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历史决议中蕴含的矛盾分析法
作者: 王兵矛盾分析法是分析事物、解决矛盾的基本方法,“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一个历史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二个历史决议”)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三个历史决议”)是系统总结党的历史的重要文献,蕴含着丰富的矛盾分析法,在党的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站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新的历史起点,继续学习和总结党的历史,必须深入发掘三个历史决议的历史遗产,掌握其中蕴含的方法论,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百年党史,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为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
历史是在矛盾的运动中前进的,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面对着多重矛盾。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只有一种主要矛盾起着主导作用,“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这意味着评价和总结历史必须抓住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同时,历史的演进是多重因素合力作用的产物,必须全面地看待。因此,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既要看到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性质的矛盾,也要注重在诸多矛盾中抓住重点,要在坚持“两点论”的基础上突出“重点论”,既要认识到百年党史的成就是主要的,又不能忽视前进道路上遇到的挫折。
三个历史决议坚持以“两点论”为基础总结历史,既梳理了党的历史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又总结了遭遇的挫折教训。第一个历史决议的起草,是经过延安整风,纠正了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强调研究党的历史,要在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方法论等基础上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主张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以克服片面性、表面性等缺点,把握住党史发展的全貌,这一要求基本形成了第一个历史决议的特点,即全面地把握党史,梳理党的路线和政策,坚持以“两点论”总结历史,对党在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上所犯的三次“左”倾错误进行了批判,并分析了错误的根源。第二个历史决议同样坚持全面客观地看问题,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深刻认识到这段历史总体来说是在党领导下取得重大成就的历史。但决议没有否认我们党在实践中遭遇了重大挫折,也并未否认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并强调就毛泽东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功绩远远大于过失。第三个历史决议总结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四个历史时期创造的伟大成就,概括了经过长期实践积累形成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在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梳理了党在各个领域存在的问题。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在统筹解决各领域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新鲜经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三个历史决议坚持突出“重点论”总结历史。经过党内深入研究、广泛讨论所形成的第一个历史决议,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20多年的历史,决议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又突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历史发展的本质,仍然是党带领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仍然是党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仍然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把握了历史发展的主要矛盾。第二个历史决议又注重以抓住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为中心,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指出:“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如果否定毛泽东思想,就是放弃用唯物史观认识问题,就是否定党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就容易走向历史虚无主义的误区。第三个历史决议是在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光辉历程的重要时间节点,聚焦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决议起草过程中提出,要把党的光辉历程、辉煌成就、宝贵经验,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砥砺奋进的理论和实践总结好。正是把握了新时代这个重点,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个历史决议总结了党的百年历史,尽管三个历史决议聚焦的历史时期不同,但始终贯穿着矛盾分析法,以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总结历史,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彰显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揭示了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把握了党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科学评价了党史中一系列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为更好地树立正确党史观和大历史观提供了借鉴。
二、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推动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矛盾具有普遍性,回顾百年党史,存在着许多共性的矛盾,但矛盾的普遍性又寓于特殊性之中,在特定历史时期,矛盾又呈现出个性的一面,影响着实践的发展。三个历史决议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贯穿着为党的初心使命而总结历史这样一条主线,也体现着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需要统一思想来解决特殊矛盾。思想作为行动的先导,没有全党思想上的统一,就没有全党意志和行动上的统一。正如列宁所说:“没有思想上的统一,组织统一是没有意义的。”纵观百年党史,实践过程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无不是建立在全党思想统一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三个历史决议的制定都注重矛盾的特殊性,分析了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为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个历史决议坚持矛盾普遍性原理总结历史。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同时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说,百年党史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前进的,其中始终贯穿着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不断解决这些矛盾构成了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也成为贯穿三个历史决议的一条基本线索。第一个历史决议着重分析了三次“左”倾错误的产生、发展、表现形式和根源,由此总结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践行的推动人民解放、民族独立的正确道路。第二个历史决议在总结建国32年的主要成就时,第一条就是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第二个历史决议站在人民和民族的立场上,本着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负责任的态度,深刻总结前进道路上的曲折,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号召全党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第三个历史决议开篇就指出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第三个历史决议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的总结,紧扣从人民解放到人民幸福不断迈进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围绕人民和民族而展开,十条历史经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始终践行的初心使命。第三个历史决议还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第一条是“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第二条是“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可以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不竭动力,也体现了历史发展中的矛盾运动。
