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漫议
盘活存量提升公共服务增量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支持各地建立健全存量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利用机制,提升多样化社会服务可及性。有效盘活存量,提升可及增量,是构建集约高效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效路径。
公共服务资源高效利用的前置条件,是建立科学前瞻的规划配置体系。以科学规则为指引,可以推动“经验判断”转向“有规可循”,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使公共服务资源精准可及,适配民生所需。以科学规则为资源调度引航,能有效提升新建设施使用效能,激活老旧设施剩余潜能,整体优化资源配置格局,适应社会动态需求。比如,前置公共空间规划方案,集中擘画发展蓝图,引领“一江一河”“生活秀带”建设,通过预先设定公共空间建设标准,确保间在整体协调中彰显历史特色。
公共服务“存量唤活”,要求系统梳理、摸清家底,定期盘查闲置服务资源。针对闲置资源特性、标准与适用条件,探索公共场所开放原则与市民需求、公共文体设施使用规范与社会使用率之间的最优适配方案。还要注重提升公共设施运营水平,推动闲置服务资源转化为群众身边可感、可及的获得体验。各级各地民生需求、服务资源票赋不同,公共资源的管理运营模式也须因地制宜,探索个性化、多元化运营方案。比如,浙江省杭州市为公共文化场馆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先行探路,由国有文化企业打造市场化运营平台,探索公共文化空间一体化运营模式,并将运营收益反哺社会公益,让闲置空间转型为文化服务与消费融合的城市新地标。
有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是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重要方向。可建立健全“负面清单”制度,鼓励在非特殊领域适度扩大社会准入、市场竞争。企业、社会服务机构能力认证标准也应衔得紧、立得稳,畅通其融入公共服务体系的规范渠道。展望未来,须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协作机制,推动社会资源协同参与公共需求精准适配。在这方面,浙江省德清县的有关探索或值得借鉴。当地引入第三方专业养老机构共建“医康养联合体”,统筹镇卫生院医疗床位、康养床位、家庭病床等“五张床位”资源,通过“卫生院+养老院”整体管理、分开运营模式,实现医疗康复、养老服务和家庭照护有序转接,打通康养服务“最后一公里”。
新形势下人大代表如何履职
人大代表不仅仅是一个政治职务,也是一份崇高的政治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新形势下人大代表如何履职,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四点:
只有坚定信念、坚守初心,才能保持正确航向。作为人大代表,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只有站稳了政治立场,才能确保各项工作不为任何干扰所动摇,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守为民服务初心,勇于担当作为,自觉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举过头顶,努力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只有依法履职、守住底线,才能维护公平正义。人大代表是法定职务,承担着法定职责,依法、有序、规范履职是必然要求。作为人大代表,要坚持依法履职行权,必须明确自身定位,坚持法治思维,每一个履职行为都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做到准确定位、依法有 据、公正无私。同时,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在参与依法监督、执法检查、视察调研等各项工作中,要牢牢守住法律的底线,敢于较真碰硬,坚决制止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只有精准监督、跟踪问效,才能释放最大效能。要精准对接被监督单位年度重点工作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精选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议题,才能让监督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监督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形成监督闭环链路,建立完善长效监督机制,对监督事项持续跟踪问效,确保问题见底、彻底解决、取得实效。作为人大代表,要不惧责、不畏难,发扬钉钉子精神,一“督”到底,持续跟踪建议办理结果,助力问题切实解决,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能切实感受到具体成效。
只有成为行家、敢于谏言,才能有效助力助推。“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真正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让提出的意见建议更加符合实际,更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加强系统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成为各行业、各领域的行家里手,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并本着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敢于直言不讳地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有效助力助推“一府一委两院”工作。
拧紧新技术发展“安全阀”
人工智能浪潮奔涌向前,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不容忽视的风险挑战。“声音克隆”导致电信诈骗防不胜防,“换脸视频”引发的造谣诽谤时有出现……今天,技术的“双刃剑”效应愈发具象化。
重视AI安全,不是给这辆疾驰向未来的列车套上枷锁,而是铺平轨道,让其沿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跑得更快、更稳,技术每前进一步,治理就要跟进一步。技术发展的历程,也应是政策法规不断完善的过程。
持续织密安全防护网,既要为发展划定红线,也要为创新留足空间。从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到公布《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要求给相关AI内容“进行显著标识”;再到印发《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推进从生成到传播全链条治理……近年来,以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为依据,AI领域的政策文件不断出台,推动人工智能治理沿着法治轨道向前迈进。始终跟随技术前进的步伐动态完善政策法规,方能实现促进发展和依法管理的有机统一。
企业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直面用户的第一道安全防线,必须担负起主体责任。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例,腾讯宣布,对违规“AI洗稿”发文行为的主体进行限制和清理;抖音明确,对不当利用AI生成虚拟人物的内容严格处罚……企业增强责任感,不断拧紧“安全阀”、系紧“安全带”,确保技术进步服务于人、造福于人,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赢得信任和支持。
发展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以技术对技术,以技术管技术,才能真正筑牢安全的底线。针对AI造假,合合信息推出新型检测技术,可捕捉图像篡改过程中留下的细微痕迹,慧眼辨伪;面向网络诈骗,浙江一团队开发“电子标识”,嵌入的音视频若被用于AI加工,就会触发“引信”,破坏生成后的内容……善用“技防”,以技术之盾抵御技术之矛,“通过魔法打败魔法”,安全防护会更及时、更智能、更高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jrd2025073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