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建设

作者: 周慧晖 王宏旭 谭礼笑

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建设 0

自身建设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行权的重要保障。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浙江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持续加强自身建设,履职能力和议政水平不断提升。

以政治建设为根本,始终坚持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

不断强化理论武装。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认真落实党组会议“第一议题”制度,部署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溯源溯史溯理研究,形成多项特色研究成果,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和省委书记等批示肯定。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省人大设立常委会之前,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都在省委的领导下筹备召开。常委会设立后,省委把人大工作纳入整体工作布局,健全党委领导人大工作的机制,2004年起每届省委召开一次人大工作会议,每年听取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人大工作和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推动党领导人大工作更加坚强有力。加强对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学习宣传,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对人大性质地位作用的认识。

充分发挥常委会党组作用。1979年12月省人大常委会设立后,省委先后设立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机关党组、专工委分党组。切实发挥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制定并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工作制度,确保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人大工作。加强人大机关党的建设,坚持每年召开全省人大机关党建工作座谈会,提升全省人大党建工作整体水平。2023年以来,大力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实现党建工作与人大工作深度融合。

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不断优化结构提升素质

组织机构不断完善。1979年以来,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不断优化。专门委员会和工委、办事机构的设置经历了逐步调整和发展。目前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共设置办公厅、研究室和8个专门委员会、9个工作委员会。通过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优化了机构配置,充实了人员工作力量,发挥了专门机构的优势,为常委会履职行权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机关干部队伍不断优化。常委会设立后,深入贯彻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工作政策,坚持打造高素质人大干部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把人大干部队伍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干部能力培养,工作力量配备不断增强,工作水平有效提升。2023年以来,更加重视和优化干部工作,全面建设人大“三支队伍”。目前,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年龄、学历、专业结构科学合理,人才培养使用力度加大,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人大工作的生机和活力不断增强。

素质能力不断提高。省人大设立常委会之前,省人大代表通过参加政治学习、视察调研等,提高审议和表决水平。常委会设立后,注重加强学习培训,建立专门培训机构。党的十八大以来,系统开展常态化学习培训,通过举办常委会专题讲座、全省人大系统干部培训班,实施导师制培养、跨部门跟班学习、柔性团队建设、青年联学交流等机制,构建全省人大学习培训新格局,不断提高人大干部的理论和业务水平。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不断推进人大工作规范化程序化

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不断健全。省人大设立常委会之前,省人民代表大会贯彻中央和省委的决定,遵循法律规定和制度文件照章办事。常委会设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工作制度进一步健全。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定修订省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代表大会会议工作程序、议案建议处理办法、代表履职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代表履职行为,明确了开好代表大会的议事工作流程。

常委会制度建设富有成效。省五、六、七届人大常委会做了开创性、基础性的工作。省八、九届人大常委会总结经验,加快制度建设步伐。省十届、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积极推进制度机制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制定修订常委会议事规则、常委会组成人员守则、提高常委会会议审议质量的意见、完善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省人大代表机制的意见等制度。2023年以来,通过关于加强自身建设的决定、关于加强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的意见,促进了常委会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常委会的履职能力不断提升。

人大机关制度建设深入推进。省人大常委会设立后,陆续建立健全机关工作规则和制度。省十届人大常委会时,改进机关办文、办会、办事流程,全面梳理和完善具体工作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就领导公务活动安排、公务用车管理、机关工作调研、人大新闻宣传、会议简报、人大数字化等制定工作制度。2023年以来,加强机关“三力”建设,及时修订机关工作制度,汇编有关法律法规,使机关各方面工作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以作风建设为抓手,不断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

注重开展调查研究。省人大设立常委会之前,省人大代表坚持到市县乡村视察。常委会设立后,在调查研究方面不断发力,形成好的工作机制和务实作风。2003年起,坚持每年开展主任会议成员重点课题调研。党的十八大以来,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调研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跃升。2023年以来,推行“1+N”调研课题新模式,统筹安排实施课题调研70余项,多个重大调研课题成果有效转化为工作举措和制度机制。

