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盐河,“通”达如歌润凤城潘国琴
作者: 潘国琴古运盐河,俗称老通扬运河,是中国大运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凿于西汉初年,至今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从“地理空间”上看,古运盐河完成了河道上的东西“联通”;从“经济空间”上看,古运盐河促进了盐粮物资和人员信息的相互“流通”;从“文化空间”上看,古运盐河实现了地域文化的渗透“融通”。“盐”续千年,古韵悠悠,2000 多年来,古运盐河以其“通”达之力,给泰州地区带来了盐税经济的富庶、城镇体系的兴起、工商文明的繁荣、传统文化的流变等,推动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孕育出异彩纷呈的文化遗产,让泰州这座古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联通”:地理上的连接互通
公元前 195 年,刘邦的侄子刘濞受封吴王,统辖东南三郡(东阳郡、鄣郡和吴郡)五十三城,封国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两省大部,以及安徽、江西东部的一些地域,定国都于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滨海之地产盐,刘濞招致天下亡命人,煮海水为盐。据《嘉靖惟扬志》记载,为加速滨海产盐西运扬州,刘濞“开邗沟,自扬州茱萸湾通海陵仓及如皋蟠溪”。由此可见,刘濞所开运河西段是古邗沟南段河道,从茱萸湾(今扬州市广陵区湾头镇)经海陵仓(今泰州),东至如皋蟠溪,这是运盐河的初始段。《海安县志》记载,运盐河“自扬州湾头经海安至三十里墩,计长一百九十五里”。古运盐河比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早1400 多年,比埃及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通航早 2000 多年,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
古运盐河开通后,为方便运输灌溉,多有疏通延凿。隋代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古运盐河连接上了这条大动脉。唐代,由如皋向东延伸至掘港亭(今南通如东县掘港镇),此段被称为“掘沟”,向南延伸至白蒲镇(今南通如皋市)。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南通建州,屯田盐铁使侯仁矩自通州向西北凿河 40 里至任家渡,隔清水港(古横江)与白蒲的运河相接。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古横江淤塞成陆,通州静海知县张次元开凿运河,自原为胡逗洲北端的任口向北接通白蒲。至此,扬州至南通古运盐河全线贯通,连接了南通、泰州、扬州,起于扬州湾头,经宜陵、泰州、姜堰、曲塘、海安、如皋而达于南通,全长约 200公里。
清宣统元年(1909),通州大达商轮公司疏浚此河,因运盐功能的丧失,所以改名通扬运河。1958 年,江苏省水利厅拓浚通扬运河,由于河流地势较高,开挖工程量大,加上沿岸宜陵、泰州、塘湾、姜堰等城镇的拆迁任务重,因此就将疏浚老河改为开挖新河。1969 年春,新河竣工,定名为新通扬运河。
古运盐河的开挖、疏浚和延伸,对江淮地区产生深远影响。古运盐河以北是地势低洼的里下河,作为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水河,具备水运、排灌功能,成为里下河的重要泄洪通道。江淮平原由“海势日东去”后的泥沙堆积滋长而成,不断向东南滋长延伸,盐场卤灶东移南迁,古运盐河将长江、淮河的淡水引来,不断排盐爽碱,原本的盐碱地变成了膏腴之地,土壤改良推动了优良农作物品种的培育,如海陵红粟、姜堰白米等。依靠江水灌溉,旱涝保收,里下河地区成为鱼米之乡。
古运盐河的开挖和延伸,体现出古代先民尊重自然、体悟自然、顺应自然又改造自然的思想,这遵循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相合的理念,既给水以出路,也妙用水资源,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借塘水、保漕运”,堪称天人合一的“水工传奇”。
“流通”:空间上的流动传播
