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主根系深扎基层
近年来,全省各级人大积极拓展人民群众参与人大工作渠道,发挥代表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完善人大民主民意表达平台,提升基层人大工作质量水平,加强数智赋能基层民主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在浙江基层遍地开花、亮点纷呈。
6月25日,全省全过程人民民主人大基层实践经验交流会在桐乡召开。会议交流全省各级人大典型经验做法,围绕我省高水平体系化推进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凝聚共识、明确职责、规范路径。其中,11个设区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人大作了大会交流。现将部分发言,作如下摘编。
深耕基层治理 厚植民主根基
嘉兴市人大常委会立足基层治理实际,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深化年”活动为主线,全心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主导、部门协同、代表主体、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
建平台体系,筑牢民主实践底座。全覆盖激发基层活力。以“六化协同"提升新时代镇(街道)人大工作整体效能。编制1张重点任务清单、规范17项制度、绘制10张流程图。全方位织密联系网络。着眼让群众方便来、愿意来、经常来,镇街联络站全部“下楼出院"“临路沿街”,986个代表联络室(点)延伸至群众一线。深化“代表联络站 + ”行动,建立代表轮值驻站制度,常态化开展“党政领导干部进站"活动,三年来党政领导干部进站活动达3902次,协调解决问题1.2万余个。全链条归集处理民意。集成贯通“代表嘉”,构建“一舱二屏二码八应用”体系,全面推行“三进三亮”,推动“代表码”向居民楼、商圈等延伸覆盖。将民情民意数据细化成
28类,提取“民意热词”推送至代表端,引导代表将民意与建议结合,从解决一个问题转向解决一类问题。
优制度机制,强化民主运行支撑。创设代表“五联”机制。开展代表“编组进站入网格"行动,建立代表联选民群众、联基层网格、联企业园区、联重大项目、联民生(微)实事“五联"制度,推动代表履职直达基层、直面难点。健全“五事”工作机制。把人大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嵌入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推进“代表听事、民主议事、协同办事、问效督事、群众评事”。深化“双岗建功"攻坚机制。实施“红船领航·双岗建功"行动,深化“三跨五式"代表攻坚机制,确定10个大项32个具体问题,组织专业代表破难攻坚,相关做法获全国人大《联络动态》刊发。完善代表履职激励机制。优化履职评价机制,生成履职“全景图”,开展代表履职风采展示、“营商环境”代表说等交流展示活动。贯彻新修改的代表法,深化关心关怀人大代表举措,强管理优服务,激发代表履职新动能
创特色品牌,彰显民主实践效能。人大代表为人民的意识更强化。认真落实“两去两回"机制,5000余名人大代表下沉网格、走进群众,把联络站变成民意收集站。贯彻《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发动各级代表当好优商助企“五大员”,持续开展“走进企业走访代表暖心行动”。公民对民主参与更可感可及。深化“四督联动”,聚焦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化贯通社会监督,推动“监督 + "走深走实。持续丰富民主议事载体,从社区的“天宁评谈"到村头的“民情茶馆”,从商圈里的“睦邻议事”到新业态的“云端议事”,让百姓群众都有渠道“说得上话”。基层人大参与治理更切实有为。民生微实事让楼道堆物、飞线充电这些群众“眼皮子底下”的烦心事,一件一件得到解决,真正让民主在基层活起来、实起来。
(嘉兴市人大常委会)
“人大有请” 请出基层民主新气象
2025年4月,萧山区人大常委会举办“人大有请”之青年话民主系列活动。

