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人工智能绘就生态监督新图景

作者: 何菁菁

安吉县孝丰镇人大代表开展生态护水活动。

湖州:人工智能绘就生态监督新图景0

湖州市吴兴区的一处建筑工地内,人大代表轻点手机屏幕,建筑工地颗粒物浓度、噪声分贝等数据跃然眼前。

这一幕的背后,依托的是“湖州人大智慧大脑"这个集5G、物联网、AI算法于一体的数智系统高效运转。该系统已与市生态环境局、建设局、垃圾分类办等部门智慧监管平台实现数据贯通,正以“一屏感知”的方式,将气、水、土、废等生态数据汇聚成一张动态监督网络。

“过去的生态环境监督主要依靠突击暗访检查,往往‘按下葫芦浮起瓢’,现在生态数据异常能够自动预警预测,犹如给监督插上了‘智慧眼’,实效大幅提升。”湖州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委办公室主任邓兆洲说。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渗透,人大生态监督也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监督主题精准化:联群大脑实现“数据淘金”

“湖州人大联群在线”是湖州市人大常委会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网络为支撑,重点打造的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联群“智慧网”。自2022年上架以来,汇集了12345、基层治理四平台、南太湖号、有事情找代表、议案建议一件事等9个渠道的88万条数据,形成了全方位、全实时的人大民意“蓄水池”。

“数据本身是沉默的,如何呈现好、提炼好、运用好这些海量数据,真正让数据为工作赋能,是场景建设的初衷。”湖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同志一边演示系统一边介绍,平台搭载了人工智能分析算法模型,就像拥有了“智慧大脑”,不仅能精准识别民意属性(咨询、投诉、建议)、发生区域(精确到乡镇街道网格),还能通过情感分析模型捕捉民意情绪。民意关联拓扑图,使得热点民意关键词、民意提交趋势、关联事件预警、异动问题预警等一目了然。

例如在“工地扬尘”热点词周围,系统智能关联出“渣土车遗撒”“裸土未覆盖”“喷淋装置未打开"等衍生问题,为监督施策提供立体化视角。

“以往确定监督主题主要依据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有些可能不具有普遍性,而现在数据会主动‘说话‘!”湖州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副主任潘月指着“湖州人大联群在线”上跳动的热点民意数据感叹道。

湖州市人大城建环资委正是借助这一平台一键导出“民意微报告”,对归集的21万条生态环境领域民情民意智能分析,自动聚类出“工地扬尘"“水体污染”“噪声扰民"等7类高频问题。其中,“工地扬尘"连续5周“霸榜”民意热点关键词且群众情感倾向为负面。直接推动市人大将“扬尘污染"列为当年重点监督议题,连续4年开展“一气呵成督治气"专项监督。“人工智能的介入,让生态监督工作真正踩准了民意的‘鼓点’。"潘月表示。

代表履职智能化:干名代表化身“生态哨兵”

安吉县人大代表朱学琴的电子履职档案中,记录着这样一组数据:2024年参与“大气源头治理"意见征集活动,上传建议2条,已采纳1条;2025年参与“空气质量不优短板问题”寻访活动,提交线索1条,整改中。

“以前履职总担心‘看不见、摸不着’,自从有了这个‘神器’,发现问题一‘拍'就灵,群众呼吸的新鲜空气里,也有我们代表的一份守护。”朱学琴说。

她口中的“神器”正是湖州市人大常委会创新推出的“代表寻访一件事”应用,该应用可以针对某一特定主题发起寻访活动,人大代表依托“问题随手拍 + 建议一键达 + 进度实时查”功能,随时随地参与云上寻访、反馈问题建议,将生态监督触角延伸至城市乡村的每一处角落。

2022年以来,市人大城建环资委先后以扬尘治理、细颗粒和臭氧协同治理、大气源头治理等为主题,制定出台“大气治理监督实施方案”,依托线上平台发布寻访活动,组织发动市、区县、乡镇三级代表和街道议政员,聚焦建筑工地、市政工地、道路交通工程、水利工地、矿山和物料堆场、餐饮场所等重点领域,就近就便拍下身边的空气质量问题,助推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截至目前,代表共提交反馈问题3548个,已解决2837个。2024年4—12月,湖州市 PM2.5 平均浓度连续9个月同比改善。

此外,市人大常委会还专门制定了《代表寻访“一件事"应用场景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将“代表寻访一件事”与“代表工作数字云平台”应用贯通、数据联通,代表问题提交数量、建议采纳情况可直接转化为履职积分存入“云档案”,形成“履职一激励一提升"的良性循环,代表履职的内生动力得到充分激发。

如今,“蓝天打卡”已成为代表履职新日常,代表的每一次“指尖监督"都让生态保护智慧网越织越紧。

监督成果实效化:智能闭环催生“监督蝶变”

今年3月,德清县雷甸镇人大代表沈建飞在日常走访中,亲历了生态监督的智能化变革。当她用手机拍下一处餐饮街油烟污染照片并上传至“云端”后,一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监督闭环即刻启动:LBS定位技术自动锁定问题坐标所属区县,AI比对权责清单分派至镇街对应网格,大数据模型设定72小时整改期限。三天后,净化设备安装完毕的照片便传回平台,整改流程全程可追,这正是湖州市人大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生态监督的生动缩影。

“科技赋能让民生诉求搭上了‘直通车’,反映问题不用再手动整理材料、层层转交部门,系统自动分派、限时督办,让监督的‘触角’真正延伸到了末梢。"沈建飞感慨道。

“数据的奔涌不仅让问题整改从‘人工督办'升级为‘算法驱动’,更重塑了人大监督的闭环逻辑。"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叶宁介绍,将系统与“基层治理四平台"无缝对接,构建起“数据采集一智能分析一预警研判一跟踪督办一效果评估"的智慧闭环。这个智慧闭环就像给监督工作装上了“数字心脏”,能够实现进展实时掌握、过程标准配置、数据智能分析、结果全程跟踪。

打开“数字人大”系统后台的数据透视,能看到系统运行三年多来,生态环境类问题平均处置时间从7天压缩至3.8天,代表满意率提升27个百分点。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经历加速迭代,技术创新不断突破想象的边界,AI在生态环境监测、执法、环评、宣教等越来越多的领域"大显身手”。

“数字时代背景下,我们既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继续探索将DeepSeek等多模态大模型与数字人大系统深度融合,实现更复杂场景的智能分析,也要科学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确保数据安全、高效、稳定运行,让AI真正成为护佑绿水青山的得力助手,不断推动人大生态监督跑出‘数字加速度’。"叶宁表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jrd20250514.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