密切与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省人大设立常委会之前,省人大代表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常委会设立后,多次召开干部、群众和各界人士座谈会,三次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出台专门决定,进一步深化“双联系”工作。重视运用互联网和移动端了解民情民意。切实做好人大信访工作,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列入年度监督议题,加强重点信访案件的督办,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丰富全过程民主平台载体。省人大常委会设立后,建立公民旁听制度,邀请高校学生、华侨代表、在浙外籍人士走进人大,近距离感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生动实践。加强联络站(点)建设,实现代表联络站、基层立法联系点全省乡镇街道全覆盖。2022年以来,突出“联商督促智”功能,打造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总结推广“代表亮身份”“民情直通车”“有事找代表”“代表夜聊”“代表局长面对面”等基层民主品牌,讲好全过程人民民主浙江故事。

以纪律建设为关键,不断营造清正廉洁干净干事的良好氛围

加强纪律教育。省人大常委会设立之前,省人大代表经常参加中央和省委组织的学习教育活动,增强纪律意识。常委会设立后,重视加强纪律教育,加强警示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组织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党史学习教育,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管理。2024年,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抓好党纪学习教育,督促党员干部努力做纪律规矩的“明白人”“执行人”和“行动派”。

打造清廉机关。加强机关清廉教育,全面推进廉政建设。2003年起,落实监督责任,严格对机关“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按要求对分管部门及处室履行监督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营造廉洁从政良好氛围。近年来,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和内控制度,加强内部监督,集体开展警示教育和家风教育,对人大干部网络言行、形式主义、违规行为进行专项整治,树牢“干净加干事、干事且干净”的鲜明导向。

强化刚性约束。省人大常委会设立后,根据中央和省委部署,运用党纪处分条例和党内监督条例,抓好纪律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体系化推进人大全面从严治党建设,每年开展领导干部述职述德述廉述法,认真分析机关政治生态,强化制度执行刚性约束。落实历次巡视整改要求,加强常态化监督、长效化坚持。2023年以来,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驰而不息纠“四风”,深入整改查摆问题,专项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让铁的纪律落地生根。

以数字化建设为引擎,不断提升人大工作效能和优势

推进办公自动化。1989年,常委会就建立浙江省法规数据库。1998年,通过关于人大机关办公自动化建设意见。2003年,常委会提出5年基本完成省人大信息网的总体规划、设计和建设,当年底实现省人大常委会机关与设区的市、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联网,推行电子化办公,使省市县三级人大工作互联互通,大大提升工作联系的效率和便捷度,为加强工作交流打造了快车道,机关办公更加迅速准确灵敏。

推进工作信息化。顺应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创新人大会议和办公方式方法。2005年7月,首次对省人大常委会会议进行视频直播。2006年,开发推行即时通信和互联办公系统。2007年召开全省人大信息化工作会议。2008年10月制发人大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纲要。2010年,探索“人大新视点”多媒体平台。2015年,开通人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同志肯定。不断加强网络安全建设,确保人大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推进人大数字化。适应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2019年起启用浙政钉办公。2021年,省委全面部署数字化建设,省人大常委会积极贯彻落实启动人大数字化改革,人大代表履职综合应用获评全省改革突破奖金奖。2023年以来,按照“统、通、用”要求,建设数字人大“1512+X”总体架构,加强数字人大驾驶舱和立法综合应用、监督全流程应用、法治政府建设监督应用、财经数智应用、备案审查系统、代表履职综合应用、基层单元应用场景等开发使用。

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重大部署,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对新征程人大工作提出明确任务。这对加强人大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展望未来,高质量推进人大自身建设,一是政治站位要更稳,自觉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人大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二是能力素质要更高,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服务人民、尊崇法治、发扬民主、勤勉尽责的人大工作队伍;三是“三力”建设要更实,不断增强人大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四是研究宣传要更深,打造更多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五是改革创新要更强,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更好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