。这种多维传播策略,有效提升了城市文化形象的情感附着度。

完善文艺生态,培育南京文艺新风貌。培育文艺生态是推动文艺持续繁荣、促进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石。良好的文艺生态,不仅能够激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灵感与活力,还能够为城市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氛围。南京通过顶层设计的价值引领、集聚区的空间重构、院团改革的机制创新,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了文艺生态的良性循环。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制定系列化文艺发展政策。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对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给予资金、场地、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建立文艺人才激励机制,对优秀文艺作品和文艺人才给予奖励和表彰,激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二是注重平台搭建与资源整合,打造多维融合的文艺集聚平台。打造熙南里历史文化休闲街区、南艺后街·水木秦淮艺术街区等,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创作和展示的空间,促进了文商旅融合发展。南京市演艺集团和6 家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创新,加强小剧场内容供给,成功打造了“金陵小剧场”文化品牌,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而且促进了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演出。三是深化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破解“体制惰性”与“市场失灵”双重困境。研究制订演艺集团和市属文艺院团“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及“一团一策”深化改革方案。相关规划和方案根据艺术门类、资源禀赋、保障水平的差异化,明确各单位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全面推进演艺集团及市属文艺院团改革发展、提质增效。

二、问题把脉:破解南京文艺高质量发展之困

近年来,南京文艺工作始终坚持中华文化立场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发挥南京的文化资源优势,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文化建设的最新指示,南京文艺工作仍存在一些短板。

文艺创作高地建设有待深化。一是缺乏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巨匠”“巨作”。相较于北京、西安等其他文学重镇,南京在“文学巨匠”的培养和涌现上显得力不从心。莫言、贾平凹等作家以其深厚的本土根基和国际影响力,成为各自城市的文学名片。相对而言,南京缺乏立足本土、蜚声中外的“文学巨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南京文学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二是当代南京作家群的价值和意义有待进一步发掘。尽管当代南京作家群实现了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与骏马奖等四大全国性文学奖项“大满贯”,但与北京、上海等地相比,文艺评论界和学界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力度不够。南京作家群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未能得到充分确立,其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也未能得到深入挖掘和有效传播。三是作品题材需要更加多元化。南京的文艺作品往往过于集中在历史、文化、红色等传统领域,不同类别的文艺作品经常出现选题扎堆的现象,深入挖掘和表现新时代、新生活的作品相对较少。这与甩掉历史包袱、作品题材更加丰富多样的北京等城市的文艺创作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对青年群体的关注力度尚需强化。一是政策扶持力度有待提升。对标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南京从全市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文艺人才进行全面、综合、整体的考量还有所欠缺,政策的结合度、融入度不够,总体经费投入力度不足。杭州“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每年投入 3000 万元专项资金;上海自2014 年起实施“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采取“一人一策”方式,重点培养 45 岁以下青年文艺家,强调德艺双馨。南京应借鉴上述城市成功经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青年文艺家提供更多支持。二是“适青”文艺作品较为匮乏。在网络文学领域,南京与成都、杭州等城市相比,缺乏本土“网红”作品和“顶流”作者。上述城市通过积极扶持网络文学创作,涌现出众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和作品,而南京在这方面相对滞后,需要加强“适青”文艺作品的创作与推广。三是“适青”文艺场景建设有待完善。北京 798 艺术区、草场地艺术区及胡同文化,上海 M50 创意园、田子坊等,艺术展览形式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咖啡馆、酒吧和独立书店众多,国际化氛围浓厚,吸引了大量青年文艺爱好者和国际艺术家。成都东郊记忆、U37 创意仓库等地,也成为文艺青年的新聚集地。南京虽有南京艺术学院周边、国创园等文艺工作者聚集地,但在数量和活跃度上仍需进一步提升,以更好地满足青年文艺群体的创作需求。

文艺传播效应有待突破瓶颈。一是国际文艺交流项目的质效有待提升。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比,南京的国际文学交流项目在影响力和成果产出上存在一定差距。北京凭借其“国际写作计划”,成功吸引了莫言、余华等国际知名作家参与;“上海国际文学周”汇聚了全球文学精英,成为国际文学交流的重要平台。相比之下,南京的“国际文学家南京驻地计划”和“南京文学作品翻译资助计划”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吸引国际顶尖文学人才、创作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二是对外推介效果有待提升。北京在文学“走出去”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已助推刘恒、梁晓声、毕淑敏等 35 位北京籍作家的 41 部作品与海外出版社签约,覆盖 18 个国家、13 种语言。上海注重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通过社交媒体、在线阅读平台等渠道,将文艺作品推向国际市场。相比较而言,南京文学传播缺少规模化数字传播效应。三是文艺传播跨领域协同与品牌整合亟须强化。成都通过打造“天府文化”品牌,将文学、艺术、旅游等多个领域紧密融合,形成了强大的传播合力。近年来,南京依托“世界文学之都”这一城市品牌对南京文艺进行整合传播,但“世界文学之都”空间没有统一的形象标识,对外推介的渠道和方法有待丰富,在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上突破文化壁垒的任务仍然艰巨。

