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融合”为法治政府建设赋能
作者: 林芷伊
碧海潮生处,法治清风来。在舟山群岛东南隅的普陀区,千年古刹的晨钟暮鼓与数字赋能的法治新章正谱写着新时代社会治理的交响曲。当游客驻足普陀山古樟林荫道,轻扫古树“电子身份证”时,指尖跃动的不仅是217棵名木的养护档案,更映射出人大监督与法治建设的深层嬗变——从一条代表建议到“数检督”平台的全域贯通,从“柔性监督”到“刚性闭环”的机制重塑。这片海洋蓝与法治蓝交织的土地,正以制度创新为帆,在法治政府建设的航程中破浪前行。
制度破壁,锻造“监督利剑”
“过去人大法律监督精准度不够,检察法律监督刚性不足,部门整改常‘打折扣’,如今有了‘两审闭环’,监督真正长出了‘钢牙利齿’!”谈及普陀区人大监督机制的变革,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徐爱华深有感触。针对以往检察建议一发了之、部门整改应付了事的顽疾,普陀区人大常委会以制度破题,出台《普陀区人大常委会关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跟踪监督办法》,创新构建“两审制”闭环监督模式,以制度刚性重塑监督权威。
“两审制”以“年初定标、年末验效”为核心。每年初,区人大常委会专题审议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报告,聚焦民生热点,以“条目+量化”的清单形式,明确年度监督重点,为检察机关规划清晰的“履职路线图”。年末“二审”则直击整改实效,通过满意度测评与专项监督倒逼责任落地。在2024年的“违规渔具整治”专项行动中,因个别单位整改不彻底,测评满意度未达预期,区人大常委会立即启动专项监督,通过多方联动督办,最终推动全区清理违规渔具1.2万件,整改率达100%。“测评‘晒’出压力,部门再也不敢‘躺平’!”舟山市人大代表刘优飞直言。
制度破壁的关键在于打通监督“中梗阻”。2021年,舟山市人大代表叶璐璐接到群众反映:“渔港油污水直排问题严重,相关部门却相互推诿”。借助“两审制”,问题线索通过“数检督”平台,在48小时内直达检察机关。检察机关迅速行动,3天立案,7天发出检察建议。相关部门不仅对涉事渔船进行处罚,还建立“电子围栏”,实现24小时智能监测。
“两审制”实施四年来,相关单位办理回复率达100%,检察建议和整改答复满意率分别提升至99%和98%。区人大常委会法制与监察司法工委主任唐洪涛介绍:“过去,检察建议书的落实情况参差不齐,部分部门存在敷衍塞责现象。如今,我们对检察建议的制发、整改、落实进行全流程跟踪监督,确保问题切实得到解决。监督不再流于形式,而是真刀真枪见实效。”
如今,“两审闭环”正从个案突破向类案治理深化,从单一监督向制度重塑升级,成为法治政府建设的“普陀样本”。正如徐爱华所言:“让监督长出‘钢牙’,制度创新就是最硬的‘牙床’!”
数智赋能,构筑“智慧中枢”
“过去监督靠‘腿跑’,现在监督靠‘数据’!”普陀区人大代表戎冰一通过“数检督”平台,仅用3分钟便完成对某环境污染案件的线上评议。这一转变,得益于普陀人大打造的“一舱一网一键一环一云”数字化监督体系。
“数字化改革为人大监督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徐爱华在调研中强调,“借助数字赋能,我们实现了从粗放式人工监督向精准化数据监督的跨越。”2021年,普陀区人大常委会创新打造“数检督”系统,以数据集成、闭环管理、多元协同为核心,构建起法治政府建设的数智化监督新模式。
“数检督”系统的核心功能“类案监督键”,能够高效归集检察案件数据,精准识别社会治理中的共性难题。“红黄绿”三色预警机制,能对检察建议的办理进度进行实时跟踪和动态管理。2024年,系统通过分析案件数据发现“散装汽油销售乱象”线索占比达23%,随即触发红色预警。人大代表借助“议案快车”模块,将线索转化为检察建议,推动公安、应急等部门联合行动,查处违规销售点12处,消除安全隐患37项。区人大常委会法制与监察司法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往监督工作存在泛化、碎片化问题,‘数检督’让我们能够精准锁定监督重点,监督效率大幅提升。”
“代表参与云”模块让人大代表拥有了“一键直达”的便捷通道,代表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线提交线索、参与听证、评议整改。截至目前,已有1658人次代表参与监督,提出建议452条。在小型海钓船艇安全监管专项监督中,20名代表采用“实地视察+线上评议”模式,提出6条关键建议。这些建议推动政府出台《普陀区海上小型海钓船艇管理实施办法》,创新建立小型船艇公司化管理体制,实行“人船”双向闭环管理,海钓船艇事故率同比下降62%。
畅通民意,凝聚“法治合力”
2023年端午节前夕,虾峙镇的陈阿婆通过“基层单元”扫码反映岛上诊所经常缺少降压药。这条信息经“数检督”直转检察机关后,区卫健局不仅增加了药品储备,更建立起“海岛药事服务地图”。在整改评议会上,陈阿婆现场点赞:“没想到我这个老太婆的话,竟能变成政府红头文件!”
