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高淳样板
作者: 王 飞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建设美丽乡村,到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列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乡村建设规律的深刻洞察与科学把握,推动我国乡村现代化实现从内到外、由表及里、塑形铸魂的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提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既是对乡村全面振兴美好愿景的最新概括,也是在百年探索基础上对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认识升华,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前列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放大生态优势,全域营造“美丽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南京市高淳区把彰显农村环境生态绿色之美、展现农民生活幸福乐居之美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串点连线成片建设全域美丽大花园。
把优化建设布局作为重要支撑。高淳区地处南京市西南端,区域面积 802 平方公里,是全国首个国际慢城、国际慢城联盟中国总部所在地,空气优良率保持在 80% 以上,地表水优于 III 类水比例达75% 以上,“三山两水五分田”的优良生态,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高淳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立足于南京特大城市郊区和“三山两水五分田”的空间格局,以开展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为契机,合理细划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类空间”,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编制完成全域美丽高淳建设规划和 82 个行政村村庄实用性规划,推动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田园综合体、水美乡村和民宿村“五村同建”,着力打造以彰显生态价值、发展生态休旅为主的“东部山”慢城片区,以彰显老街文脉、传承历史文化为主的“中部文”慢城片区,以彰显圩区特色、塑造梦里水乡为主的“西部水”慢城片区。
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重要内容。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作为激发乡村最大潜力、放大生态第一优势的突破口。系统实施乡村振兴“十项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三年计划”和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域美丽大花园“系统工程”,全面推进农村“环境革命”,累计建成三类以上无害化卫生公厕526 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795 个,实现垃圾分类自然村、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规划布点村、无害化卫生公厕行政村、四级公路行政村、农村饮用水的“五个全覆盖”,高淳区“五位一体”污水治理模式被住建部重点推介,成为全国首批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区,获评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县、全省首个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依托“两湖一江(石臼湖、固城湖、水阳江)绕一城”的独特自然禀赋,率先开展全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省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试点,实施完成 6.11 平方公里的固城湖退圩还湖、总长 84.5 公里的水阳江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项目,建成连接慢城—游子山等 35 座山体的百里生态绿脉和游子山—固城湖等 63 个圩区的滨湖森林长廊。学习转化浙江“千万工程”实践经验,统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市级美丽乡村宜居村实现全覆盖,累计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20个,建成量位居全省第三,美丽庭院 6 万余户,先后创成中国“天然氧吧”、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全国避暑旅游目的地。

把推动乡村建设作为重要抓手。积极抢抓南京市重点支持高淳高质量发展契机,实施完成省道360 高淳西段、环湖线、永成路、永丰路等骨干道路建设,累计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约 762.63 公里,全区农村公路总规模达 1341 公里,道路黑色化率达到 75% 以上。坚持把完善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作为乡村建设的重点,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养老问题,探索农村养老“睦邻点 + 互助时间平台”机制,累计建成农村互助养老“睦邻点”745 个、养老服务时间互助平台服务站点 116 个,注册志愿者 3312 余人,服务人次超 4 万,储存时长 2.9 万余小时,全区助餐点实现村(社区)全覆盖,养老互助“睦邻点”实现自然村全覆盖,实现老年人日间照料、配餐送餐、康复护理等服务有效融合,特别是聚焦高龄、独居等重点老年人群体应急救助,在全市率先建成老年人紧急呼叫服务中心 4 家,配发高龄老人紧急呼叫手环近 2 万个,在持续高温和极端恶劣天气防范应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提升了老年人群体安全感。
