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正当其时: 保障民营经济大显身手
作者: 张维炜
国产AI大模型惊艳亮相火爆全球;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扭起“秧歌舞”;中国新能源汽车凭借过硬质量赢得国际市场青睐……2025年的春天,中国民营企业紧抓机遇、开拓创新、迎难而上,展现蓬勃发展势头。
全国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民营经济立法工作。
根据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作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一项重要工作,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已被列入年度立法任务。此前2月底,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提请常委会会议二审。草案二审稿充实完善法治保障相关内容,以更好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
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一致认为,草案二审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和举措上升为法律规范,对于全社会稳定预期、凝聚力量,激发民营经济发展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民营经济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尽快审议出台。
新增多项保护规定,
持续提升民营经济发展信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草案二审稿在一审稿的基础上,积极回应影响和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痛点、堵点和难点问题,增加规定,根据立法法的规定,与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针对同一检查对象的多个检查事项,应当尽可能合并或者纳入跨部门联合检查范围。
另外,草案二审稿明确规定,任何单位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向民营经济组织收取费用,不得实施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罚款,不得向民营经济组织摊派财物。
如何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草案二审稿新增规定,有关行业协会商会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发挥协调和自律作用,及时反映行业诉求,为民营经济组织及其经营者提供信息咨询、宣传培训、市场拓展、权益保护、纠纷处理等方面的服务。
“草案二审稿加强了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人身、财产权益方面的保障。”委员们表示,这些规定为纠正过去发生的一些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也增强了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刚性。
同时安立佳委员建议,进一步增加规范涉企执法行为的相关规定,适当吸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相关内容,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等问题乱象。他还表示,应发挥好行业协会商会在参与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在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发展新质生产力、履行社会责任相关内容中增加和完善行业协会商会地位职能等规定。
近期多家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迸发出生机和活力。“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关注了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独特优势,例如对民营企业参与利用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等公共平台,建立了基础制度性保障,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的创新门槛和成本,充分释放其创新潜力。”郝平委员提出,立法应在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完善相关内容,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法律支撑。同时,他表示,随着民营经济的壮大,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也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优质便捷的商品和服务。建议立法为中国民营经济走向世界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助力他们更稳健地迈向全球市场。
完善监督措施,增强法律执行效力
民营经济立法社会关注度高、涉及领域多,草案二审稿采纳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全国人大代表、地方、基层立法联系点、社会公众的意见,完善监督措施,保障法律执行效力,增加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定期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情况。
“经济工作监督是人大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委员们表示,将各级政府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写入民营经济促进法,对于以人大监督的权威性和广泛性,督促政府更好履行职责,确保各项法律、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此外,李纪恒委员建议,通过立法确保各项民营经济政策不折不扣得到坚决执行。在法律中增加关于严格保障政策落实的条款,把政策落实更加凸显出来,以良好的政策保障支持民营经济改革发展,让民营经济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服务民营企业做强做优。
安立佳希望法律颁布后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加紧制定配套文件和实施细则,各级人大强化检查评估监督,推动新法落地见效,切实保证法律实施质效。
广泛凝聚共识,保证法律尽快审议出台
“察民情,聚民智,汇民意,努力让更多基层民意、深圳探索、湾区声音直通国家立法机关。”今年1月,深圳市福田区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积极开展对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的立法征询工作。
民营经济一直以来都是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2024年深圳市民营企业数量超260万家,增长10万户以上……“我们收集到了来自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行各业的386条意见建议,大家围绕市场准入、企业信用修复、破产制度落地等方面内容积极建言。”福田区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介绍,“这些建议反映了大湾区改革前沿最鲜活的探索实践,为立法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据了解,2024年12月,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初次审议。会后,法制工作委员会将草案印发各省(区、市)人大、中央有关部门、部分研究机构和54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征求意见;通过代表工作信息化平台征求全国人大代表的意见;在中国人大网全文公布草案,征求社会公众意见。
宪法和法律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联合召开座谈会,进一步听取各有关方面意见。宪法和法律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就草案的有关问题与有关方面交换意见,共同研究。
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于2月14日召开会议,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和各方面的意见,对草案进行了逐条审议。财政经济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司法部有关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2月19日,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召开会议,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2月17日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草案再次进行了审议。
根据立法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一般应当经三次常委会会议审议后再交付表决。此次草案二审之后,法制工作委员会还将进一步征求各方面意见,修改完善草案,保证民营经济促进法尽快审议出台。
“今年,党中央召开的第一个重要经济会议是民营企业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第一部重要法律草案是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释放出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的强烈信号,令人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必将有力推动民营经济大显身手、更好更快发展。”审议中,许多委员纷纷表示,法治是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相信民营经济一定能稳步前行,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转载自《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5期)
相关链接
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提能升级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台州市人大常委会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以人大之“力”,助环境之“优”,促发展之“进”。
夯实营商环境法治“底座”
强化决定引领。出台《台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定》,持续加以跟踪监督落实,推动政府出台《台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政策25条》等政策文件,实现全市营商环境建设系统重塑、迭代升级。
完善立法保障。在推动企业发展方面,围绕引导、激励、服务台州企业诚信立业、做大做强,制定出台《台州市企业信用促进条例》;在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面,吸收借鉴小微金改“台州模式”,制定出台《台州市小微企业普惠金融服务促进条例》;在提升技能人才待遇、夯实企业发展人才基础方面,制定出台《台州市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若干规定》。
维护法制统一。全面落实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以立法监督助推政府依法行政,先后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公平竞争、涉不平等对待企业等主题的规范性文件专项审查,持续推进涉企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清理影响营商环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162件。
打好人大监督“组合拳”
监督推动法律法规落地。坚持与监督工作有机结合,先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等开展执法检查,听取和审议相关专项工作报告。
监督推动执法改革落地。听取和审议“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工作情况报告,打造行政执法、行政诉讼、检察建议人大e监督系列应用持续开展监督,推动完善“首违不罚+公益减罚+轻微速罚”的执法体系,有效解决“一刀切”执法、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等突出问题,全市行政执法满意度提升至98%。
监督推动助企政策落地。坚持组合式、闭环化、联动型监督,以“专项调研+专题询问+监督整改”的方式咬合监督链条。目前,监督推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加强企业预防性合规体系建设方面出台各类合规指引28部,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全国首个民营经济司法服务指标体系,设立46个商事专业“共享法庭”,市人民检察院组建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民事检察专项监督活动。
发挥代表“连心桥”作用
高水平开展代表活动。组织开展“万名代表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专题活动,组织五级人大代表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行业,收集意见建议3469条,梳理形成涉及政策落实、行政审批、涉企执法、中介服务等10大方面的问题清单,及时交政府研究处理,并做好督促落实。
高标准督办代表建议。落实重点建议督办机制,将涉企行政执法、企业合规建设等作为一类重点建议督办,推动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科学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目前,台州创新打造的“中小微企业数字化法治智检和服务规范综合标准化”项目,已经为全市2万多家企业提供“法治体检”服务。
高质量推进“四共联建”探索。依托基层人大代表联络站,在全市范围建立了“共享法庭”“共联检察”,已常态化运行。在温岭、仙居等地探索打造“共治警务”“共富法务”,形成系统集成的“四共联建”模式,重点推动法律资源直达共享、矛盾纠纷及时化解。
(台州市人大常委会监察和司法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