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微实事工作机制的实践和思考

作者: 王培栋 李峥华

民生微实事工作机制的实践和思考 0
余杭区仓前街道开展“民生小事”专题议事活动。

2024年10月,中共浙江省委印发《关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新征程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浙委发[2024]16号),其中要求“探索建立县乡人大闭会期间民生微实事立办制度”。杭州市余杭区人大紧扣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要求,在道创新性地开展了民生微实事的试点工作。

民生微实事全链条闭环管理的创新实践

全方位收集民意,实现充分对接。纵向贯通四级联动体系,构建“人大工委一联络站一人大代表一群众"四级民情直通车。横向拓展“ 1+4+N′′ 阵地矩阵,建成1个中心站、4个特色站、N个网格点的“全域化民意收集网”。数字赋能双线快速响应,线上依托“代表码"实现24小时“扫码提事”,线下打造“时时民生”即时响应、“月月议事”专题协商场景。2024年累计收集民生微实事候选项目214件,剔除超规模、超周期项目11项,从收集民生微实事需求到立项的时长平均缩短至10个工作日。

全要素支撑项目,推动高效落地。准入分级精准把控,制定《民生微实事十大实施准则(试行)》,按“急难小微、普惠互利”原则筛选民生微实事落地项目,严控项目规模与项目周期,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社、难事不出街道。专业力量全程护航,由人大街道工委牵头组建工作小组,构建“主办主导 + 协办配合 + 联合督导”责任矩阵。多元资金保障体系,构建政府引领、社会协同、群众响应的项目出资模式,街道设立专项资金预算,“一事一议”兜底项目资金。

全过程跟踪成效,确保群众满意。三步评估准确测评,创新民生微实事“看、听、测"三步评估法,提升测评准确度。两轮评价提升质效,第一轮满意度评价覆盖“属地村社、业务科室、代表群众"三方主体,设置5项量化指标,力求项目贴近多方需求。第二轮小组评议对满意度 ⩾90% 的项目开展专家评审,通过“满意度评价 + 项目汇报 + 交叉互评 + 专题议事"挖掘项目实施改进空间和可复制经验。评价结果首要运用,建立评价结果“双挂钩”激励机制,对于成效明显的项目将正向激励负责该项目的村社、科办集体(或个人)。2024年累计完成改造小区邻里会客厅、设立流动摊贩疏导点、建设快递小哥食堂、新建小区电瓶车充电棚、安装小区高空抛物监控摄像头、小区绿化更新等民生微实事203件,群众满意度达 98.7% 。

民生微实事机制运行中的难题挑战

部门联动机制尚待优化。在推动民生微实事项目的过程中,是否由人大街道工委牵头开展跨部门协调仍然具有一定争议。由于没有可参考的现行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要求,当前在民生微实事多部门联动推进过程中,较为依赖于街道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程度及人大街道工委主任的个人协调能力,前者影响着资源倾斜力度,后者会影响工作的确定性以及可推广性。此外,人大街道工委还需加强对群众宣传和引导,提高公众参与度,推动民生微实事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

资金可持续性面临挑战。随着项目需求的增长和基层财政状况的变化,财政资金的可持续性可能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项目的实施和效果,社会资金的引入同样面临诸多挑战。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科学、合理地筛选和评估项目,并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管和使用效益的评估,确保资金能够用于满足最紧迫、最必要的民生需求,更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应用短板亟待解决。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推动民生微实事工作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民生微实事工作在技术应用方面所面临现有数字化平台功能较为单一、部门之间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完善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民生微实事工作推进,AI大模型等前沿技术还未充分应用到民生微实事项目工作中。

