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能源之都建设推进常州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者: 严德群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为新发展阶段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构筑发展新优势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常州以“面壁十年图破壁、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迎来了新能源产业的全面爆发。2023年全市GDP迈上万亿台阶,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2.3%,其中新能源产值完成7681亿元,为建设“新能源之都”赢得了起跑卡位的第一棒。常州实施新能源之都建设战略,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生动实践。
一、以产业发展夯实新能源之都建设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要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要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能源产业正站在风口浪尖,机遇与挑战并存。常州把握机遇、乘势而上,举全市之力,推动加速形成新能源领域更为高新高质高端的硬核产业。
坚持久久为功,持续完善产业生态。一是始终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常州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制造立市、产业强市、质量兴市不动摇,实体经济和制造业是常州最厚实的家底和最鲜明的底色。回望常州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从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小桌子上唱大戏”,构建了以“九条龙”为特色的工业体系;从80年代第一个崛起为“工业明星城市”到90年代成为“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从实施“532”发展战略、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到现在打造新能源之都,常州制造业历经了百年积淀,始终久久为功,不断追求突破。二是聚焦发展新能源领域产业。常州秉持“懂得、舍得、等得、容得”的理念,为新能源领域产业落地生根厚植沃土。2009年,常州出台了包括新能源光伏产业在内的“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2013年实施“工业经济三位一体转型战略”,加快发展智能电网、太阳能光伏等十大产业链;2017年推出了十大产业链2.0版,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链取代了原来的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链,明确成为全市发展重点;2021年以来,常州全面推进“532”发展战略,加快壮大“1028”产业体系,新能源领域各产业成为关注度最高、投资强度最大的集群。三是创造性提出产业生态闭环。基于常州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基础,2022年常州市首次定义了新能源采集、输送、存储和利用四大环节。2023年,围绕能源高效消纳、碳排放交易等前沿应用领域,又创造性地增加了“网联”环节,最终开创性地凝练出了“发电、储能、输送、应用、网联”的产业生态闭环概念,将常州新能源领域产业发展模式由单链条向大产业闭环,由单环节集聚向大生态集群进阶。
坚持创新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新能源产品更新快、技术迭代快,常州市始终把创新作为牵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推动发展重心向创新转移、要素资源向创新聚焦、政策向创新倾斜、工作力量向创新靠拢。一是着力推动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围绕“从1到10”“从10到100”的突破和转化应用,大力推动新能源头部企业创建省级、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快构建“点链面”结合、上下游协同、产学研一体的产业创新生态;着力建设“一核一园两室三中心”创新矩阵,推动科教城、中以常州创新园、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发展,推动清洁能源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不断增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攻关。二是强化技术转化能力。加强钙钛矿电池、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等领域的技术攻关和转化应用,实现更多重点领域的国产替代、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通过已上线的新能源产科教联盟公共服务平台,发布企业技术需求、创新成果,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近年来,常州市新能源领域专利申请年复合增长率40%,动力电池领域专利数位居全国第一。三是向价值链高端拓展。瞄准产业“微笑曲线”两端,提升研发设计和公共服务能力,增强制造软实力。进一步增强中汽研(常州)汽车工程研究院、南德意志集团常州电池实验室、UL常州动力电池检测实验室、国创移动能源创新中心等平台的公共服务能力,为常州乃至整个华东地区的汽车产业试验测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坚持人才为要,不断壮大人才链。牢牢把握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高度注重人才引育工作。一是迭代人才政策体系。实施“龙城英才计划”新能源专项,推动人才工程、人才资源、人才政策、人才服务等优先向新能源领域倾斜,对引进的新能源产业战略顶尖人才给予最高2000万元特别支持;持续优化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为新能源产业青年人才解决安居乐业后顾之忧。二是深化“青春留常”行动。以人才公寓“小切口”做好引才聚才“大文章”,目前已建成投用人才公寓11.8万套,可满足35万人才拎包入住。三是深化产科教融合。充分发挥新能源之都产科教联盟作用,集聚教育、人才、科研成果等要素服务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继续推动在常高校开设更多的新能源相关专业,在常高校现已获批新增新能源领域本科专业4个、专科专业8个;组织开展新能源领域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建设新能源领域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和组建技能大师工作室。
