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质量江苏工匠
作者: 顾潮
人才是现代化的关键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才引领驱动的现代化,是人才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也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将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定位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前所未有地凸显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战略价值,其内涵非常丰富,意义十分重大。
江苏是人才大省、技能大省,目前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450万人,高技能人才达475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975人,相关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但是伴随着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经济社会对技能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引发广泛关注,部分劳动者技术技能储备不足,初级工多、高级工少,传统型技工多、现代型技工少,单一型技工多、复合型技工少,短期速成多、系统培养少,技能人才总量不足、年龄断层、待遇不高、职业发展不畅通等现实问题日益突出,技能人才供需匹配不均衡,求人倍率持续高位运行,一些与数字化紧密相关的职业工种求人倍率已达五倍以上。面对党和国家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目标新要求,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构人才中心和创新版图的新形势新环境,补齐制约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技能人才“短板”尤为迫切。当下需要聚焦建立就业友好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基本定位,努力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人才保障和技能力量。
一、持续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刚性需求,要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技工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完善培养机制。坚持规划引领,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和技能发展趋势,制订技能人才发展规划,建立完善技能人才供需预测机制。鼓励各类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把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自建、联建各类实体化培养载体。积极建设并依托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园、企业培训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网络学习平台等,面向社会开展线上线下职业培训,集成释放辐射效应。
创新培养模式。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电子档案,构建与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相适应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建立以就业技能培训上岗率、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稳岗率、创业培训合格率等三项指标为主,以参训人员满意度指标为辅的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充分释放职业技能培训稳就业、促创业、防失业的功能。综合采用订单式培养、套餐制培训、项目制方式、职业培训券等,实施差异化培训。鼓励通过名师带徒、技能研修、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技术交流等形式,创新开放式培训。
强化人才储备。聚焦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和青年技能人才梯队培养,围绕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的技能需求,在数字职业、制造产业和平台经济等领域,多渠道、跟进式组织高水平职业技能研修和实训,引导企业积极选用青年技能人才参与重大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深层次推进产才融合发展,形成覆盖引进和培养、塔尖和塔基、个人和团队、创业和创新的高技能人才引育体系。
二、持续改善技能人才就业生态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充分说明就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在宏观经济决策中的优先位次,要涵养有技能、好就业,长技能、就好业,高技能、就业好的社会氛围,为实现充分就业、共同富裕提供技能支撑。
加大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培育力度。围绕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实施数字技能提升行动,完善数字技能人才培育机制,建设数字技能资源供给体系,打造数字技能重点攻关平台,提高全民数字素养。围绕服务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实施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江苏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八年居全国第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两年全国第一,要聚焦企业、产业急需的“高精尖缺”技能人才,密切与数字经济企业合作,加大个性化、定制化培养力度。围绕服务“一老一小”,加强养老护理、婴幼儿照护、健康照护等领域技能人才的培养,引导从业人员提高专业化、规范化服务水平。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工匠培育计划,挖掘、保护和传承民间传统技艺,认定乡村工匠,遴选乡村工匠名师、大师,建设乡村工匠工作站、名师工作室、大师传习所。
提升技能劳动者适岗转岗能力。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公共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进县域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试点,加强劳动者职业能力开发,助力高质量就业先行区建设。建立完善就业意愿识别和技能短板诊断机制,推行“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服务”全链条模式,增强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针对技术创新、工艺改造、岗位变化、产业优化升级等,组织开展多样化技能培训班、研修班及技能交流活动,建立技能人才继续教育制度,促进技能劳动者知识更新,适应新业态、新形态、新技术就业需要。
完善技能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发挥国有企业在工资分配上向技能人才倾斜的示范作用,引导更多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鼓励企业在工资结构中设置体现技术技能价值的工资单元,或对关键技术岗位、关键工序和紧缺急需的技能人才,实施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制等分配形式。推进发布分职业(工种、岗位)、分技能等级的工资价位信息,引导企业将完善技能人才薪酬激励制度作为工资集体协商的重要内容。
三、持续增强技能人才服务能力
“一技之长,能动天下”。“蛟龙号”是中国首个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有10万余个零部件,组装起来最大的难度就是密封性、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1丝,只有0.01毫米,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的1/10,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钳工顾秋亮。要聚焦绝招、绝技、绝活,加大复合型、知识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在技术革新、技能攻关、解决“卡脖子”难题方面涌现更多的“顾秋亮”,推动技能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
发挥高技能人才传帮带作用。鼓励支持高技能人才领办“专精特新”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在生产一线培养技能团队。企业可通过设立技能津贴、班组长津贴、带徒津贴等,引导高技能人才在岗位上施展技能、管理班组、带徒传技。鼓励支持江苏工匠、首席技师、技能大师等优秀高技能人才,开发技能操作法、绝招绝技等技能训练示教课程。通过与绩效考核、薪酬待遇、岗位晋升、职称评定、技能评价、评先树优等挂钩的方式,鼓励支持高技能人才采用校内授课、校外带班等方式,兼任职业学校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传授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实践经验。