二、重塑乡土价值,全力培育“美丽经济”
《决定》指出,要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三个字琢磨透。高淳区始终把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改革创新驱动农业生产力迭代,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特色产业升级,积极探索共同富裕“高淳路径”,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释放生态富民效应。
特色产业铺就富民之路。依托高淳特有的山水资源,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以链式思维发展特色产业。在西部养殖业上,做强以螃蟹全产业链为主导、鱼虾苗种等为协同的特色水产矩阵,全区螃蟹养殖连续 20 余年稳定在面积 20 万亩以上、产量 1.83 万吨以上,创建全国首个以水产养殖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长三角最大的螃蟹原产地批发市场——南京固城湖螃蟹市场,落户江苏省河蟹产业研究中心、南京固城湖河蟹产业技术研究院“一中心一院”,江苏省河蟹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宁渔种业研究院等一批大院大所,构建形成了全产业链产值超 100 亿元、跨 20 余类行业、惠及 10 多万农民的螃蟹全产业链条,本地螃蟹品系“固城湖1 号”进入培育三代期,中华绒鳌蟹“金农 1 号”通过农业农村部新品种认定,“高淳池塘河蟹高效生态养殖技术模式”入选全省农业全产业链十大案例,获全国河蟹产业科技创新奖,先后成为全国农业(河蟹)全产业链典型县、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在东部种植业上,做强以茶产业链为主导、稻麦油菜果竹等为协同的种植业矩阵。作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雨花茶的原产地,全区茶业种植面积稳定在 2.6 万亩左右,创成全省首批以茶产业为主导产业的龙墩湖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打造“千墩山”、花山田家、苏峰等一批高品质茶叶品牌,茶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超 30亿元,高淳茶成为“长在国际慢城中、呼吸负氧离子、喝天然矿泉水”的GEP 价值体现典型。
“一村一品”提升富民之效。坚持“每个街镇每年至少培育一个特色村”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地发挥农业园区、工业园区、慢城景区、商业街区周边村庄优势,“一村一品”培育水产养殖、水稻种植、精品水果、乡村民宿、农村电商等多元业态,打造“丹湖秋月”“东坝记忆”“七彩漆桥”“慢城味到”等一批镇街级新兴公用品牌,初步形成以阳江镇“丹湖秋月”为代表的街镇统筹推进,以东坝街道“东坝记忆”为代表的抱团发展,以桠溪街道各村参与桠溪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园区带动“三种模式”,以螃蟹养殖为特色的阳江镇、以葡萄为特色的东坝街道红松村、以茶叶为特色的桠溪街道桥李村(茶叶),以农村电商为特色的漆桥街道双游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村,全区村均经营性收入达 286 万元。
农旅融合激发富民之能。以国际慢城品牌 IP为统领,多渠道整合“一山一湖一城一街(游子山、固城湖、主城区、高淳老街)”核心资源,集中打造国际慢城、游子山—三条垄、高淳老街、花山四个民宿集聚区,多层次提供差异化产品供给,多节点开展特色农旅活动,形成涵盖开元芳草地乡村度假酒店、慢城枕松度假酒店等精品民宿,石墙围、吕家田园驿站、小茅山脚等原生民宿,以及兰园、喵姐的花园等“网红”民宿在内的产业集群,全区乡村休闲旅游年均接待 500 余万人次,综合收入超 30 亿元。特别是“十三五”以来,高淳区积极抢抓南京市总工会职工疗休养支持乡村民宿发展契机,探索“乡村民宿 + 职工疗养”发展模式,重点打造桠溪街道石墙围、吕家和漆桥街道胡家坝三个市级民宿村并成为全市职工疗休养基地,年均接待游客近2 万人次,其中职工疗休养1000 余人次,实现营收近300 万元。
基层善治夯实富民之基。开展“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平台管网格”等城乡治理模式有益探索,在全市率先组建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建成区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接入 24 个部门 17 条专线,汇聚数据量 4000 余万条,实现综合态势、全域治理、网格服务、综合执法、智慧渔政、智慧小区、审批服务等 9个大数据可视化应用场景。创新探索“党建引领 + 三治结合、适需服务 + 邻里守望”的农村社区治理“双 + ”路径,构建形成“一核多元”菱形治理结构和“三五三型”一体治理机制,高淳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通过民政部结项评估,并代表江苏省在民政部首届全国农村社区治理讲习班进行交流发言。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省级丧葬礼俗改革试点,探索推行“暖心身后事”代办服务,持续推进殡葬领域移风易俗,高淳区砖墙镇成为全市首个“无散坟镇”“节地生态安葬镇”。广泛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先后培育全国文明村 2 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 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 个,11 人分别荣登“中国好人榜”“江苏好人榜”。
三、深化改革创新,全面创造“美好生活”