古运盐河因地理上的“联通”,继而带来物资与信息的广泛传播,进而促进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
古运盐河为运盐而凿,盐依运河而输,运河与盐业的发端、发展、兴盛密不可分,彼此共生共荣、同兴同盛,由盐业发展所派生的盐赋,支撑了历代封建社会的财政税赋。吴王刘濞开邗沟专司运盐,获得巨额财富。枚乘在《上书重谏吴王》中论述:“夫吴有诸侯之位,而实富于天子;有隐匿之名,而居过于中国。”汉景帝也感叹自己的财富不如吴王刘濞,足见其财力之雄厚,刘濞成为淮南大盐场大生产格局的开拓者。三国两晋南北朝年间,运盐繁忙,阮升《南兖州记》中记述:“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舻往来,恒以千计。”唐代开元元年(713),在海陵县设海陵监,一年煮盐六十万石,海陵监成为全国十大盐监之首。宋代,泰州成为淮南东路最大的产盐州,《宋史·食货志》中记载:“绍兴末年以来,泰州海陵一监,支盐三十余万席,为钱六七百万缗,则一州之数,过唐举天下之数矣。”明洪武元年(1368),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设立在泰州,下辖泰州、通州、淮安三个分司,泰州盐场的产盐量超过两淮产盐量的半数。清代,泰州盐业依然繁荣,盐课居两淮之首,获“天下盐税,两淮居半;两淮盐税,泰州居半”之誉。
泰州盛产红粟等粮食作物,古运盐河不仅为运盐提供便利,还是漕粮运输的重要通道,古运盐河见证了泰州作为天下粮仓和盐粮集散地的历史地位,历代多有诗文提及。刘濞设海陵仓(今泰州市姜堰区俞垛镇叶甸仓场村中心南侧)囤积粮食,汉代枚乘《上书重谏吴王》称:“转粟西向,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西晋左思《吴都赋》曰:“海陵之仓,则红粟流衍。”唐代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写道:“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这些说明泰州的粮运对提供军需、稳定社会的重要性。元朝末年,白驹场的盐民张士诚“十八条扁担起义”,他的部下夏思恭在海陵仓设粮站,还开运粮河,向苏州运送粮食。张士诚失败后,海陵仓被撤,后改称仓场庄。明代,设泰州所,兼顾戍守、屯耕和漕粮运输。粮运的繁荣让泰州的粮行分布广泛,统称“陆陈行”。清至民国,陆陈行广泛分布在稻河和西浦等地,各地粮商如盐城帮、高邮帮、兴化帮、溱潼帮、渔船帮等粮贩农民都在泰州设行销售,上海、苏州、无锡、南通等地的粮商来泰州采购,江南、江北的粮食行情均以泰州、姜堰、溱潼的粮价为准。
因盐粮运输,船民、漕夫、私盐贩卖者等齐聚古运盐河两岸,利用运河提供的交通和通信便利,打开了地方间的经济联系,各地区、各层次人群流动频繁,运盐河沿岸城镇江都、泰州、姜堰、海安、曲塘、如皋、通州继而兴盛。古运盐河自江都入境,在城外与凤城河相接,绕城流淌,滋润泰州城,到清代泰州城的坡子街、滕坝街、税务街演绎着“市廛百货灿成行,闽广川湖各擅场”的兴旺画卷。姜堰镇因海水、江水、湖水在此相汇,别称“三水”,得益于盐运、漕运,清末民初逐渐发展以粮油集散为中心的商业市镇。到了近代,借古运盐河运输之利,工商业获得发展。王贻哲在泰州九里沟创办泰来面粉厂,荣氏兄弟在姜堰设置面粉办事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shi20250422.pd原版全文
古运盐河这条水运动脉的畅通便利,由此带来资源、人员、信息的流动互通,不仅是“国之制”,还是社会发展的“利之道”,形塑了泰州古代社会农商并存的底色。
“融通”:文化上的交流融合
古运盐河作为物资流通、信息传播、人口迁徙的载体,赋予泰州的不仅仅是财富,更是不同区域文化的叠加渗透,加上社会上下阶层频繁的互动,造就了泰州内拓外延、开放融合的气度态势。
古运盐河哺育了泰州,承载了泰州的千年繁华,也孕育了泰州的文化光辉。历代文人撰写的与泰州有关的诗文不胜枚举,王维《送从弟惟祥宰海陵》、白居易《红粒香》、范仲淹《濯缨亭》、王安石《清风阁》、苏轼《渔父词》、施耐庵《答顾逖》、王守仁《寄储柴墟》、汤显祖《海陵观徐神翁像》、吴嘉纪《海潮叹》、孔尚任《舞灯行——留赠流香阁》、郑板桥《藕花居》等,还有欧阳修写下的名篇《许氏南园记》,泰州的文化魅力在诗人的笔下神韵飞扬。受胡瑗、范仲淹等大力兴学的直接影响,泰州地区形成了尊师重教、蔚然向学的优良传统。在盐商、粮商等经营下,泰州地区文人群体和文化设施大量涌现,官办学校和私人讲学之风大为盛行,胡瑗开宋代理学之先河,王艮首创平民儒学流派,黄葆年大倡圣功儒学等。