引导高技能人才协助解决“卡脖子”难题。突出在关键核心技能攻关中识别、评价、使用人才,支持高技能人才参与人才攻关联合体建设,协同解决关键共性技术和工艺难题。建立高技能领军人才“揭榜领题”,以及参与重大生产决策、重大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的制度,融合技术技能资源优势,推行“技师+工程师”等团队合作模式。建立健全技能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支持技能人才通过兼职、服务、技术攻关、项目合作等方式更好地发挥作用。面向社会征集并发布“卡脖子”技能需求,引导高技能人才及其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研发、技能攻关、技艺革新等活动,持续激发高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四、持续发挥技能评价引领作用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必须有效释放技能评价的“信号灯”“指挥棒”作用,提高人才评价质量,深化人才供给侧改革,解决人才培养结构错位问题。
拓宽成长成才通道。健全完善由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构成的“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序列,引导企业比照本企业正高级职称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建立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薪酬待遇体系。进一步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资历、唯奖项倾向,拓展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领域,全面推动技术技能人才融合发展。积极引进国际职业教育先进模式和优质资源,扩大国(境)外职业技能比照认定范围,探索发布国(境)外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认可清单制度,为全球各类技能人才来苏就业创业提供便利。
健全技能评价标准体系。完善国家职业标准、行业企业评价规范、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等相互衔接的职业标准体系。指导企业细化技能评价标准,编制岗位评价规范,科学设置评价内容,强化职业能力导向,广泛应用技能评价成果。鼓励支持各地围绕新职业、新工种、新业态,以及劳务品牌、地方特色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开发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并组织实施。采取社会协办、自主开发、政府购买等方式,健全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技术资源快速响应机制,动态发布技能人才评价技术资源目录。
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健全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支持企业推行“车间+考场”互动评价模式,在工作岗位、生产状态、实绩贡献中考察职工技能水平。指导企业依据职工工作业绩、技艺革新、传技带徒、表彰奖励、“揭榜领题”等技能贡献,创新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破格晋升和直接认定办法。依托数字技术,推行智慧监管,综合运用质量督导、信息公开、星级管理、评估监测、信用奖惩等手段,切实规范人才评价行为。
五、持续强化技工教育基础建设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依赖于高质量培养体系。技工院校是开展学制教育和职业培训服务技能人才成长的重要平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构建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依托。目前江苏有技工院校112所,在校生27.6万人,每年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超过40万人次,在推进新时代人才强省、制造强省、教育强省建设中,技工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集聚资源发展技工教育。贯彻落实《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压实政府办学责任,将技工教育纳入地方教育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办学规模和公办学校教师配备标准,指导专业课程设置,安排适当比例的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用于技工教育。推动技能教育与学历教育衔接贯通,优化技工教育类型、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采取技工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同批次并行招生等措施,稳定技工院校招生规模。切实保障技工院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
优化办学做实技工教育。技校姓技,要全面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人才共有、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学校教学改革,企校联合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广泛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培训,推动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技工院校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主力军、主阵地作用,精准开发培训项目和培训方案,增强所设专业与传统优势产业的契合度,与新兴主导产业的匹配度。
深化教改提升技工教育。技工教育是面向就业的“动手”教育,有效的培养模式是“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要以企业技术标准和岗位规范为抓手,校企共同开发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体现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的一体化课程和教材,与企业车间班组结对,开展工学一体真实生产项目教学,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管理模式融入课程教学活动。大力引进企业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参与学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开发人才培养方案,承担专业教学任务,指导学生技能竞赛和实践训练。
六、持续提高技能人才的获得感荣誉感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人才工作价值的时代内涵,也对创新人才服务形式和人才使用机制提出了新要求。培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要向资源要素融合要活力,向体制机制改革要活力,向产业协同发展要活力。
在用人单位层面,要积极履行用人主体和育人主体双责任。对事关高技能人才学习进修、岗位聘任、职务晋升、工资福利等切身利益,可以比照相应层级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同等待遇。结合实际,制定高技能人才技能要素和创新成果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推行技能创新成果入股、岗位分红等激励方式,对在技术革新或技术攻关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给予奖励。积极运用中长期激励工具,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力度。畅通高技能人才参加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的渠道。
在社会层面,加强对技能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建立以政府表彰为引领,以行业企业奖励为主体,以社会奖励为补充的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体系,完善江苏技能大奖评选表彰制度和国家级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推荐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评优评先力度。强化江苏技能状元大赛的引领效应,推动各地各行业开展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技能竞赛活动,以赛促评,以赛选才,让更多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积极推荐高技能人才享受各类政府特殊津贴。在江苏省“双创计划”、“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重大人才项目中单列高技能人才类别,适当加大入选比例。将高技能人才配置状况列为生产经营性企业及其他实体参加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评优和资质评估的重要指标。
在公共服务层面,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库及认证体系。将高技能人才纳入“苏畅”人才综合服务体系,着眼于人才对工作、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多样化发展需求,营造技能人才友好型环境。灵活多样举办高技能人才专场招聘会,支持各地结合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将急需紧缺技能人才纳入人才引进目录。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共享共用和服务保障机制,畅通高技能人才向专业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流动渠道,引导激励技能人才在欠发达地区、基层一线发挥作用。多措并举,打造顺心工作、安心发展、舒心生活的技能“苏军”发展生态,让新时代的江苏工匠多起来、强起来、香起来。
(作者系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责任编辑: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