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经开区全力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作者: 梁伟
202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同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作出全面部署,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作为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改革开放的主战场、创新驱动的主阵地,应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之举、长远之策,立足自身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创新能力,以做好“改旧、立新、前瞻、集聚、融合、开放”六篇文章为抓手,不断催生稳增长的支撑点、调结构的突破点、新动能的生长点,奋力跑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度,努力为全省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多做贡献。
一、做好“改旧”文章,加快推动传统行业迭代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经济发展起步早、优势明、规模大的“存量盘”,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是稳就业、保持贸易优势的主力军,更是制造业的主体、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
坚守实体经济、做强发展根基。新质生产力不可能凭空产生,而是需要实体经济作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工集团考察时强调:“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质态,而非简单的业态。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盲目求新、以新汰旧,把传统产业当作“低端产业”“过时产业”简单退出,这样会造成产业空心化或产业断层。实践证明,传统产业具有更多的“产业母基”特征,可以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人才、经验等方面的有力支撑,许多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端制造业,都是从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传统产业中改造升级而来的。因此,传统产业经过转型升级,同样也能够孕育新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
强化新技术应用、拓展改造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徐州经开区是传统制造业发展的高地,以工程机械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是工业经济的“基本盘”和“压舱石”,贡献了全区六成以上的工业产值,也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依托和“富矿”。必须牢牢抓住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机遇,深化技术改造,推动科技赋能,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使传统产业所蕴含的新质生产力充分释放。
二、做好“立新”文章,加快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并对积极培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了一系列部署,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构建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体系,因地制宜培育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提升产业集群化发展能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能够不断吸引新的主体和新的要素融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创新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生态。近年来,徐州经开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培育了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一批市场竞争力明显的新兴产业集群,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五成。但着眼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对比发达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水平发展状况,仍需进一步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扩容和提质,“一群一策”制定培育方案,聚链成群,集群成势,推动更多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为支柱产业。
提高产业基础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产业基础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产业基础的高级化来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和技术升级。要坚定不移地锻造长板、补齐短板,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重点突破,加快建立更高水平、更加稳定的产业基础,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筑牢支撑。
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期,各地围绕重点领域进行“泛式”探索性发展,加速形成经济“增长极”,但忽视了深耕优势细分赛道的重要性,出现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等现象。要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区域布局,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持续扩大市场空间,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效能。
三、做好“前瞻”文章,加快推动未来产业谋划布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未来产业由前沿科技创新驱动,虽然当下处于萌芽时期或产业化初期,但未来具有巨大发展潜力,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周期长,技术迭代快,不确定较大,特别是该类行业具有显著的“先行者优势”,后进入者追赶超越的难度极大,对徐州经开区来讲,要实现在未来产业领域中抢占先机,必须前瞻布局,理性谋划。
找准细分赛道。布局未来产业不能一哄而上,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产业链条上中下游选一段,软件硬件方面选一边,特色优势新材料选一种,因地制宜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对于徐州经开区而言,要根据技术与市场成熟度梯次布局未来产业,既要优先遴选部分技术趋于熟化、工艺相对完善、大规模产业化进入“临门一脚”态势的若干突破点集中发力,积极打造第三代半导体、氢能与新型储能、细胞和基因技术、通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矩阵,又要紧抓符合国家战略需求、遵循科技发展方向、具备产业颠覆性影响但仍然处于技术攻关阶段的领域,久久为功地持续投入超导材料、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
注重场景牵引。未来产业大多处在孕育阶段,其发展依赖于广泛的应用场景来验证和推动技术的成熟及市场化。这些应用场景不仅为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也是新技术、新产品得以展示和被市场接受的关键途径。要借助场景创新和需求,通过新型工业化场景加快推动产业链结构、流程与模式重构,开拓未来制造新应用;通过跨界融合场景实现前沿技术和产品的跨领域、综合性试点,深度服务国家战略、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以及信息消费等新需求,不断推动未来产业与前沿技术形成双向互促的良性循环,高效贯通创新、研发与应用各环节,加快产业化落地和规模化推广。
