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扬州新实践
作者: 梅天顺
青年工作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战略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等重要时间节点专门寄望青年群体和青年工作,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要求各级党委拿出极大精力抓青年工作,抓共青团工作。近年来,扬州市认真践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以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为抓手,推动青年人才集聚与城市发展同向而行、同频共振,实现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彼此成就。[1]
一、扬州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
在青年人口规模、结构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的背景下,扬州正处在加快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助推产业科创名城建设的关键时期,全市提出了以“让青年选择扬州、让青年融入扬州”为目标,进一步普及青年优先发展理念,深入解决青年发展的“急难愁盼”问题,加快推动青年发展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相融相促。
坚持党管青年,强化政治引领。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战略定位,全面加强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强化政治引领,丰富要素供给,重塑制度机制,确保广大青年始终与党同心、与时代同步。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启动青年发展型城市“十五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并在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深化青年发展功能定位和布局,全面研究制定出台“1+12”青年发展型城市政策支撑体系,并将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年度重点工作、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和县(市、区)党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二是聚焦思想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推出“践行嘱托 建功‘好地方’”实践活动五大项目,覆盖全市超过1.1万个团支部、18万名团员。三是提升引导水平。优化更新市级、县级青年讲师团队伍,按照高校或党校理论讲师、青年典型、党政机关青年干部、科研院所青年骨干、企业青年骨干、“三新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新就业群体)领域青年骨干、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志愿者、共青团干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青年文艺工作者等类别选拔青年讲师团成员。聚焦当代青年的思想动态,打造面向共青团员和青年的“青春课程”,并开展示范性宣讲。
厚植建功沃土,推动青年奋斗成才。各级共青团组织充分发挥青年企业家、青年志愿者等各界青年力量,聚焦“产业科创名城”建设这一高质量发展的主航道,锚定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工作主线,推动青年在工作中建功立业,在奋斗中成长成才。一是推动产才融合。依托扬州市特色优势鲜明的“613”产业体系,在前沿新材料、信息技术、元宇宙等未来产业领域开展“绿扬金凤”青年强链计划、十万大学生集聚计划,重点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开发10万个高质量就业见习岗位,形成“以产业聚集青年、以青年赋能产业”的强磁场。制订“引才图谱”和人才需求手册,涵盖全市835家单位、12076名人才需求,匹配全国200余所高校生源信息,帮助企业按图索骥、精准对接,让“产业—城市—青年”深度融合发展。2021—2023年,全市新增就业创业大学生人数连跨1.6万、2.3万、2.5万台阶,超过当年高考人数,留才率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其中2023年“95后”人才吸引力指数列全国第33位,较上年提升8位。二是支撑青年建功。通过系列举措助推全市青商企业、青年企业家在科技攻关、产业升级等方面大展作为。切实推进青年企业家领航计划,强化与上海交大等长三角高校的合作共建,推出“院士面对面”和“走进实验室”两大核心交流学习项目。坚持深化“青商思享岛”品牌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讲授行业前沿和营商政策,为青商企业孵化项目、产业转型赋能。持续探索“青商创新发展峰会”模式,为青商企业助力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三是借力重大战略。引导广大青年在落实重大任务中长才干、壮筋骨,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主动对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上海科创中心和南京科创圈;全面支撑大运河文化带扬州段建设,以“大运河”为切入点,推出12条“运河研学线路”,开展青少年研学活动;紧扣绿色发展战略,围绕长江禁渔、垃圾清理、环境美化等内容发起系列主题活动,邀请上海、南通等地高校学子聚焦国土绿化、垃圾分类等主题开展实地调研。在江都区建设“探寻白沙之路守护长江之歌”青年学习社线路,邀请江苏省内青年走访江豚保护基地,学习宣传生态环保知识。[2]
营造惠青氛围,满足青年多元化需求。聚才有方,留才用情,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需要让青年安心安居。近年来,扬州市制定一系列暖心舒心的惠青政策,做实一大批可感可及的惠青实事,更好地满足广大青年的多元化发展需求。一是持续扩大投入。在青年人才政策体系建设上加大投入,以“高于以往、优于周边”的标准制定出台“人才新政15条”“扬州市青年人才友好20条”等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创业青年提供包括30万—150万元无偿资助、50万—300万元的贴息贷款以及创投基金的从初创到成长的全周期接力赋能,为来扬州的青年同步提供就业推介、文旅体验券、消费代金券、青享服务卡,向青年展示扬州爱才“第一印象”。二是优化生活品质。构建青年社交新载体,开发瘦西湖夜游、夜市、夜演等项目,举办露营、美食、音乐等活动,打造“皮市街”“运河湾”青年消费地标,打造30条“青年学习社”“运河研学游”线路,打造专题博物馆、青春剧场、美学空间等青年设施,在图书馆、城市书房等公共文化空间建成20个“24小时青年自习室”,满足青年多元化生活需求。三是丰富文化生活。尝试利用闲置场地建设运营“青年驿站”,满足短期来扬州的青年的需求;建设青年文化品牌项目,依托标志性文化载体,组织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吸引青年群体。充分利用城市公共场馆,大力发展青年剧院、青春剧场,定期举办青年沙龙、“青享会”等活动,创办和提升一批品牌音乐节、露营节,让城市在青年心中更有“文艺范儿”。
二、新阶段扬州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新任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所作的重要讲话以及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对于党和国家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3]《决定》的许多内容,都与青年息息相关,做好青年工作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一环,对当前扬州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提出新要求、新任务。