三、实践创新:探索新时代南京文艺高质量发展之路

推动南京文艺高质量发展,应深耕重点题材,拓宽创作视野,激发青年活力,创新传播体系,强化触达率,提升南京文艺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推动南京文艺走向世界舞台。

深耕重点题材,打造时代精品。一是建立重大题材动态储备库。“十五五”期间,应聚焦重大现实、革命历史及当代社会热点题材,特别是围绕抗日战争胜利80 周年、红军长征胜利90 周年等重要历史纪念节点,结合城市发展规划与文化特色,精心策划并实施20—30 个重点文艺创作项目。融合南京地域文化元素与时代精神,采用非线性叙事、多视角切换等多元化叙事手法,以新颖的视角展现历史的深度与时代的广度。二是实施联动创作。充分发挥市文联的联动组织作用,依托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学术资源,以及南京市演艺集团、南京广电集团的专业优势和平台优势,建立从创意孵化、剧本创作,到制作发行、市场推广的完整产业链。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创作补贴、举办剧本大赛等方式,吸引国内外优秀创作团队参与,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时代精品。三是注重“一度创作”和经典剧目复排的均衡。在重视“一度创作”的同时,加大对优秀剧本和创编人才的扶持力度。设立如“南京原创文艺杰出贡献奖”等奖项,激励更多创作者投身原创文艺创作。鼓励文艺院团通过复排经典剧目并融入创新元素,实现剧目的“再经典化”。通过现代舞台技术、音乐编排、服装设计等手段的创新,让传统艺术形式焕发新的生命力。四是构建技术赋能的创作生态系统。搭建“区块链版权保护 + 虚拟现实创作”平台,建立分布式版权登记系统,实现从剧本创作到演出的全生命周期确权。建立文艺作品动态评价机制,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将评价过程和结果公开呈现,提升文艺作品评价体系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拓宽创作视野,促进多元发展。一是建立文艺创作的历史资源“数据金库”协同机制。设立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专班,搭建文艺创作者与档案馆、方志办等部门常态化合作平台。鼓励文艺创作者深入挖掘未被充分展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甄选和提炼具有传奇色彩和当代价值的故事,创作既具有南京地域特色又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历史题材作品。二是建立“当代城市叙事工作坊”,激发创作活力。鼓励文艺创作者关注现实生活,反映社会变迁,探索人性深度,促进文艺题材的多元化发展。定期举办涵盖不同题材的文艺创作比赛、研讨会等活动,激发创作热情,推动南京文艺繁荣发展。三是启动“画游长江”“影像长江”等文艺工程,展现长江文化的风采与魅力。组织国内外艺术家沿长江采风创作,以画笔描绘长江经济带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与时代变迁。

激发青年活力,培育创新动能。一是推动文艺创作的年轻化、时尚化表达。充分利用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鼓励青年创作群体以南京明城墙、秦淮河等文化符号为创作母题,开发兼具本土特色与时代审美的原创音乐、影视作品、动漫游戏等,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二是完善“创作—孵化—推广”

全链条扶持体系。出台青年文艺人才鼓励扶持政策,探索设立青年文艺创投基金,用于资助青年文艺工作者的创作项目、研究学习、国际交流等。实施青年文艺人才导师计划,打造跨代际创作共同体,邀请资深艺术家、学者作为导师,通过一对一指导、工作坊、研讨会等形式传授经验,提升青年人才的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设立“青年艺术家奖”“最佳创意奖”等专门针对青年文艺人才的奖项,表彰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设计等领域表现突出的青年才俊,提升其社会认可度和职业荣誉感。三是构建全链条展示推广体系。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青年文艺作品展示平台,如青年艺术节、创意市集、在线展览馆等,为青年文艺人才提供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舞台,增加其作品被看见、被认可的机会。

创新传播体系,拓展影响边界。一是注重公共文化空间中的作品推广。强化主题场景营造,如在南京新华书店设立南京文学作品专区,依托金陵图书馆建设金陵版本特色藏书阁等实体平台展示南京文艺作品,形成“展—演—售—研”一体化空间,以吸引读者关注并促进作品传播。二是用好用活新媒体等传播载体。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手段制作高质量的文艺短视频,举办线上文艺比赛和展览等活动。开设“南京文艺在线”专栏,定期发布南京文艺动态、作品推荐等内容。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方位推广体系,让南京文艺作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三是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南京文艺走向世界舞台。通过举办国际艺术节、展览、论坛等活动,邀请国外艺术家来南京交流访问,展示南京文艺的创作成果与独特魅力。组织南京艺术家赴国外参加艺术节、展览等活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艺术理念与创作手法,提升南京文艺乃至中国文艺的国际影响力。加强与国外文化机构、艺术团体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策划与实施跨国界文艺项目,推动南京文艺作品的国际传播与推广,提升南京在国际文化领域的影响力与话语权。

〔本文系南京市社科基金专项项目“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南京文艺发展实践与经验研究”(24ZX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志刚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shi20250418.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