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代表督事”赋能基层治理

作者: 俞明 张士彦

象山:“代表督事”赋能基层治理 0

自象山县人大常委会首创“代表督事”制度伊始,7年来解决了大量民生问题,赢得了群众的普遍赞誉,提高了代表的履职积极性和自信心。“代表督事”制度写入了全省基层单元建设指导意见、宁波市委全会决定,相关做法多次得到省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并刊发于《中国人大》杂志。如今“代表督事”制度正成为解锁基层治理难题的“新密码”。

“四站一体”,推进全方位收集民意

自2008年创建第一家代表联络站以来,县人大持续拓展联络站外延和内涵,目前建成县联络总站1 家、乡镇街道联络站18家、村社企业联络站42家和网络联络站19家,形成“四站一体”架构。

县人大积极探索联络站与基层网格相互融合,若干网格组成一个联络点,实现信息共享、活动共同参与。“代表联络站+网格”的模式,变“坐等选民上门”为主动下基层获取信息开展督事,打通群众找代表的便捷渠道,为开展“代表督事”活动提供了全方位的民意信息。仅2023年,象山全县代表联络站累计开展“代表督事”活动310次,收集各类民诉民求8161件。

“五度闭环”,推进全链条督事议政

骑行在“扬帆海湾”爵溪段,满目美景,但在道路改造升级过程中却遇到违章建筑难以拆除等难题,人大爵溪街道工委通过“代表督事”机制,列出问题清单、厘清各方责任、强化协调联动,督促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代表督事”通过“问议督办评”的方式,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到实处。

“问”即“问”需于民,线下通过代表联络站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线上依托网络联络站收集民情民意;“议”即调研合“议”,对于一般问题,代表直接予以答复或转办,对于难点堵点问题,提交乡镇(街道)人大调研共商,确定督事小组成员,提出优化处置建议,转由相关部门受理;“督”即跟进“督”办,通过跟踪督办、质询督办、联合督办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督办实效;“办”即部门领“办”,由政府相关部门承办,根据代表的监督意见,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在规定期限内办结;“评”即公开“评”价,建立督事评价机制,事项办结后,由督事小组就处置效果进行评估,同步邀请反映问题的群众共同参与,一旦结果不满意,重新启动督办程序。

在督事各个环节中,代表活动构成了完整的监督链,实现以代表之“督”纾解民生之“堵”。

“四端互通”,推进全天候群众参与

县人大领衔打造“代表督事”数字化应用场景,嵌入高效便捷的代表联系群众功能,有效打通选民、代表、人大、政府四端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多元互通、问题处理多跨协同。

县人大强化“云联络”应用,选民可以通过浙政钉、宁波人大代表履职平台、“象山人大”微信公众号等多个渠道反映民情,群众找代表“ 一次都不用跑”。

针对列入督事的事项,代表通过“我的督事”栏目可实时查看完整的办理方案、内容、进度、问题解决实际效果,并保持与群众的及时沟通,随时提出更有针对性的督事意见。

在事项办理过程中,代表通过数智系统将办理情况和结果反馈给选民,选民可以进行网上满意度测评,提高督事的实际成效。

目前,“代表督事”数智平台累计收集各类民诉民求13531件,已办结12763件,办结率达94.3%,满意率达10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