在普陀区法治政府建设的生动实践中,“人民”二字始终是改革的初心与落脚点。普陀区人大常委会创新构建“双向衔接转化+基层单元联动+数字平台赋能”的全链条机制,让民意转化跑出加速度。92条群众呼声转化为公益诉讼案件,推动解决船舶污染、非法采砂、海滩固废垃圾等民生痛点,民生类监督议题占比三年提升33%,真正实现“民声有回应”。
从“数检督”系统的精准监督预警,到“两审制”的刚性闭环管理;从“类案治理”的系统重塑,到“全民参与”的民主实践,普陀区人大常委会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探索出了一条海岛地区法治政府建设的创新之路。展望未来,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徐爱华目光坚定:“我们将继续以数字化改革牵引监督机制创新,让法治成为普陀最鲜明的城市底色,为‘重要窗口’建设注入更强劲的法治动能!”
相关链接
深耕监督主业 助推法治政府建设
近年来,诸暨市人大常委会在法治政府建设监督上深耕主业,精选议题,创新方式,用好平台,有力提升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助推法治诸暨建设作出了人大贡献。
以精准选题为切入点,提高监督针对性
如何提升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找对切口、精选议题是关键。
坚持选题规划跟着“节奏”走,来源跟着“问题”走,内容跟着“需求”走。立足“与党政同向”,2024年为深化“枫桥经验”护企优商模式,市人大常委会把助推高质量发展作为监督“重头戏”,针对审议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立足“与法治同行”,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执法监督工作专题调研,对全市32家行政执法部门的1497项执法内容进行深度梳理,助推执法频次统筹、执法检查规范、监管闭环健全,为全力构建高效执法体系贡献人大力量;立足“与人民同心”,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三年对“宅基地制度改革”开展视察调研,专门听取了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我市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试点实施情况的报告》,作出了审议意见,并对相关规范性文件开展了专项审查,较好推动了以良法促善治。
以解难破题为突破点,提升监督实效性
近年来,诸暨市人大常委会以法治政府建设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为突破点,创新监督形式,注重锤炼“三力”,有效提升了监督的实效性。
立体监督提内力。市人大持续关注诉源治理工作,连续三年纳入履职计划。市人大常委会监察和司法工委对“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和“信访矛盾有效化解”等领域进行专门监督,主任会议听取了专项汇报,常委会会议进行了专题审议等。联动监督成合力。市人大与法检两院制定出台《诸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检察建议与代表建议衔接转化工作办法》,有效建立了三方常态化联系机制,为推进法治诸暨建设注入强劲动力。专业监督聚外力。组织专家参与人大监督视察,解决特定领域专业缺陷,全方位助力监督。
以呼应答题为着力点,拓宽监督覆盖面
发挥各类履职平台的叠加效应,进一步延伸触角、延展视角。用足固定平台。近年来,诸暨市人大在代表联络站(室)全面推行“枫桥式工作法”,努力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2024年,市人大代表联络站共收到涉及法治政府建设及相关领域的民意诉求126条,梳理转化成闭会期间代表建议7件。用好线上平台。诸暨市人大立足省人大备案审查系统,建立了联合审查机制,以监督载体的数智化促进了备案审查工作的高效化。2024年,通过系统的高效流转,对市人民政府报送备案的28个规范性文件开展了高质量审查,发放《乡镇街道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系统操作手册》,助推乡镇街道备案审查工作流程明确、操作规范,实现了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县域全覆盖。用活创新平台。推动共享法庭、检察听证点入驻代表联络站,2024年5月,在诸暨市枫桥镇人大代表联络站举行了驻联络站检察听证点揭牌仪式,双方签署了《诸暨市人民检察院驻枫桥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听证点工作规则》,为“人大+检察”开辟崭新的合作渠道提供制度保障。
(诸暨市人大常委会监察和司法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