仪式等,体验制度的庄严、感受民主的魅力。来监督,邀请群众参与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财经审查等,对民生实事开展监督。来协商,依托全区“ 1+ 82+X ”的代表联络站点体系,充分发挥青年咖啡议事厅、三元茶馆等基层人大议事载体作用,邀请群众直接参与公共事务、民生实事征集等活动。
杭州市萧山区人大常委会积极贯彻省人大关于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人大基层实践的决定,创新开展“人大有请"基层民主实践,有效保障公民“四权”。
聚焦“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带头作用”,让民主过程更易参与。来体验,设立“人大开放日”,定期邀请各类群体走进代表联络站、基层立法联系点,定向邀请青年学生、基层干部、初任公务员列席常委会会议、宪法宣誓
聚焦“具体地、现实地体现人民当家作主”,让民主声音化为民生。畅通民情表达。支持群众在参加协商监督活动时,提意见、讲诉求、出对策。通过“人大有请”收集环境治理、教育医疗、物业管理等方面4354条建议,围绕《浙江省城镇社区建设更新条例》等11部地方性法规草案将群众“街谈巷议"转化成240多条立法建议,采纳率位居前列。完善民意采纳。将群众强烈诉求转化为闭会期间代表建议,纳入常委会审议意见、主任会议建议清单。围绕2025年区政府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提出14条建议交政府研究,其中,青年群体提出的“青年发展”项目获全票通过。增强民智转化。常委会、代表、群众共同监督建议的办理。2024年7月,针对“畅通山北幼儿园道路”建议,邀请代表和家长现场督查,促成道路在开园前建成通车,同时排摸全区107条建成未移交道路情况,促成区政府开展道路移交纳管“百日攻坚”行动。
聚焦“人民代表大会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实践载体”,让民主成色更加鲜亮。民意基础更有人气。“人大有请”促进民主的双向奔赴,有效拉近国家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推动“民情一民意一民智一民生"链式转化,
向人民报告 让人民满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jrd20250714.pd原版全文
“有事找代表”“有事找人大”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2024年,通过“民声e”、代表“亮码”收集量增约18% ,建议直接源自群众的比例从 73.1% 升至 95.8% ,并持续居高位。代表履职更富生气。定向邀请选民和代表共同监督,提升代表履职的成就感;群众监督代表履职,形成压力传导,促其更密切联系选民。2024年,全区376名代表开展39场述职活动,自觉接受1300余名选民监督。人大工作更接地气。引导普通群众、社会组织、行业专家、学者智库等有序参与地方事务管理。如围绕“流动摊贩"整治,通过协商活动,商定“堵疏结合”思路,有效降低投诉,后续整治成效满意度达95.1% ,实现了决策与民生共振。
(杭州市萧山区人大常委会)
2019年初,宁波市鄞州区人大常委会首次举办“民情面对面向人民报告"政情直通活动,推动政府向社会公开民生实事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社会反响热烈。随后6年持续深化探索,形成“向人民报告"制度,相关成果写入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人大基层实践的决定》,入选浙江人大工作创新品牌。

以“全面公开”强化基层民主的全过程真实可感。科学界定报告范围。明确在闭会期间,由区人大常委会组织“一府两院”,就人代会决定事项,以公开方式,向全体人大代表和辖区群众报告,并就存在问题闭环监督。精心选择报告主题。建立聚焦区委中心大局、人代会决定事项、群众急难愁盼的“三聚焦”选题机制,创新设置民生实事项目“期中期末"双报告、政府
2024年12月17日,鄞州区人大常委会2024年“向人民报告”活动现场。
组成部门工作报告、“两院"专项工作和“两官"履职报告三类专场。全程推进报告公开。选题时,公开征求意见建议并在确定后向社会公告;调研督办中,推动部门主动公开项目和工作进度;报告活动中,全程网络直播,满意度测评结果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并邀请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点评和表态。