以产业优先推动青年人才发展。《决定》指出,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人才是创新的引擎,产业是创新的基底。更好地推动扬州高质量发展,必须增强人才与产业的契合度,着力让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依靠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人才搭建更宽广的舞台,助力人才更好地融入事业发展中。应以深化产才融合,让青年人才在扬州逐梦圆梦为主路径,推动新时代青年人才岗位建功行动,以产业科技创新为关键领域,全力打造“青年就业创业向往的城市”。
以身心结合保障青年人才发展。《决定》指出,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总结各地青年工作实践经验可以发现,保障青年住有所居、鼓励青年扎根立业、建设青年活力场景、引领青年先锋价值,是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鼓励青年奋进有为的关键举措。推动扬州打造青年发展城市,应立足为青年人才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持续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全力打造青年消费友好环境,优化青年生活品质空间,构建青年社交新载体,全力满足青年多元化生活需求。
以优厚政策引领青年人才发展。《决定》指出,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强化人才激励机制。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打造,重点在扩大青年的政策获得感。扬州应当在关注人才竞争的过程中,进一步从单一导向的“青年引入”政策,转向注重就业促进和创新培育的政策体系打造,切实提高政策建议的专业性、科学性。应打造青年扬州的政策品牌,全面塑造留住青年人才的制度优势、服务优势,保持“坐不住、慢不得、等不起”的青年工作态度,构建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创新生态,持续完善青年政策体系。
三、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路径
扬州市将以青年人才为重要抓手,深入实施青年扬州专项行动,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贯通,持续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
以政治引领促进凝心铸魂。要在青年工作中深入践行、充分彰显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伟力,提升青年工作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党员青年和优秀青年的示范带动作用,将广大青年紧紧团结凝聚在党的旗帜下。突出理论武装,着力加强青年理论学习和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深学笃行中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促进青年在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中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青年工作紧扣时代主题,青年工作有灵魂和方向。[4]
以建功发展推动挺膺担当。产业是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根基。以深化产才融合,让青年在扬州逐梦圆梦为主路径,推动新时代青年岗位建功行动,以产业科技创新为关键领域,全力打造“青年就业创业向往的城市”。全面加大“双招双引”,深化园区“二次创业”,提升城市新兴产业、主导产业、传统产业对青年就业承载力,有效稳定和扩大青年就业岗位。抢抓数字经济、低空经济、平台经济发展机遇,鼓励平台企业吸纳灵活就业,鼓励传统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引导“宅经济”合理发展,促进网红直播等服务新方式规范健康发展。根据“613”产业体系的实际需要,大力挖掘合适的岗位资源,促进人岗快速匹配,缓解青年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托重点平台载体,积极搭建校地联动机制,深化与各高校对接合作,整合科技综合体、双创基地等资源,通过租金减免形式,为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孵化场所和政策支持。
以软硬结合赋能个体发展。持续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均衡青年文体资源配置,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围绕青年消费特点,支持企业举办更多首发、首秀、首展活动,开发城市夜游、亲子游、自助游、研学游等业态,发展线上线下融合店、室内主题乐园、休闲运动、文化娱乐等新兴业态,推动创建一批时尚潮流消费街区,引导老字号、特色店打造体验式消费场景。实施青年企业家“领航”计划、青工训练营等项目工程,深化青年安居、青年婚恋等重点领域工作,完善青年人才绿色通道服务事项。全面落实生育支持政策,缓解青年就医及生育压力,实施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升工程,加强心理卫生服务。鼓励各科研单位、企业打造青年科技人才团队,对入选上级科技人才项目的青年科技人才和团队按政策给予支持,对新取得中、高级职称的青年科技人才按政策给予一次性补助。同时,在政策覆盖上,不仅为青年人才定制保障政策,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方案以及公共服务,还要为新业态青年群体、弱势青年群体提供有效政策,实现针对青年群体政策的全覆盖。
以组织建设保障群体进步。完善共青团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巩固拓展基层基础的制度机制。优化共青团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完善共青团的干部选育机制,增强团组织政治功能、组织功能、服务功能,更好地适应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需要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建立符合群团组织特点的干部管理方式,打破身份、职业、级别等条件限制,不拘一格吸纳各类优秀青年人才进入团的工作骨干队伍。[5]通过党建带动、行业牵动、“共青团+网格”等多种路径,在巩固传统领域基础上,建设枢纽型青年之家、活动型青年社团和网络社群等,持续提升共青团在“两新”组织、新兴青年群体的覆盖率。强化指导新领域新阶层青年团组织建设,开展新兴青年群体工作交流和分享,进一步提升广大共青团干部对新兴青年群体工作的认识和了解,定期开展新兴青年群体代表座谈会,发挥新兴青年群体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面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基层单位中的团(工)委、团(总)支部,推动实施“一团干一项目”举措,力争形成一批“一团一品”优秀典型案例。
参考文献:
[1] 任爽,芦猛.以“城”待人以诚留才[N]. 光明日报,2024-08-12(5).
[2]胡文静.城市发展如何影响青年幸福感?——来自京津沪的经验证据与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24(2):58—66.
[3]周金凯.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联动机制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3(4):21—30.
[4]汪永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2(5):4.
[5]聂伟,蔡培鹏.让城市对青年发展更友好:社会质量对青年获得感的影响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1(3):53—60,119.
〔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江苏农村本土人才回流与发展路径研究”(21SHD002)、扬州市社科研究课题(人才专项)“打造青年人才集聚高地的思考和对策研究”、扬州市社科研究课题(网信专项)“青年网络亚文化探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扬州市委员会书记)
责任编辑:梁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