二、以产城融合提升新能源之都建设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系统思维,从提高思维能力的角度反复要求广大干部提高包括系统思维在内的各种思维能力,并运用到分析问题、研究工作、推动发展中。常州在谋划新能源之都建设工作时,认识到新能源之都不仅是绿色生产方式的升级,更要体现在生活各个方面的绿色转型;不仅是产业地标,更是城市名片,是产业发展和城市提级的双向赋能。
全方位推动产业发展。一是全产业链发展迅猛。2023年,常州新能源产业表现亮眼,以20%的户数占比贡献了全市45%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0%的税收和48%的利润。新能源整车产量67.8万辆,占全省65%和全国7%;动力电池产量突破106GWh,占全国16%;光伏电池产量26.55GW,分别占全省16.7%和全国5%,5家光伏企业进入全国组件出货前20强;“新三样”产品出口占全省份额15.4%,全国出口每10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1辆为常州制造;电力电缆产销量占全国近7%,电力变压器占比超11%。二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2022年,常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2023年初召开“新能源之都建设推进大会”,正式吹响了打造引领长三角、全国领先、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的奋进号角。全市上下勠力同心,形成了“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的良好格局。各板块充分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主攻最有条件、最具优势的细分产业领域,富集产业资源,加快项目推进,形成品牌特色。市级层面推动招商引资信息共享,产业链共同配套,形成协同有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产业“拼图”,扎实打造全域新能源产业地标。市级层面各相关职能部门积极作为,共有15个部门出台了27项专项文件,打出政策措施组合拳。三是省市联动形成合力。2023年底,江苏省委、省政府为切实支持常州充分发挥在新能源领域的基础优势,出台了《关于支持常州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打造代表江苏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高地的目标要求。这是省委、省政府首次对常州的特定产业出台专项支持政策,既是对常州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肯定,也为常州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支撑。常州市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逐条对照这一意见要求,认真谋划制定了80项2024年工作措施清单,以及20项向上对接争取重点事项清单,按照“项目化、清单化、节点化、责任化”予以推进,确保省委、省政府意见“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
多场景打造应用示范。一是聚焦推广新能源汽车,提升“见车率”。利用好购车补贴、充电优惠等措施,鼓励引导市民购买新能源汽车,促使常州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实现大幅提升。2023年常州市共发放购车补贴5.02万人次、总额2.55亿元,带动新能源汽车消费121亿元,街头巷尾“绿牌车”明显增加,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6.73万辆,渗透率41.4%;2024年上半年,新上牌新能源汽车已达3.14万辆,渗透率41.2%,其中,4月至6月连续3个月当月渗透率超50%。二是聚焦建设充换电设施,提升“见桩率”。在交通枢纽、旅游景区、星级旅游饭店、开放式公园、文体场馆等9大重点公共场所持续发力,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做到应装尽装。2023年新增公共和专用充电场站436座、充电桩超4600个,新增自用充电设施开户2.16万个,累计保有的各类充电桩至少可为17.7万辆新能源汽车提供充换电服务,目前已经基本建成中心城区5分钟充电圈。三是聚焦加大光伏示范应用,提升“见板率”。推动大规模开发、高水平消纳新能源,深化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建设,在工业、商业、人口密集的重点区域,加快建设光储充检多功能场站、光伏一体化建筑、光储直柔建筑等示范工程。2023年常州市光伏装机规模突破了220万千瓦,有超过71.5%的党政机关屋顶安装了光伏发电。同时,积极改造升级智能微电网,促进绿色电力消费,探索建设近零碳园区和工厂,让新能源发得出、供得上、用得好,推动新能源加速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渗透,切实提升新能源之都的显示度、感受度。
立体式强化宣传展示。一是通过媒体宣传。落实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的要求。主动对接邀请各类媒体来常,推动常州的“新能源之都”城市名片成为各类媒体分析报道的焦点,搜索热度持续升高。常州外贸“新三样”成为央视《对话》栏目宣传的见证中国制造新成长的样板。二是通过展会宣传。2023年6月,常州市成功举办2023世界新能源博览会,以展为主、以赛促产,进一步擦亮“新能源之都”这张城市名片。在能博会期间,有近200家新能源上下游企业参展,近5万人次进馆参观洽谈,意向成交额超50亿元。三是通过专家和机构宣传。召开市长咨询会、院士恳谈会,邀请国内外顶级科学家、经济学家围绕常州新能源发展把脉支招;《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上,常州新能源产业投资热度始终保持第一,产业集聚度持续攀新高。
