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让人大工作从 “数字”走向“数智”

作者: 孙炼栋 高远

AI,让人大工作从 “数字”走向“数智”0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杭州市人大准确把握变革重塑、数字赋能、整体智治、量化闭环的内涵要求,将“数智”理念融入人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4年12月30日,“杭州数智人大统一监督平台”正式上线试运行,标志着杭州市人大工作正逐步从“数字”时代走向“数智”时代。说起这个新建成的平台,杭州市人大事务服务保障中心负责人用了三个字来介绍:“统”“智”“联”。

统:一次扫码登录八大场景

近年来,在数字化改革的道路上,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不断探索与创新,先后开发了包括执法检查、听取审议专项报告等8个监督应用场景。然而,这些场景均独立运行,未有效实现数据贯通和集成,致使人大代表使用时需频繁切换场景,严重影响了使用便捷性和效率。

为解决这一问题,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于2023年4月成立相关领导小组和专班,谋划建设数智人大统一监督平台。历经8个月的努力,最终于2024年12月,成功上线“杭州数智人大统一监督平台”。

该平台以“平台+组件”的方式,由数据底座、监督组件库、监督应用库、监督预警决策中枢等模块组成,构建了1个统一监督平台驾驶舱+N个监督组件+1个监督基础支撑平台的统一监督平台,上线运行后可服务领导决策、工委管理、部门意见办理和代表履职。

有关负责人所说的“统”,正是把杭州市人大已建的财经综合监督、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等8个监督应用场景统一集成到这个平台,通过建立监督数据仓,实行统一监督数据标准,实现各监督系统与相关政府部门的数据贯通、深度融合,推动人大监督工作高效协同。

今后,代表们只需扫码登录一次,便可访问各个系统,在统一监督平台的驾驶舱内,各项监督数据一目了然,通知、待办、待阅等常用操作功能都一一呈现在主界面上,进一步提升了用户访问的便捷性和界面友好度。

同时,该平台除了实时更新市人大常委会年度重点监督工作的进展情况、问题整改清单、审议意见及反馈等信息,为领导决策、代表履职提供参考外,还实现了各监督场景的意见征集、处理、反馈等闭环机制,有效提升了人大工作整体智治水平。

智:“AI”助力赋能增效

“我今天汇报时用的PPT就是用‘杭州人大AI助手’一键生成的。”在今年3月11日举行的杭州市人大机关首期人大干部论坛上,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作交流发言时讲道,“我就是把最终汇报交流材料的文本,直接复制粘贴到‘杭州人大AI助手’的‘生成PPT’应用场景之中,不到一分钟,就很丝滑地生成PPT,大大提高了机关工作效能。”

“杭州市人大统一监督平台在全国人大系统率先引入通义千问、DeepSeek等大模型,基于杭州人大现有的数据仓,构建了杭州人大知识库,经模型调优及十万级的数据训练,形成有杭州人大特色的AI助手智能体。”市人大事务服务保障中心负责人介绍说,除了可生成PPT外,“杭州人大AI助手”还具有查法规、找代表和快速生成小视频、分析报告等智能辅助办公功能。

比如,在“查法规”的应用场景中,输入“请帮我查下杭州市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方面的法规”,AI助手就会告知整个思考过程,并在用户指令的基础上,补充关键词数字经济、数字发展、数据安全、法规,以扩大查询范围。最终,查询出3件相关法规,标注了发布时间、发布单位、法规全文的链接地址等信息,并对3件法规主要特色进行说明。

再比如,在“找代表”的应用场景中,输入“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大代表”,AI助手检索后告知有法律相关代表149名,包含了省、市、县、乡镇四级人大代表,并标注脱敏后的代表相关信息,包括代表级别、姓名、代表团等信息。

目前,“杭州人大AI助手”通过已归集的28.7万条人大领域监督数据,利用AI检索增强生成能力(RAG),建立智能监督模型,实现了精准便捷查找代表、全面查阅法规以及快速生成PPT、小视频、分析报告、生成文档等功能,精准赋能人大代表履职和人大工作开展。

下一步,市人大常委会还将开展AI工具使用专题培训,切实提高机关干部对DeepSeek、豆包、元宝、通义千问等大模型新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联:数据贯通夯实“数据底座”

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20项,财政经济监督工作11项;

基层单元参与10650次,人大代表参与4140人次,问卷调查57次;

问题整改清单187个,审议意见及反馈21件,建立制度清单7个;

打开统一监督平台驾驶舱,市人大常委会年度重点监督工作各项数据一目了然。“通过建立监督数据仓,实行统一监督数据标准,使8个监督系统和人大数字会议系统、协同办公系统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实现数据贯通、实时共享。”该负责人说,通过深入挖掘并分析人大工作各类数据,平台可生成多元化报告与图片,为科学决策提供翔实依据。

与此同时,夯实数据底座,不仅构建起意见征集、办理、反馈评价等人大监督工作全流程数字化闭环机制,而且还依靠数据模型和预警机制,能够敏锐捕捉并预警潜在风险,为人大监督提供精准、即时的信息援助。比如,在代表履职端,通过集成各监督场景监督数据,代表可实时查看参与当年重点监督工作,提升参与监督工作的时效性和便捷度;在部门办理端,通过集成待办、待阅,解决相关部门信息接收难、办理反馈慢等问题。

“统一监督平台的上线,实现了监督工作的数字化贯通、规范化运转、智能化管理和安全化运行,将推动人大监督工作实现从被动监督向主动监督、从节点性监督向全过程监督、从粗放型监督向精准性监督的重大转变,不断提升人大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影响力和可感度,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数智监督’新模式。”该负责人说。

延伸阅读

AI全面赋能杭州人大工作

人大工作从“数字”走向“数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在杭州市人大机关,“积极拥抱AI”已是“共识”,DeepSeek、豆包、通义千问、kimi等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助手工具”。

在参与编纂《杭州市人大志2002—2024》时,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的汤杨阳很是感谢这些“特殊的科员们”:用豆包检索“杭州市人代会统计”,能排除干扰项精准搜索,条目清晰地展示分析结果,并制作成表格;用wpsAI,可以把25页3万多字的文本,自动提取要素并梳理形成表格;用AI自动修复,可以将老照片修复成“高精新”。

“对比着用这些工具,用精1—2个人工智能语言大模型,梳理总结适合各自工作场景的命令关键词、命令程式,训练自己的智能体,工作效率的提高都是成倍式的。”汤杨阳说,面对256GB、93333个文件的原始素材,以及最后成稿的163万余字、300幅图片、255张表格,1500余页的“志书”,人工智能成为最大的依靠和助力。

在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看来,立法工作者要主动培养数字思维,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辅助,更加全面、精准地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和立法需求,要用数字化思维谋划和推进立法工作,“积极运用基层立法联系点应用场景、人大立法垂域大模型,强化立项管理、增进立法协同,扩大立法参与,推进法规实施,推进高质量地方立法。”

用人工智能赋能全面人大工作。今后,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为探索推动人大工作的数智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