泰州人文荟萃,历代群贤云集于此。唐代日本僧人圆仁随遣唐使来到中国,沿古运盐河西行,见“官船积盐,或三四船,或四五船,双结续编不绝,数十里相随而行”,他将此景写进著名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北宋时期,范仲淹出任泰州西溪盐官,历时四载指挥修筑捍海堤堰——范公堤;吕夷简、晏殊亦在泰州西溪盐仓任职,后来官至宰相,渔盐农耕各业复苏兴旺,还铸就泰州“文昌北宋”的辉煌。南宋时期,泰州知州岳飞抗击金兵,退守泰州,留下了“锅巴山”的传奇故事;元军围困临安城,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与元军谈判被扣,在被押送大都(今北京)途中逃脱,乘船沿古运盐河辗转来到泰州,写下《过泰州虾子湾》《海陵旅怀》《泰州》等作品。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高凤翰任泰坝监掣官,以经世济民为职志,以担当道义为己任,以吟诗抒襟感怀,以翰墨会友传情,书写了一段传奇的人生岁月;担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亲临泰州,严查盐税浮征滥收现象,并在古运盐河畔竖立“扬关奉宪永禁滕鲍各坝越漏南北货税告示碑”;两江总督左宗棠“勘堤莅栟”,乘官船从古运盐河经扬州、泰州、如皋,抵达栟茶,验收范公堤。泰州形成了独特的盐税文化和江淮交融的水城文化,“儒风之盛、夙冠淮南”是古运盐河对传统文化的最好注解。
江淮海三水交汇的地域优势,古运盐河畅通和盐税制度的改革,让明清以来泰州地区的戏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明代实行泰坝监掣制度(运盐船从串场河经泰东河进入泰州,经由泰州过坝),大批盐商移居泰州或留寓泰州。经济的富庶吸引了一些徽商和苏湖移民迁居泰州,大批文人墨客也纷纷来到这里。在盐商的支持下,他们诗酒酬唱,切磋歌吟画赋,以文以乐交友,以书以画会友,营造了浓郁的文化交流氛围,活跃了泰州艺苑文坛,戏曲文化随之兴盛。纵观明末以来的泰州地区,先后有海陵宫伟镠、俞锦泉、仲振奎(仲振履)、夏荃等,如皋冒襄(冒广生)、徐观政,海安陆舜、徐信(徐昫),兴化李清(李栋、李长祚)、顾麟瑞,泰兴季振宜、李宗孔等著名的戏曲文化家。海陵俞氏、泰兴季氏、如皋冒氏等文化家族还拥有自家表演团体(戏曲家乐),其规模、数量和表演水平为同时期全国首屈一指。通过家班演出,举办类似诗社、曲宴、曲会之类的文人雅集,吸引了沿长江和运河而来的诸多戏曲文人和演员的聚集,促进了泰州地区戏曲的创作、表演与批评。如今,泰州的京剧、淮剧等戏曲艺术依旧活跃,持续举办中国梅兰芳艺术节、“百梅争艳”戏曲汇,“梅兰芳戏曲文化”品牌越来越响亮。
另外,古运盐河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泰州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溱潼会船节,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称号。泰州的饮食文化中,淮扬菜名扬天下,其优秀支脉代表宴席——梅兰宴、泰州“三麻”(麻油、麻糕、麻饼)、泰州干丝、靖江蟹黄汤包,还有黄桥烧饼、宣堡小馄饨等,都是先人留下的丰厚运河文化遗产。
昔日的古运盐河,航行着数以千计的运盐船;昔日的盐税,带来了泰州繁荣的城市经济;昔日的盐商,又增加了泰州文化的“浓度”。泰州汇聚江淮海之风,兼融吴楚越之韵,孕育悠长的历史文脉,形成了南北包容并蓄的文化特征,历经千年而愈显厚重,风情独特而绽放异彩。
古运盐河作为独具特色的衔接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文化通道,是流动的历史文脉,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互联互通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文化观,“通”是本质属性,“融”是根本价值。伴随着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的推进,泰州要深入挖掘古运盐河历史文化资源,着力加快把古运盐河打造成为“生态的河、文化的河、繁华的河、惠民的河”,在古运河保护上打造“泰州标识”,让千年运河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作者系泰州市党史方志办公室党史研究一处处长)
责任编辑:王秋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shi2025042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