三、以实干保障新能源之都建设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且希望江苏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常州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扎实推动新能源之都高水平建设、以新能源之都建设体现常州在制造强省大局中的“常州价值”和“常州担当”。
以学促干,高效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一是构建高效工作机制。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不断优化日常协调、信息通报、跟踪督查等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以书记、市长为双组长,29个政府部门组成的新能源之都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围绕省市提出的工作要求,明确重点工作目标并分解至各辖市(区)、部门,细化责任落实,形成完整的工作责任体系。二是厚植产业发展优势。做好增量文章,始终保持重大项目招引强度、攻坚力度,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和产能释放;聚焦提升产业链掌控力,完善企业矩阵,形成既有“大象军团”又有“蚂蚁雄兵”的企业集群;纵深推进智改数转网联、绿色制造,加快打造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升级产业发展定位,谋划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未来赛道,加快人工智能+智能驾驶、车用芯片和汽车电子中化合物半导体的研发,以及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工程化等,打造“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奋力将常州建设成国内知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城市。三是丰富产业发展生态。充分发挥“发储送用网”生态闭环耦合效应,以“1028”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框架,扩大整体优势。在常州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新型碳材料集群先后获评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北区新能源汽车电气设备产业集群、溧阳市动力电池产业集群获评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特色集群建设;着力发展“车路云”一体化,探索开展全市域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开放工作,建设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全场景测试场,打造国内领先的第三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深入实践双碳理念,坚持“源网荷储碳数”一体化打造,加快构建“零碳”生态系统。以近零碳园区为主阵地,同步开展近零碳工厂培育,带动新型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新能源应用场景推广试点,构建近零碳智慧产业新生态和能源应用新格局。扩大绿电来源,保障绿电传输,促进绿电存储,为近零碳园区和工厂量身定制“绿电引擎”,构建共生共融的新型零碳生态圈。
坚持法治思想,保障长远规范发展。一是创新开展地方标准制定。全国首创发布了地方标准——《新能源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该标准已于2023年7月19日起实施。《指标体系》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保障措施等维度,构建四级指标体系,分解形成64个细分指标,对每项指标赋予相应权重和基准值,为新能源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出量化评价“常州方案”。二是开创性开展地方立法工作。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依法行政,更好地为新能源之都建设注入强大法治动力。出台国内首个新能源全产业链的地方性法规——《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该条例经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已于2024年6月1日起施行。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固化常州支持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形成与新能源之都建设相匹配的法治环境。该条例是常州获得立法权以来首个提交市人代会审议的实体项目,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展示常州思路,解决实际问题,是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长远谋划、长期遵循的纲领性法规,是一部有效填补国内立法空白、切实保障地方社会发展的率先性法规。三是创新设立服务保障机构。成立国内首个新能源行业专业争议仲裁平台——江苏新能源争议仲裁中心,围绕国际贸易、投融资、并购重组、工程承包、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争议,为境内外新能源企业提供全流程的商事仲裁和调解服务;成立全省首家新能源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推出“委托调解、诉调对接、巡回审理”的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模式,专业化解新能源知识产权纠纷;启动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建设,对重点新能源企业开展技术贸易调研,深入挖掘新能源产品遭遇技术贸易壁垒的原因。
(作者系常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梁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