以“刚性监督”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治理的热情。“专业”研推动精准督。建立预算、教育等专业代表小组和制造业、楼宇经济等行业代表小组,以组团式履职提升调研质量。“联动”督推动有效办。建立“ 1+1+N′′ 跟踪监督机制,通过常委会领导牵头、工委实施、镇街代表小组参与,共同推动发现问题“即知即改”。“综合”评推动长效治。植入红黄绿三色亮灯、量化评分、权重评价等形式,精准反映工作情况,并开展“再监督”,着力推动从解决“一件事"到解决“一类事”。
以“多维协商”画好为政与民需的最大“同心圆”。代表进站协商。利用全覆盖基层单元体系,开展“代表有约"“区(局)长进站"等活动,推动“一府两院"常态化进站听取意见、开展主题协商。民主听证协商。依托镇街人大力量,组织人大代表、利益相关群体等,就社会关切事项进行全方位论证,打造“家门口"的民主听证会。云端议政协商。在现场议政的基础上,开通在线“旁听”、云端“问政”功能,让更多场外代表、人民群众同步发起询问、表达意见。
6年多来,累计组织政府各部门专题向人民报告活动21场,77名员额法官、检察官接受代表评议;区人大代表参与活动投票率达到 98.7% ,民生实事项目平均满意率从 85.9% 上升至 97.8% ,部门综合评价满意率平均值从 80.2% 提高到 98.1% 。
(宁波市鄞州区人大常委会)
推动民生“微实事”办到群众心坎里
民意虽“小”,拼合形成的却是托举民生幸福的“大要事”。让就医难不难、上学便不便等对美好生活的“小期许"被捕捉,汇聚形成的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大图景。去年以来,长兴县人大常委会探索将“代表亮身份·民情深观察”工作与民生“微实事”即办有机融合,切实推动民生“微实事”办到群众心坎里。
从“微诉求”到“实项目”,以“群众视角”保障实事立项更贴民需。实事选题准不准,关键看“视角”。坚持推动代表联络站“下楼出院”,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设立“民情观察点”59个,并针对新就业群体,设立外卖、快递、长途货运等行业领域专业民情观察点16个,不断丰富联群“支点”。积极构建联群“毛细血管”,由代表推荐1659名热衷公益的“五老”、返乡创业青年和新就业群体等为民情观察员,协同捕捉群众嘴边的“小诉求”“小抱怨"并反馈给人大代表。构建“收集、汇总、分析、转化"的长效机制,定期对收集的“小问题”“急需求”进行分析、提炼,并通过深度调研、意见征求等流程,将老百姓“家长里短”的个性问题转化成为通盘考量的“微实事”项目439个。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以“开门监督”促动实事落地更合民意。项目推进实不实,重点看“过程”。建立“村级自主解决、乡级快速处置、县级协调交办”的分级办理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和办理路径。依托“团组"建设,组织代表以“小专班"形式吸纳相关领域特长的专业代表、民情观察员通过“项目领衔制"开展针对性监督,推动“小而急"的项目快速落地。在日常“点对点”常态化监督的基础上,探索邀请新闻媒体进行联动监督,倒逼提升监督质效。充分运用“民意茶室”“百姓夜话"等开放式协商平台,对重点意见建议现场进行更深一度的酝酿、探讨,进一步提升监督意见科学性,夯实民意基础。2024年以来,推动乡、村级层面在两个月内办结的项目数达 90.3% 。
从“硬标准”到“好口碑”,以“人民至上”深化实事评价更符民感。实事推进好不好,最终看“口碑”。依托代表联络站、民情观察点等将“微实事"的项目情况、进展情况进行公示,组织人大代表及民情观察员收集群众评价意见,作为工作评议时的重要参考。每季度组织代表对民生“微实事”办理进行工作评议,评议结果报上级主管部门,并在代表联络站及“民情观察点"以“三色榜”亮晒。探索组织人大代表在村民户主大会上对参与民生“微实事”的立项、监督等情况进行述职,并接受群众评议评价。同步将民生“微实事"办理成效作为乡镇政府半年度及年度工作报告专项说明内容并进行测评,让“真进行测评,进行真测评”切实成为评议评价的内核,确保民生“微实事"项目真正办到群众心坎里。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jrd2025071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