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之力守护农业文化遗产

作者: 周凯蔚

以法治之力,为传统的“稻鱼共生系统”筑牢发展根基。

水田里种稻,稻田里养鱼…芒种时节,走进青田方山乡,这一传承了1300多年的和谐共生场景随处可见。

6月5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通过的《丽水市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发展条例》正式施行。这不仅能更好实现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有效保护和传承,也是丽水市人大多年来以法治之力守护农业文化遗产的生动实践。

以法治之力守护农业文化遗产0

一部法规,为干年农遗保驾护航

早在1300多年前,青田稻农就开始采用“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稻共存"的农耕方法。时至今日,祖辈相传的农耕智慧走向了国际舞台。

2005年6月,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同时也是中国首个、世界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当年6月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关注此唯一入选世界农业遗产项目,勿使其失传。”

今年恰逢总书记作出批示20周年。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系统保护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丽水市人大依法履职、主动作为,2023年3月将制定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发展条例列入立法计划,并先后深入青田、庆元等地开展调研,全面收集、整理各地稻鱼种养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做法。

在立法过程中,丽水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民主立法、开门立法,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特别是听取稻鱼种养户等生产经营者的声音。同时,在青田县方山乡设置动态基层立法联系点,针对农业遗产核心保护区域的重点问题,专门收集社情民意。

条例共6章34条,明确青田县层面履行对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属地保护管理,加强对核心保护区的管理和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划定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为核心保护区,并规定了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保护方式、在核心保护区内的禁止行为以及数字化动态监测有关遗产保护相关情况。

此外,条例还在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推广和发展稻鱼共生种养模式等方面作出了规定。

“稻鱼共生系统不仅是古人的温饱之道,也是今人的共富之路。”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条例的制定顺应了稻鱼共生产业的发展趋势,必将推进丽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6月13日,青田还以稻鱼共生系统入选全球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周年为契机,开展优质农产品出口推介活动,并宣贯了《丽水市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发展条例》,动员全市人民共同参与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传承利用。

一个决定,让农耕文明赋能乡村振兴

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也是丽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日。

作为全国拥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地级市,一直以来,丽水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开展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拥有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庆元林一菇共育系统2项全球重要农遗,还有云和梯田农业系统、缙云茭鸭共生系统等4项中国重要农遗。

以法治之力守护农业文化遗产1

2022年7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青田召开,总书记向大会致贺信,引发与会嘉宾、广大干部群众热烈反响。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提高全市人民共同参与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和传承利用的意识,当年9月,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丽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日的决定》,决定将每年6月5日设为丽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日。

“其目的就是从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出发,整合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大力推进‘农遗 + 多元业态'创新实践,推动农遗资源与旅游康养、农耕体验、文化创作、科普研学等新兴业态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助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决定作出后,每年的丽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日,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都会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成效的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形成人人关注、全民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2023年,举办了“中国·丽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日"启动仪式,发布了《丽水农遗保护日倡议书》;2024年,举行了“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振兴丽水行"活动,邀请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农业文化遗产地代表等,共同探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之道。此外,丽水市人大还举行了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代表主题活动,开展了《丽水市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发展条例》专题辅导,部分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交流了经验和做法。

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农耕文明的珍贵“活化石”。多年来,丽水市人大坚持以法治之力,通过原态保护、活态利用,走出了一条守护农遗的“绿水青山"之路,不仅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更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丽水方案"贡献了人大力量。

以稻鱼共生,探一条农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共生之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jrd20250719.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