强化生态建设。未来产业成熟度低、基础弱、不确定性大,发展起来殊为不易,更需要协同创新的环境、开放多元的产业生态。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围绕标准与专利、中试能力、专业人才队伍、新型基础设施、金融支持、安全治理等系统布局,完善政策供给、要素投入、激励保障、服务监管等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未来产业发展生态,促进创新资源汇聚,加速数据、知识、人才、资本等要素高效流通,努力推动落地一批未来产业重大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后续驱动力。
四、做好“集聚”文章,加快推动生产要素高效配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各类先进生产要素的集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条件,只有不断优化改革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健全促进资本、知识、人才、管理、土地、数据等各类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才能有效促进技术的不断融合与创新,进而催生出更多新质生产力。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必须要持续深化与重点院校合作,高水平建设一批科创平台,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创新联合体、人才攻关联合体等组织方式,集聚各方力量统筹推进科技重大攻关和前沿技术研发项目,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打造更多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硬科技。
完善多元化金融支持体系。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资源配置的核心枢纽;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中,金融起到了关键的支持和推动作用。为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徐州经开区发挥国有基金引导作用,联动社会资本,累计设立了36支专项产业基金,规模达300余亿元,为创业创新提供了有力的资本支持。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要进一步健全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特点相适应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引导社会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为推动产业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汇聚更多“源头活水”。
推动人才资源优化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活跃因素,塑造新质生产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归根到底还是要靠人才。徐州市拥有12所高等院校、20余万大学生、180余万各类人才,为徐州经开区“招才引智”提供了良好支撑。实现人才集聚,更需要持续深化劳动力和人才发展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流动的工作机制,加强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快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让人才要素与其他要素更好组合在一起。
五、做好“融合”文章,加快推动数实融合深度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路径。数字经济以其高效、便捷、智能的特点,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同时,实体经济也为数字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加快产业数字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徐州经开区具有深厚的制造业基础,推进数实融合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场景丰富、空间巨大、潜力十足。必须坚持以“智改数转网联”为牵引,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引导面广量大的传统企业上“云”、设备加“芯”、生产换“线”,不断拓展“人工智能+”、“5G+”等应用场景,提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努力打造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灯塔工厂、无人工厂,让传统产业插上数字经济的“翅膀”;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努力将徐工汉云打造为国内行业第一、世界一流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加快数字产业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近年来,徐州经开区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智慧化发展,提升了治理效能。随着AR、VR、AI等技术的发展,必须把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进一步转化为生产要素,加快培育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一方面,招引一批科技含量高、技术优势强、成长型好的数字经济企业扎根落户、加快本土化发展;另一方面,围绕集成电路、软件信息、大数据等产业领域,筛选一批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企业建立数字经济重点企业培育库,支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发展,着力培育多层次、递进式的数字产业企业梯队,加快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敏捷高效的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实融合发展的坚实底座。需要统筹考虑区域功能布局、社会发展阶段,坚持需求牵引、突出适度超前,统筹推进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适度超前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更高能级的数据中心、算力中心,更好地赋能科技研发和产业升级,满足数实融合深度发展需要。
六、做好“开放”文章,加快推动外向型经济提质增效
开放性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徐州经开区位于淮海经济区中心地带,拥有“一带一路”倡议等叠加带来的政策红利,兼具对内对外双向开放的优势,必须树牢开放思维、提高开放能力,将区域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积极“引进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素包括技术、人才、数据和资本等,这些生产要素的分布是全球性的、不均衡的。这要求我们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时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深度融入国际循环。在招引外资时,要更加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高效引入优质资本、关键资源、先进技术、拔尖人才等,向我集聚、为我所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全球创新成果发展新质生产力。
积极“走出去”。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不仅要依托国内市场,也要开拓国际市场。要支持重点企业抱团出海、争抢订单,特别是要有效发挥境外投资在开拓国际市场、促进技术合作中的作用,支持企业加强国内外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鼓励拥有境外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的中资企业返程投资,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作者系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责任编辑:张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