《决定》指出,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近年来,高淳区抢抓“三部一省”农村改革“四区联创”(发改委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点试验区、财政部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民政部全国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农村改革试验区)契机,聚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重点改革领域,积极探索符合群众需求、体现高淳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为破解难点堵点、带动面上实践、形成制度成果提供了“高淳经验”。
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让“冷资产”成为“热财富”。着力推动小农户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有机衔接,实施全国首创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弹性年期入市办法,明确农民集体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主体,在清点核查全区存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基础上,将所有地块纳入国土资源“一张图”管理,完成全市首个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累计实现入市 14 宗地块、面积 156 亩、出让金 5734 万元。同时,创新实施“226”分配法,即在扣除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后,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出让剩余资金的 20% 用于村民直接分红, 20% 列入村集体公积金、公益金管理, 60% 作为集体经营性资产,综合运用折股量化、股权增值、利益联结、资产变现等方式追加量化成员股权,增加农民分红。入市工作开展以来,促进全区各涉及村集体净收益共计增加 4320.6 万元,成为宁锡常接合片区唯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国家试点。

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机制,让“农业碳汇”成为“真金白银”。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在全省率先启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试点,发布全国首个县级GEP 核算体系、全省首个市级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地方标准,形成了一套核算指标、一项核算标准、一套核算表格、一个考核办法、一批应用场景的“五个一”体系,成功获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在此基础上,持续聚焦加快实现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与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合作,在和睦涧村淳和水稻专业合作社 500 亩有机水稻田启动全省首个固碳减排项目,以生态方式种植“零碳水稻”,并编制完成《生物质炭土壤应用减排增汇项目方法学》。2023 年共产生碳汇 130.67 吨二氧化碳当量,被高淳一家上市企业以 75 元 / 吨、总计 9800.25 元的价格竞拍购入,开出了江苏首张交易成功的农业碳票,成为全国生物质炭有机水稻产生碳汇的“第一拍”,走出了一条将生态产品内在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新路径。
推动改革强村富民,引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立足“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改革试验项目,通过探索盘活利用有效机制和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产业发展两个路径,累计盘活利用闲置农房1911 宗,涉及农户2366 户,盘活利用农房24.74 万平方米,利用闲置宅基地18.45 万平方米,盘活利用农房产生直接收益达2405 万元。同时,吸引“正福草堂”“慕青桃花溪谷”“渔隐朴宿”等精品民宿,“村理”农家餐饮、双游农创园等10 个民营优质项目入驻乡村,有效促进乡村资源要素流动,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探索发展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代表的新型“联农带农”模式,有机串联16 家农业企业、15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1 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引导创建青蓝果蔬、生态虾蟹、雅润茶叶等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1 个,涵盖稻米、水产、茶叶、园艺、休闲农业等多种农业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就业1393 人、订单生产面积2.57 万亩,辐射带动5630 余农户实现增收,成为推动“千家万户小生产”链接“千变万化大市场”的重要载体。其中,作为南京市首家法人化运营的青蓝果蔬产业化联合体,在2022 年上半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依托其销售网络优势,利用电商平台、物流配送,帮助当地农户销售滞销早园竹笋、圣女果、莴笋等50 余万公斤,有效缓解了农产品滞销困境。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高淳区委常委)
责任编辑:张蔚菊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shi2025042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