三个历史决议坚持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总结历史。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矛盾呈现出不同的历史特点,历史决议注重抓住特定历史时期矛盾的特殊性,推动全党统一思想。第一个历史决议是在中国共产党已经逐步走向成熟的背景下制定的,此时通过制定历史决议来总结党的历史,尤其是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巩固整风运动的成果,推动全党思想上的统一,就显得十分必要。在此背景下制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为党的七大召开成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奠定了基础,为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和军事四个方面“第一次达到了现在这样高度的巩固和统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虽然当时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也是人心所向,但很多干部仍然不能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导致有些工作停滞不前。面对此时国家的百废待兴,如何统一思想,将全党工作重心统一到经济建设上,统一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厘清思想和理论上的争论,成为当时全党迫在眉睫的重大现实问题。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第二个历史决议的现实目标很明确,即“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负责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的胡乔木指出:“鼓舞人心,统一全党思想,这是写这个文件的基本任务。”第二个历史决议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现实要求下,统一了全党的思想认识,团结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个历史决议客观评价了党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和重要人物,以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总结凝聚全党共识。改革开放以后,一些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出现了危机,第三个历史决议用“七个有之”概括了党员干部中出现的问题,加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及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权威和党群关系。第三个历史决议强调必须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践行群众路线,必须将马克思主义视作活的行动指南,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前两个历史决议不同的是,第三个历史决议聚焦的是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作关于第三个历史决议的说明时就指出,改革开放以前的党史中的重大是非问题,前两个历史决议已做过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总体上是顺利的,要通过总结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以推动全党增长智慧、增进团结、增加信心、增强斗志”。第三个历史决议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关系,与马克思主义、世界社会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为全体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朝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大同的方向继续前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个历史决议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总结历史,既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又突出了特定历史时期矛盾的特殊性,发挥了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重要作用。同时,三个历史决议是在反复研究、讨论和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一个历史决议着重梳理和总结了三次“左”倾错误带来的严重后果,但并没有完全否定犯错误的同志,也没有全盘否定当时党的工作,而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客观评价,指出犯错误的同志在革命过程中仍然起过作用,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的主张上仍然与全党大多数同志保持了一致。第二个历史决议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评价上,也实事求是地给予公正的评价。第三个历史决议也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改革开放以来党内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客观评价了党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和重要人物,进一步发挥了统一思想的作用。
三、坚持内外因相结合,深化对历史经验的认识
“内因”是事物赖以存在的根据,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外因”则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可以加速或者延缓事物的发展,但其对事物的加速或延缓作用的发挥只能通过“内因”来实现,即毛泽东概括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面对党的历史,既要突出内因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又要不断总结外因对事物发展的推动作用,才能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三个历史决议都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来总结历史。
三个历史决议突出内因是历史发展的根据。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三个历史决议始终贯穿着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第二个历史决议将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在党的工作中的实际运用,是中国共产党在敌我力量悬殊条件下赢得革命胜利的宝贵历史经验。脱离了群众,党的一切工作不仅难以开展,也变得毫无意义,只有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实现立党兴党强党的目标,才能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三个历史决议都贯穿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条基本经验。第一个历史决议总结了建党以来20多年党史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指出要毫不动摇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历史决议同样指明了这一基本经验,即全党要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第三个历史决议更是强调了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性意义,突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和新的实际情况,坚持“两个结合”,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总是勇于自我革命、善于自我革命,在挫折与危机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从而找到正确的道路与方向。三个历史决议系统总结的百年党史表明,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大革命失败后,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八七会议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党开启了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党内腐败现象和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和边缘化等现实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敢于刀刃向内,敢于刮骨疗毒,全面从严治党,推动管党治党宽松软的现象得到根本扭转,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探索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自我革命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给出的答案之一,而适时制定历史决议也是勇于自我革命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