创新民生微实事工作机制的意见建议

以制度刚性破解“推诿困局”。由人大街道工委牵头,以专题议事机制为抓手,落实常态化跨部门协调议事,进一步建立健全民生微实事议事办法、民生微实事十大实施准则,定期召开民生微实事专题议事,确保部门间的信息畅通与协同合作。由党委政府现行议事决策机制明确民生微实事主协办部门,明晰详细职责分工,确保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人与完成时限。强化正向激励,对跨部门协作中表现突出的部门给予表彰与奖励,激发各部门的协作热情与创造力,促使各部门积极参与推进民生微实事,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以市场思维激活“源头活水”。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并提升项目品质,需要多元化资金筹集,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引入机制。例如,采用合作运营、公益众筹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民生微实事项目。探索设立专项基金或引导基金,对符合条件的项目进行资金支持或补贴。建立科学的项目优先级评估体系,根据项目的紧急度、普惠性、可操作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与排序,通过评估结果,确定项目的优先级与资金分配方案,确保资金能够优先用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小微项目。加强内控制度,通过定期公布资金使用情况以增强透明度,接受公众监督,并加大执行力度,确保各项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以数字技术重塑“治理精度”。数据是技术赋能的基础,需要打破部门间数据壁垒,整合多部门数据资源,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更加准确地把握公众对民生项目的需求与期望,为政策制定与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利用AI等新技术对民生微实事项目的需求、规划、实施、评估等各个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与跟踪,对项目进展进行实时监控与评估,确保项目按照既定计划有序推进。为了方便群众实时查询项目进度、参与线上评议与反馈意见,可以开发“民生微实事"移动应用平台,借助数字平台提供项目查询、进度跟踪、在线评议、意见反馈等功能,增强政府、人大代表与群众之间的互动性与参与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jrd20250527.pd原版全文

相关链接

德清:扎实推进民生微实事立办制度

德清县人大常委会为推动民生微实事落地见效,建立“党委领导、群众点题、代表提议、政府办理、人大监督”工作机制,“五方聚力”有力推动民生微实事快办即办、落地见效,助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

突出党委领导,凝聚合力抓推进。德清县委高度重视强化民生微实事立办制度顶层设计,先后两次专题听取汇报,研究民生微实事工作,制定出台了《中共德清县委关于开展民生微实事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制度构建、职责分工等方面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德清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德清县民生微实事工作管理办法》,对民生微实事项目论证、办理、验收、宣传等作出具体规定,明确负责具体实施部门的责任,确保民生微实事项目有序推进。德清县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了《德清县人大常委会民生微实事征集和监督办法(试行)》,制度化常态化开展民生微实事的项目征集和监督工作,助推民生微实事办实、办好。

突出先行先试,建好机制抓推进。坚持“花小钱、办大事”,经费原则不超过5万元为标准,核定民生微实事范围。畅通项目征集路径,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由人大代表或村(社区)向镇(街)人大提出民生微实事候选项目,镇(街)人大审核后提请县人大常委会相关责任委室,主任会议通过后交由县政府研究处理。建立民生微实事项目库,督促政府滚动实施、逐条逐项化解。打通民生微实事与民生实事通道,将存在全县面上普遍性的民生微实事项目,列入下一年度民生实事项目线索。坚持先行先试,以6件民生微实事试运行,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修改完善民生微实事办理全流程,在此基础上召开了全县民生微实事工作推进会,全面部署、全域推行。坚持“立办即办”,民生微实事力求当季提出、当季办理、当季见效。截至目前,征集民生微实事候选项目34件,均交由县政府进行可行性研究。

突出实效导向,一督到底抓推进。组织镇(街)人大定期对辖区所涉及的民生微实事推进情况开展监督视察,按照“周周有安排、月月有监督、每季有回访”要求,督促民生微实事早落地、早见效。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建立项目提议代表领衔督办制度,全过程参与民生微实事项目群众意见征集、项目实施监督。发布全省首个民生微实事LOgo,在项目现场设置

Logo标识和二维码,接受群众监督,扩大民生微实事工作影响力。建立问题建议闭环处置机制,通过代表“码入户”,“线上+线下”的闭环流程,对民生微实事办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及时交办、及时处理。同时,建立以专业代表和选民为主体的评估小组,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在每年12月县人大常委会听取县人民政府关于当年度民生微实事年度完成情况的报告,并组织完成情况满意度测评。

顾秋成

民生微实事工作机制的实践和思考 1
德清县新市镇人大主席团走访村社征集民生微实事项目线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jrd20250527.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