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民情直通车”显担当

作者: 陈斌 时洁楠

海宁:“民情直通车”显担当 0

2003年,海宁市人大首创“民情直通车”,开通了一条人大代表与选民群众、政府部门之间快速解决“民生关键小事”的专属绿色通道。21年来,海宁人大跨届传承接力,推动“民情直通车”实现7次迭代升级。省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来海宁调研时对此作出肯定。

2024年,海宁市委批转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巩固拓展“民情直通车”二十周年运行成果深化提升再出发的意见》。“民情直通车”进入新的实践期。

“站内+站外”全覆盖

围绕“一老一小”,长安镇人大将“民情直通车”开进金港村马牧港滚灯公园。近两个小时里,选民群众提出农村养老和托育方面意见建议15条,镇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作答、回应关切。

21年前,“民情直通车”从硖石代表联络室首发。自此,这项工作始终与代表联络站(基层单元)建设紧密结合,全市四级人大代表进联络站、室、点开展活动。

随着代表联络站“下楼出院”,“民情直通车”进一步拓展为“站内+站外”全覆盖。在海宁的1081名各级人大代表,实现全域全员亮码亮身份履职。

“专车+专场”全方位

聚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民情直通车”开出“海督营商”专车。今年,已开展活动10场,参与代表、企业家100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200多条,助推政府出台了《海宁市支持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若干举措》。

在各个镇街,民情直通“专场”开到群众身边。聚焦“一老一小”、乡村振兴等,海宁各镇人大(人大街道工委)把“民情直通车”开进了葡萄大棚、电商基地、专业合作社、主题公园……沉浸式听民意,多渠道集民智,面对面解民忧。

海宁市人大创新“专车+专场”形式,精选主题、规范组织、统一标识,让代表、群众、政府同坐板凳,“面对面”共协商。按照计划,“民情直通车”今年将开进全市所有选区。截至目前,参与代表473人次,收集民情民意367条,98%已得到解决。

“线下+线上”全天候

“建议在大临村公共自行车站点增设亲子公共自行车”,这是黄湾镇大临村村民通过扫代表码提出的建议。镇人大代表何春风收到“选民留言”后,通过“海宁人大钉”一键推送相关部门办理。1个月后,12辆亲子公共自行车出现在了大临村。

在海宁,“民情直通车”已融入了代表的日常履职。代表线下走访收集到的意见建议,以及选民扫代表码反映的问题,均通过“海宁人大钉”,按照“代表线下收集、线上提交—部门线上受理、线下办理、线上反馈—代表线上评价”流程,分级分类、多元协同闭环处理。

“收集+处理”全链条

“许村镇初中段学校增加了延长托管服务,部分学生放学后赶不上末班公交,怎么办?”许村镇人大代表、许村中学校长郭大华在“民情直通车”浙政钉群里发问。镇政府有关部门很快受理。次日,许村中学100多名参加晚托的学生顺利乘上了社区巴士。

提交、受理、落实、反馈、评价,海宁市人大注重加强“民情直通车”全流程各环节跟踪管理,强化主办、协办单位的协同和基层智治平台贯通,落实“快应速办”责任。21年来,收集各类民生“关键小事”2.3万余件,平均每年1000多件,90.6%化解在基层,解决最快的仅用了58秒,推动民情快应、民意速办、民主可感。

“常态+长效”全过程

从民生小事“速办”,到提炼普遍性民意,海宁市人大建好“民情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进一步将民情向人大监督议题、党委决策参考转化,带动政府工作重塑变革。

21年来,海宁市人大不断细化完善制度设计的系统性、有效性和操作性,先后出台31项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民情民意收集处理、分析研判、整合转化、数字赋能、履职评价激励等工作机制,推动“民情直通车”行稳致远,永远保持活跃生命力。

风好正扬帆,奋楫启新篇。在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征程上,“民情直通车”满载拳拳民意,继续勇毅前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